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石山:山西文化的历史影响
(2019-03-22 10:36:54)
标签:
山西历史文化韩石山 |
分类: 旅游、风光、民俗、传统文化 |
韩石山:山西文化的历史影响
来源:人民代表报 史志山西
2019.3.22
什么叫历史地理呢?举个与抗战有关的例子。
上世纪20年代后期,谁都看出,中日之间终究会有一场大战。开战后,会是什么样的状况,许多名家都有自己的说法。著名的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提出的看法是,开战后中国会大败,只要守住三阳,就不会亡国。这三阳是,洛阳、襄阳、衡阳。
看山西,若从典章制度的层面看,我建议朋友们注意一下,在山西即便是偏远的乡村,也有庙宇,有庙宇的地方,必有戏台。国家的典章制度,就是通过演戏这一文艺活动达到教化的目的,变为民众的人生理念,成为道德规范,成为风土人情。关注一下戏台,关注一下民间风俗,对“礼失求诸野”,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1
感受山西文化先认识山西地理
这个城堡,若在偏远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但山西不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朝代,它就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
再一个时期,是明朝。明朝边防有九镇,其中两镇在山西,一是山西镇(驻地宁武),一是大同镇。而大同尤其重要,与宣府(宣化)并称宣大,可说是北京西北的屏障。
这三个时期,基本上可说,山西平安,国家就平安。
从历史地理上看,山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北部,在380毫米降水线上。大体来说,就是现在山西北部朔州一线。明代的长城,大致就是沿着这个降水线修建的。说白了就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分界线。胡人南侵,多是由这儿进来的。
胡人南侵,过去总说是个教化的问题,我们的教化没有远及彼邦,所以他们野性难驯,烧杀抢掠。有了这个380毫米降水线理论,就知道了不是什么教化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不南侵,他就没法活。
这一特点,又决定了山西在战乱时代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战乱时代:一个是东晋之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是唐灭亡之后,北方的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叫北汉,就在太原。前一个时期平定之后,建立了北魏,北方算是统一了。后一个时期平定之后,建立了宋朝。说太原是龙城,不是说这儿建过国都,是说这儿是龙兴之地,唐朝的李渊父子,就是从这儿起兵的。山西真正建过国都的,是大同,北魏前期的首都(后期在洛阳)。山西可说是个五胡杂处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融和,起过很大的作用。
2
带着历史文化轮廓行走山西
这话怎么讲呢?
就是,在晋南一带,要看地下的东西;过了灵石口(霍县以北),进入晋中地区,要看地上的东西。这就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越走离现代越近。
晋南地下的东西,最为明显的,是在侯马,可以看晋国的大墓,看编钟,尤其要看看陶范。
3
去古朴的乡村感受绵长的传统文化
(节选自韩石山2014年7月在太原与台湾文化界朋友座谈时的发言)
前一篇:君豪手帖:绝望的养老
后一篇:北京东四路口百年前后变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