张进发:打拿糕

标签:
打拿糕张进发山西内蒙特色美食 |
分类: 旅游、风光、民俗、传统文化 |
打拿糕
转自:白羊文艺
作者:张进发
2020.5.25
记忆深处,总感觉打拿糕上不了桌面,是懒婆娘的做法。常看见扎堆的女人们侃着侃着,突然有人把手掌搭在额头上,抬头望一眼太阳说,呀,做饭迟了,回去打口拿糕凑乎一顿算啦。可见打拿糕比正儿八经做一顿饭简单且随便,随便得好像吃拿糕纯粹为了日哄肚子。
倒水,坐锅,挖面,边烧水边往里撒面,不停地用筷子搅动,面撒完,面糊糊突突突地冒着气泡,防止锅底烧糊需不停搅动,直熬至软硬适中,拿糕便打成了。说起打拿糕容易,若要打一锅色香味儿俱全的拿糕并非易事。最好吃的要数翻钵儿拿糕,翻钵儿拿糕的做法费劲儿费时,拿糕打成形,用铲子把拿糕在锅里上下翻身,随沥入锅底少许麻油,烙出焦黄色脆生生的表皮,做到拿糕光滑锅光滑,最后把锅轻轻一掂,拿糕嗖啦,啪地自个儿能翻个身。翻钵儿拿糕外焦里嫩,爽滑利口,筋道不粘。人们常说十拿九生,我想翻钵儿拿糕应该是十拿中的一熟。据说有个瞎子老汉半夜想起吃翻钵儿拿糕,一翻钵儿,啪一声,把拿糕掉进地上的牛舔鼻鞋里,摸了半天也没找到,自言自语说,翻钵儿拿糕就是好,连土地爷爷也喜欢吃。曾听说过去有人把拿糕装进兜里当出地干粮,可见这拿糕打的够敦实,不过口感就差了。也有人骂自家做了错事的半大孩子,拿糕掉灰堆啦,打不能打捶不能捶。
吃拿糕离不开蘸料,家常味儿的最好。去菜园子里摘几根带刺的黄瓜,拔几根含泥土气息的水萝卜,顺手稍带点儿挂露珠的大葱和芫荽,这些都是调配蘸料的好食材。不过,不能少了腌萝卜。各种食材切丝拌均,倒入适量腌水,沥一匙生胡麻油,色泽诱人味道鲜美的蘸料便大功告成。吃拿糕时,依个人口味儿可加陈醋,酱油,红彤彤香味浓郁的油泼辣角。好马配好鞍,拿糕搭配上好的蘸料,锦上添花,令人垂涎三尺。
各种面粉似乎都可打拿糕。我吃过莜面拿糕,豆面拿糕,玉米面拿糕,荞面拿糕,山药粉拿糕,小米面拿糕等,口感半斤八两,味道各有千秋。有人喜欢吃煮毡子,有人喜欢吃熬帽子,不少人钟情莜面拿糕,在朋友圈不时能看到他们兴致勃勃地晒出莜面拿糕,那样子,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就是没听人说过白面拿糕,可能因白面习寡无味儿的缘故吧。白面拿糕容易让人联想到浆糊,难道有吃浆糊之人?我就亲眼见过一回,一想起来心里疙疙瘩瘩的。
儿时的一个新年,我和几个玩伴在乡政府大门口看工作人员贴对联,他们手中的对联够红够大,比我们个子要高。贴对联用的是白面打成的浆糊。这时邻村的一个愣子也过来围观,没想到,工作人员贴完对联,把满是纸屑和脏物的浆糊盆端给愣子,说,吃哇。愣子便用手抓着吃起来。看得我一阵恶心,他们怎么能这样呢?在如此高尚的地方,咋做出这么肮脏的事呢?失望之余,我觉得善念是不分出处的。
为了求证吃拿糕的范围,我问过居住在上海的老乡同学,她说,上海人不吃打拿糕。我问四川的文友,他说不晓得。我旁边卖炸鸡叉的河南侉子也不吃打拿糕。打拿糕算不算塞外人家的特色美食呢?
作者
张进发(山西左云县人)
前一篇:走过木樨地的桥和水
后一篇:小雨后的八达岭长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