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小川: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开馆

标签:
大同城墙陈列馆博物馆古建 |
分类: 博物馆、展览、文化活动 |
记忆
|
大同城墙博物馆开馆,大同人对大同城墙的感情难以忘怀,它的原貌留在博物馆里,它的故事留在人们心中......
作者:云中小川
2019.6.12
2019年6月8日大同城墙博物馆开馆,大同人对大同城墙的感情难以忘怀,它的原貌留在博物馆里,它的记忆留在人们心中......
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以北魏、辽金、明代城墙的夯土遗迹为主线,借助城墙修复中出土的文物,通过“千古名城”“盛世重光”“金城汤池”“京师藩屏”四部分内容展示了大同城墙的历史演变、修复历程、建筑结构及文化内涵等。
大同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古城面积3.45平方公里,轮廓呈正方形。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筑起来的。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周长7.2公里,建有主城门四座,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部,内外长城环绕,九曲桑水中流,山川壮丽,风光独秀。曾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京陪都、明清重镇,是一个浓缩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都。“东连上谷,西界黄河,南达并恒,北控沙漠,实京师之幡屏,中原之保障。”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历代瞩目。
明朝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北方长城沿线就成为心腹要患,元朝的残余势力及北方其他蒙古游牧部落的频频入犯,迫使明王朝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沿长城边线陈兵布镇,陆续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委派强将,统兵守御。而大同当三边九塞之中心,首当其冲。
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镇守大同时,于汉、魏、唐、辽、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形成大同方圆14里之古城格局,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底宽18米。城设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墙体上的望楼、角楼、城楼、箭楼间隔而立,护城河、吊桥、瓮城、月城,重关叠嶂,防备森严。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防御设施完善,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
2008年,大同实施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以古城修复为龙头,“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立”,开创了人文建设的新篇章。
从东城墙开始,次南北城墙、西城墙,按照明代规制,坚持“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的文物修复原则,城墙修复工程全面展开,工程浩大,令人瞩目。
如今,大同古城以其传统的历史风貌和彰显文化魅力的古城格局展现在世人面前,古城墙与护城河及环城公园如今已成为大同这座千年古都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云中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