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严-
-郑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2,380
  • 关注人气:1,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2019-04-13 08:37:16)
标签:

转载

分类: 长城

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喜峰口即喜峰口关, 1975年在滦河中游的潘家口、喜峰口一带开始建设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至1979年开始蓄水,从此喜峰口关淹没于水下,人们再难一睹喜峰口关的真面目。如今,潘家口水库(又称塞外蟠龙湖)已经成为游览水下长城的著名旅游区,来此旅游的人们不禁会好奇,喜峰口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在水下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变成什么样了?这也是我游览水下长城时非常想知道的。游览回来,在网上好一番搜索,找到了一些材料,在此分享给大家。

500多年前明朝景泰元年(1450)至三年,提督、京东军务右佥都御史邹来学主持修建喜峰营城;景泰三年(1452)七月,修建喜峰口关城,筑镇远楼。这是所谓新关,明初洪武年间在新关北面不远处曾建有旧关,新关启用后,旧关废弃。下面所说的都指新关。

喜峰口周围是一片低山,海拔高度由南200余米,向北升高至1000余米,地形突兀,道路曲折。喜峰口关处,东西两侧山体对峙,地势险要。由滦河所形成的谷道是南北往来的天然通道。这条路径向来是从河北平原通向漠北和辽东的一条交通要道。喜峰口关扼此要道咽喉,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喜峰口关东连喜峰(龙头山长城向东延向铁门关外(东)直抵长河西岸;西连松亭山(西山)长城抵滦河东岸,与三十二窟、潘家口关相望。

据有关资料,喜峰口关分关城和城堡两部分,城堡在关城南面2里处。

关城面西,北面是益母河和悬崖,喜峰山山脊向东延伸逐步升高;关口南面的松亭山山脊先向南、后向西伸展。关城南北两边的山脊均建有长城与关城相连。喜峰口关城建造布局十分独特,主体建筑为平面呈“日”字形的三重城墙,通过关口要过三道关门。所以当地人称为三关口,当然这与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口不是一回事。关城周长约1500米,城高四丈,三道关门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砖墙连接成一体,形成类似两个“瓮城”的布局,戒备之森严可见一斑。

城墙六个点均有空心敌楼。第一道关城城门上横悬喜峰关汉白玉石刻匾额;三道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第二道城门偏北,第三道城门偏南。第一道城门外又筑圆形瓮城(又称月城)回护,城门朝北,形成四道关门,以加强防御能力。最内一道关门朝东,城门上嵌有喜峰麓汉白玉石刻匾额。  喜峰关喜峰麓城门上均有城楼,面宽三间,周围廊,二层单檐歇山顶,四面设有箭窗,耸立于城门之上,非常壮观。

城墙上顶部宽约5米,用三、四层砖铺砌,可容五马并行或十人并进,关城内侧设有宽阔的马道可以登上城墙。墙顶靠内一面,用砖砌成高约1米的宇墙(亦称女儿墙);靠外的一侧用砖砌成高约2米的垛口。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个小洞,为瞭望口,用以观察敌情。垛口下面有一个小孔,为射击孔。还有排水沟和吐水嘴等。明清时期关城上设有火炮30余门。关门里建有三丈多高的火药楼,专为关城火炮储备火药和弹丸。

关城北侧,益母河自东而西从山崖下流过,在河道上建有桥城,与喜峰山崖壁和关城相连,桥城下建有水关,有两道闸门,筑有千斤闸,名曰闸口谐音,取阻敌于关门之外之意。关城西2里还有一闸寇沟,也是此意。

据《迁西县地名志》记载,此关削山为壁,溪峪蹊径,凡人可通之处尽筑城墙,与万里长城相连接,营垒相望,烟墩相连,形势雄壮,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关外,作为关隘的拱卫,松亭山北侧(具体位置不详)筑有镇远楼(一说镇远楼在关城第一关门之上),楼高4丈;关城东北(具体位置不详),筑来远楼(嘉靖年间建;一说来远楼即原来的镇远楼重建),楼高4.5丈,周长24丈,是卫戍关隘最大的敌楼。来远楼后来被滦河洪水冲毁;镇远楼也早已顷毁。来远楼对面(具体位置不详),当古卢龙塞道又筑一座前哨城堡――横城,与来远楼呼应,为屯兵卫城(又称哨城)

距关口东南2里建有城堡,后称为喜峰营、喜峰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嘉靖四十五年(1560年)重建,坐落在群山包围的盆地里,东靠矮山,北倚危崖,西临河谷。城堡四面用条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墙有两丈多高,周长418.6丈,堑壕(一说护城河)81.5丈。城有东、南、北、西四门因东面是山无法开门,所以只好在东南城角开一门,名曰东门,实向南开。西门、南门上筑有高大城楼,南门上悬喜峰营石刻匾额;北面危崖,筑有高大荒城,西城外比较宽阔,所以教军场就设在这里。据清咸丰舆图记载,城内建有官兵居住的千总署、巡检署、游击署和防守尉。城内外有很多庙宇,如:城东有雹神庙、白衣庵;城东南建有马神庙、龙王庙;城南有火神庙;城西的山谷里建有天尊庙;城北部建有戏楼和较大的关帝庙。      

