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美:杀虎口,记载着战争与流浪

标签:
山西大同右玉杀虎口李中美走西口 |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
杀虎口,记载着战争与流浪
作者:李中美
来源:大同日报
2019.10.25
杀虎口,曾叫杀胡口,名字起源于战争。战争的硝烟散尽之后,贫穷开始席卷大地。为了觅食求生,成百上千的老百姓拖家带口,从杀虎口走向了内蒙古,走西口成了历史上一次大型的流浪。
我来杀虎口好多次了,每一次来都要上到这两个楼阁上看看,不为感受楼阁的雄伟壮观气势,只为看那两幅对联。“刀戈沉沙边城带血,关山度月古堡含悲。”“大漠高天汗马追云,西口长歌征驼伴月。”
细细品味,曾经的战火硝烟与走西口的匆忙脚步,统统被历史埋葬;曾经的边关明月,刀光剑影,含泪悲情都成了故事被流传。
远处的残垣断壁在岁月的长河里,几乎消失殆尽,也许再过些年月,杀虎口的余脉,那稍微凸起的脊梁也会被岁月蹉跎成农民犁下的土壤。眼前被修整一新的这截城墙,以一种新的姿态迎接四面八方涌来的客人,诉说着和平与安宁。
马蹄声已远,战火硝烟已尽。再没有“天山度月古堡含悲,刀戈沉沙边城带血”的惨烈,也没有了一路乞讨走到西口的吟唱“苍河水,水长流,流的眼中泪,淌的心中血”的悲凉。
杀虎口几经风霜雨雪,几经枪林弹雨的累累伤痕,几经后人弥补修复后的新颜,还是无法覆盖它满目的悲凉与沧桑。
我婆婆年轻时为了生存,途经杀虎口走到了内蒙古。每次听老人家说起“出口外”这段故事,她抹眼泪,我心凄凉。婆婆一家是以农耕为主的朴实厚道的农民,丢下那一亩三分地,要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求生存,这是一大家子万般无奈之下的唯一选择。
一头毛驴,一辆小平车,载着连根拔起来一家子的希望。他们走了两天两夜,到了口外的一户亲戚家。公公一身力气想着干苦力,一个外来户挣钱不是有力气就可以去施展。委曲求全之下,谋得一赶马车活儿,老老实实地干着,深怕得罪了任何一个人。但是无论如何小心谨慎,还是没能站住脚,最后,从口外又回到了自己的小山村。
走西口并不浪漫,是沿着一道道岭一条条沟走过,没有一声声信天游的豪放。很多苦难深重的老百姓,经历了千山万水之路,血雨腥风之难,走出杀虎口,去追求美好生活,而幻想又破灭在现实的残酷中。
曾经,中国的农民跋山涉水只为了生存,多微弱的希望。
战争的弹痕镶嵌在城墙里,流浪的脚步已久远。
杀虎口一定是让我们看到了人生中的缺憾与苦痛,不然,它怎么会在岁月的长河中屹立得如此倔强而厚重。它仿佛是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谁的人生不是带病生存。谁的人生不是一次次在困境中奋斗,之后在星星之火中点燃希望!
万物守恒,生生不息。杀虎口历经战争,见证流浪,因此才验证了岁月的庄严。
分享给他们看看
前一篇:山海关古城里有个“闲庭书法酒店”
后一篇:《俊美·秦皇岛长城》摄影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