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武安州白塔:维修还是垮掉?

标签:
辽代武安州白塔赤峰市敖汉旗文物保护 |
辽代武安州白塔:维修还是垮掉?
转自:文博山西
2020.4.22
以下文章来源于遼塔奉天 ,作者遼塔
武安州辽代白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村。
2013年,该塔及所在地武安州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该塔因长达7年迟迟未启动修缮而面临倒塌的事件,经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作出回应:已明确下个月完成修缮方案,立即启动白塔修缮工程。
据了解,武安州辽代白塔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尽管各方都意识到千年辽塔岌岌可危,但从2013年当地筹划修缮工作开始,长达7年时间始终在“纸上”来回打转,迟迟不见开工。当地群众和业内专家呼吁,应立即对白塔进行加固维修,保护好宝贵遗产。
维修还是垮掉——敖汉南塔浅识
文 /
遼塔
今天,位于敖汉旗南塔乡(今已撤并至丰收乡)的辽代武安州白塔上了热搜。此塔从在网上难以找到一张像样的照片,到如今登上热搜,历时差不多十年的时间。然而在今天,此塔是以岌岌可危、即将倒塌的身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令人不禁为其命运感到担忧。笔者曾在2011年夏与2017年春两度拜访此塔,今晚蹭个热度,分享一篇小文,与诸位探讨!
【一】概况
敖汉南塔建于赤峰市敖汉旗原南塔乡饮马河北岸的小岗上,河对岸为辽代武安州的城址。此塔又名武安州白塔,饮马河在城址以东10公里处注入叫来河(又名教来河,西辽河的支流)。
此塔外观八角十一级密檐式,密檐收分较大(锥度较大),残高约30米。塔下的饮马河如今已几无流水,只剩下这座破败的古塔,茕茕孑立于干涸的饮马河北岸,述说着这里过往的繁华和千年来的沧桑。
敖汉南塔经推断,主体建于辽代。历经千年自然的洗礼和人为的破坏,已是相当残破。塔身开裂,塔下满地残砖碎瓦。眼看辽宁、赤峰各地的辽金塔系近年都已维修告竣,可该塔多年来却一直未能得到修缮,天知道此塔还能撑多久?
塔虽残破,但绝不能以貌取人。此塔的结构、造型殊为奇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首先,敖汉南塔第一层塔身东、西、北三正面为穹顶佛龛(图2),不同于常见的券形佛龛。穹顶佛龛异常稀有,这种造型从未见于其他辽金古塔,乃至未见于其他所有古塔,极可能为现存孤例。
其次,塔壁内夹设壁内折上式楼梯(见图3),可通往上层。作为可登的辽式密檐塔,甚为罕见。
此塔的穹顶佛龛只设在正东、正西、正北三面,正南面则是较为常见的券顶。从残存的痕迹看,极有可能正南面为券龛,券龛背后设一门,可通往塔心室,塔心室亦为穹顶(图4-2)。正南面外观为券龛,实为券门。(见图3、图4-1)
从残存的痕迹推断,楼梯的的入口就在券龛旁边(见图3)。人们从第一层塔心室出来后,可从此登塔,进入上层塔心室。
此塔的正南券龛(门)、东西北三个穹顶龛,推测应供奉金刚界四方佛。第一层中央的塔心室,显然应供奉中方佛——大日如来。
敖汉南塔的四个隅面则浮雕直棂假窗(图5)。辽代砖塔通常以假窗表示塔心室的存在,如庆州白塔等楼阁式塔,河北等地的密檐式塔等。而辽宁地区的典型辽式密檐塔通常为面面佛像,无假窗浮雕,则意味着没有可供出入的塔心室。
【二】砖仿木构
此塔仅两层檐下斗拱尚存,皆为标准的单抄四铺作,转角斗拱作出角华拱、列拱。第一层檐下补间斗拱三朵、第二层檐下补间斗拱两朵。(图6)
该塔的须弥座与第一层塔身外表皆脱落严重,其余砖仿木构件都已无缘得见,不过必须一提的是,残存的浮雕直棂假窗也属于砖仿木构的一部分形式。
【三】年代考证
辽宁文物保护专家对该塔进行了初步考证,在勘察和测绘中发现:
