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城角楼的变迁(专家建议重修右安门角楼)

标签:
北京外城墙角楼古建 |
分类: 世界遗产、文物、建筑、考古 |
北京外城角楼的变迁(专家建议重修右安门角楼)
转自:阿力谈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19-05-23
明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1420年),紫禁城建成。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大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嘉靖(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兵攻至京城近郊。嘉靖帝命筑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三关外城。两年后,给事中(明朝正七品官职)朱伯宸建议修筑外城,以巩固城防。于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修建外城。南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外城工程结束,使北京城的平面从正方形变成"凸"字型。北京内、外城就此定型。
北京外城角楼虽然从规制和体量上远低于內城角楼,但从建筑设计上却是非常精巧,与外城墙的搭配十分合理、匀称。北京外城角楼屋顶是“歇山式十字脊单檐”,虽然比内城角楼小得多,谈不上“气派”,却以小巧玲珑,显出特别的韵味。外城角楼的歇山十字脊宝顶,方形堡垒式的独特造型,是中式古建筑多样性的典范。我感觉,相比内城角楼的高大雄伟,内城角楼好比关西大汉,外城角楼有如江南帅哥,二者各具风采、各有特色。
外城角楼建在伸出城墙外达3米的方形城如上,城台基宽10.5米,顶宽8.5米。屋面为灰筒瓦,戗脊走兽为5个;面阔、进深均一间,宽度6米。楼高7.5米,楼连台通高16.6米。角楼设2排箭窗,朝向外的两面每排3孔,共12孔;朝向城墙的两面每排2孔,共8孔,共计20孔箭窗。朝向城墙的两面中的一面,靠近內侧有1个单扇木门。
1、东北角楼(东便门角楼):位于东便门东边的外城东北角楼,在外城四座角楼中最早消失。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该角楼的北墙面和东墙面直接受大炮轰击,所以受损严重。当屋顶倒塌后,西南柱墙因受损最小,还能有较多的遗存。在1921年的照片中照片中已经没了它的影子。
2、西北楼(西便门角楼):1901年的照片反映的是外城西北角楼北面,能看到天宁寺塔。为抵御北京冬季的风沙,美国海军陆战队戴着风鏡在行军。外城西北角楼与其西南侧的天宁寺塔交相辉映,景色很美,不同于南垣两城角楼周边的荒凉,所以现在所能见到的老照片也最多。但西北角楼还是在1957年拆毀。到1958年,西北外城角楼连同那一带的城墙、城台完全被夷为平地。在1956年的照片上,还有看到外城西北角楼。第二年该角楼和城墙相继开始拆除,到1958年这里就再也见不到这个角楼了。
3、东南角楼(左安门角楼):于1955年拆除。2016年已复建。
4、西南角楼(右安门角楼):1930年代,因年久失修拆除。2017年12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推进新时代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座谈会上,有专家建议,重建内城西南角楼和右安门角楼,以展示古城内城、外城的格局和建筑风貌。
前一篇:五月的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