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村石牌坊御书所题“经环同轨”,“经”指南北行的道路,南北为经。广安门至卢沟桥之御路虽为东西方向,但作为九省御路、西大道,从北京出发,过了卢沟桥就是南北方向了。张衡《东京赋》有“经涂(通‘途’)九轨”之句。“经环同轨”意为,天下轨道都是一样的。“荡平归极”,“荡平”指广阔、平坦,扫荡平定;“极”指最高的地位。皇帝在外地完成大业胜利归京时,走在宽广平整的御路上,很快就要回到帝王之宝座。
郭景兴、蒋亚娴夫妇合著《七七事变追忆》,在《战场·大井村》中有一幅大井村石牌坊的照片,这张照片很珍贵,有历史价值,有些文物古迹的实物已无存,能看到照片也是令人欣慰的。凑巧的是2007年12月12日《丰台报》登了《大井村出土清乾隆御笔“荡平归极”石匾》的消息,笔者当时就赶到大井村,亲眼目睹了施工中挖掘出的石匾并拍了照片。这块汉白玉石匾宽200厘米,高110厘米,厚36厘米,横题阴刻“荡平归极”。这块石匾就是当年大井村石牌坊上西面的匾额,现保存在大井村一饭店花园内。
《七七事变追忆》记载:“大井村西原有石牌坊一座,横跨御路,七七事变时尚存。《中合报》1937年7月18日载:‘17日大井村西端石牌坊下,上午10时,日军增加五六十名。’石牌坊至1949年后因拓宽公路被拆除。”
广安门至卢沟桥全长9700多米。1935年后曾多次对此路进行改建:1935年、1937年两次修成简易公路,1939年铺3米宽混凝土和沥青路面。1940年建设总署所编《建设旬刊》记载:“由广安门至卢沟桥之东端,在昔有石路可通,石为黄白色之石碴石板,亦名西山豆碴石,每块长可六七尺,宽约四尺,厚可尺余,庞然大物,运输不易,工程艰巨……石料系采自太行山之脊脉,征民工以搬运……此路既久远轮毂磨蚀现已呈坎坷不平之状,建设总署爰就原有路基改筑洋灰混凝土路面一段及沥青碎石路面一段,旧石料悉数起置路旁,由市公署保管。行人过道上尚可缅忆当年筑路之伟大状况也。”丰台区离休干部张霖同志回忆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御路改成沥青路后,将一部分路石挖出来,运到卢沟桥砂石厂锻成20厘米见方的小块石,在卢沟桥东门外铺设了约500米长的一段公路。”1951年将路面展宽为6米,1955年始建京周(北京至周口店)公路,起点为广安门。1965年建成三层式组合结构道路。1987年建成京石(北京至石家庄)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六里桥至卢沟桥段基本上是沿清代御路线建设的,古之御路在改革开放年代建成了现代化全立交、全封闭式的高速公路。
广安门外石路已被高速路代替,碑亭、石牌坊已无存,只有小井村雍正修路碑转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存放。随着改革开放、网络发展,清末及民国年间外国人拍摄的京城一些老照片又回到北京,可以通过这些老照片追忆往事,欣赏旧时风景。
注: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