第一,此塔现仅存下部的两层檐下斗拱,之上各层密檐皆为叠涩出檐,风格迥异,有可能分为两个时期完成;
第二,内部用砖规范整齐,外部用砖规格杂乱。外部用砖存在大量拆除旧建筑后的“二手砖”,亦有已拆建筑的砖雕构件夹杂其中。内外有明显的分界面,极有可能分属不同时期。
大致结论如下:
推测此塔原为一八边形小塔,内设穹顶塔心室,约为辽代中期所建。
壁内折上式楼梯及穹顶佛龛,皆为辽代末年包砌旧塔时增筑,东、西、北三面的穹顶佛龛很有可能为仿照旧塔的穹顶塔心室而作。辽末经济匮乏,不得不通过使用废旧建材来进行包砌。
但辽代末年仅完成了主体部分的改造(即两层具有斗拱的密檐及以下部分,参见图6),此地因遭金军攻打而停工。
(同为辽代晚期在原塔的基础上包砌改造,却未能完工的实例,尚有凌源十八里堡塔等)
之上的各层密檐为金代补建,金人将上面各层改为简单的叠涩出檐,收分明显较辽代原塔加大,使得金代补建设计的塔高要低于辽代末年的原始设计。
同时,金人也将通往上层的楼梯草草收尾,使得本可方便出入的二层塔心室及通道,今却狭窄无比,难以容身。至于辽代末年的原始设计有无第三层甚至更高的塔心室和塔梯,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因敖汉南塔破损严重,亦有观点认为该塔应为常见的十三层密檐,因第一层檐已脱落无存,顶层亦已残毁,故现外观为十一层。不过这并不影响该塔建筑年代的分析。
【四】券龛造型分析
关于敖汉南塔奇特穹顶佛龛的形状、砌筑方法、以及如何复原都值得认真的探索。
首先解读一下该穹顶佛龛的形状:
佛龛的上部为旋转抛物面,下部是普通的方形龛,中间为旋转抛物面向方形表面的过渡(参见图7-1,粉色部分为旋转抛物面,蓝色为过渡部分);
由于八边形塔体的表面可以近似的看成是一个铅垂平面,用这个铅垂面对上述曲面进行切割,割出佛龛的开口(图7-2);
再将切割后的曲面沿法线方向缩近一壁砖的长度(图7-3),图示外曲面为整个砖筑佛龛的外表面、内曲面即为佛龛的内壁。
将内外曲面的开口处对接,对接后形成一个曲面,即为佛龛的龛沿(白色部分,图8-1)。图8-2为模拟在实物上可见的塔体表面、龛沿、以及佛龛内壁。
以实物照片对比理论构形,可知龛沿外形之成因,龛沿顶部较塔体表面有内缩,内缩值从龛顶到龛底逐渐过渡到○(图9)。这种奇特的构形完全出自辽人的奇思妙想,充分印证了辽代工匠的杰出才智。
最后来研究一下塔砖的砌筑方法,从图2、图9中,可以看出,穹顶佛龛为双层,其穹庐部位所采用的是一侧薄、一侧厚的楔形砖,与普通券顶龛发券使用的砖为同种类型。该塔穹庐部位并非简单的平砖平砌,而是立体的、360度方向上的发券。
下面,结合前文给出的曲面构型上继续阐述楔形砖的砌筑方式。用若干水平面在内外曲面上分别截得曲线,内曲面上截得的曲线较密,外曲面较疏,疏密程度按一定的比例关系(楔形砖大小头的比值)。进行细化后,便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每层楔形砖是如何砌出龛沿外形的(图10)。
理论构形与实物照片做一个对比(图11),可作为维修时恢复原状的参考依据。
总之,敖汉南塔奇特的内部结构、佛龛造型皆不同寻常,有别于常规做法。在所供佛像周边局促的空间,设置了门、楼梯等可供人出入的通道,实属罕见。
如何使在此塔维修后,能够可登、可游、可拜、可赏;如何复原维修时避免投机取巧,避免将穹顶龛口简易处理成券龛的龛口,甚至避免成为农安辽塔那样的哑门;同时,内外两部分塔体的结合不是特别紧密。如何修旧如旧并延长塔体寿命;都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道道难题。
文|新华社、遼塔奉天
图|新华社 遼塔奉天 蔡景晖 时乔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实习生
高冰鑫
审核|方天戟
End
前一篇:央视总结的99个易错词语
后一篇:40年前的北京老照片(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