城堡南30余米的地方有一条益母河自东流向西,因受西山的阻挡折向北,流经2里后,又受北面喜峰山的阻挡再折向西,通过喜峰口水关流向关外,向西汇入滦河。因河水自东而西、自南而北流,所以人称倒流三关水。益母河虽不宽,但常年有水,当地人在关城和城堡之间的河上用三块较大的青石板搭一石桥,人称“三座桥”。因桥很短,一步即可跨过(古时左右腿各迈一步为一步),所以人称一步三座桥。在城堡东北面,还有一座高出城墙的水井。这是守城兵士为了饮水方便,在城东北的土山上紧靠城墙的地方,挖了一口井,因为井口比城墙高,所以人们把它作为一件新鲜事来说,叫做“井比城墙高”。以上三个现象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喜峰口的三大怪:倒流三关水,一步三座桥,井比城墙高

传说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喜峰口最早的关城(所谓旧关,后人称小喜峰口)建在城堡北面半华里的峡谷间,它的东崖壁上即是荒城,现在荒城的遗址还清晰可见。西面即是险峰,峰下筑关城,与关门相连。这种利用深谷绝壁做为天然屏障修筑隘口,确实十分险要。然而这里的地形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城堡和关隘都处在峡谷中,在关隘东北的长城外面,层层峰峦都高过边城,敌兵居高临下,给戍边将士确实带来了威胁。因此明景泰元年(1450)至三年,提督、京东军务右佥都御史邹来学主持修建喜峰口一带营城时就把关城向北迁移,建立了新关。又沿有利地形,把长城向西北延展。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喜峰口一带的内外两道边城。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今日喜峰口地形(北东向;照片右侧中部为原喜峰口关城所在位置;据新浪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博客)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今日喜峰口地形(据新华网;北向;照片下部两山之间水域为原喜峰口关城位置)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今日喜峰口(据悠哉网;南向;水位较低,左侧为喜峰山长城,右侧为松亭山长城;原关城在两山之间)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喜峰山长城逐渐没入水中(据网易乱云飞渡博客;西向;水位较高)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喜峰口水下长城(网络图片;北向)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喜峰口喜峰山水下长城露出水面(据新华网2013年朱建军摄;东向)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喜峰口喜峰山水下长城(163博客图片;西向)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喜峰口松亭山长城逐渐没入水中(据2011年新浪向海洋去游荡的博客;南向;水位较低)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喜峰口松亭山长城自山脊延入水下(2009年蜜蜂窝图片;南向)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喜峰口水下长城(据悠哉网;地点不详)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旧时的喜峰口(网络图片;涞源不详;南东向;图中有关地点见下图)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时的喜峰口(南东向;图中标注是根据有关资料推断的,或有错误,

此外镇远楼、来远楼、横城在什么位置?望一并指正)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19333月日军侵犯喜峰口时绘制的喜峰口地貌图(据新浪史义军的博客;南向)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1960年的喜峰口关城(网络图片,据任振儒提供给《长城》;

南西向;最右边的是第一道关门;对面是松亭山))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1933 3月日军占领喜峰口后拍摄的照片(网络图片;北向,推断为老喜峰口关,日军记为喜峰口第二关门;沟左侧为关帝庙,对面山为喜峰山,沿其山脊向左即为喜峰口关城,日军记为第一关门)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旧时的喜峰口(网络照片,似第一道关口,年代不详,从已有电线杆判断可能为20世纪上半叶)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2000年水位下降后喜峰口部分关城露出水面(郑严摄影;南向)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2000年水位下降后喜峰口关城露出水面(郑严摄影;南西向;图中右上方应为第二关门)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2000年水位下降后喜峰口关城露出水面(郑严摄影;南向;右下角应为关城东南角;右上部为松亭山)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2000年水位下降后喜峰口关城露出水面(据郑严摄;南西向;图中长方形城廓应为关城东半部分;西半部分没有露出水面,是较低还是都坍塌了?)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20033月喜峰口关城再次露出水面(新华社记者周文广摄;南东向;与上一张照片一样,还是仅看到关城东半部分)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2013年露出水面的喜峰口关城(据新浪董耀会的博客;南东向;与上两张照片不一样,除了能见关城东半部分外,在照片右下角可见一小块露出水面的城墙,应为关城第一道城墙)

 [转载]喜峰口原来什么样?

2016年政府拨款对喜峰口濒危的长城进行了修复(此为喜峰山长城20170902;东向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