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考
晋东北与冀西北一带,曾经建置蔚州。但蔚州沿革始末、治所何在,特别是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北朝)时期,历史上长期地存在争议,未形成共识。迄今所涉各地方志包括《蔚县志》,都未能完整、正确地予以表述。
北魏永熙三年(534),高欢在洛阳另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并迁都邺(今临漳),史称东魏。535年,宇文泰杀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之后,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欢的次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自己称帝,建齐,史称北齐。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元廓自称皇帝,建号周,都城仍在长安,史称北周。公元577年,北周又灭了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

东魏 西魏 全图
北齐
北周 全图
由于政权频繁更迭,建置记载不详。《北齐书》、《周书》均无地理志。有的史籍方志这一段留了空白。
散见于古今著述中涉猎这段蔚州的记载,按时序如下:
《魏书•地形志》:“蔚州。永安中改怀荒、御夷二镇置,寄治并州邬县界。领郡三,县七。”
《魏书•出帝纪》:“甲午,以车骑将军、蔚州刺史窦泰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州刺史。”
《北齐书•赵郡王琛传附子叡传》:(天保)八年,徵叡赴邺,仍除北朔州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
《北齐书•傅伏传》:“傅伏,太安人也。父元兴,仪同北蔚州刺史。”
《隋书•地理志》雁门郡灵丘县条:“后周置蔚州”。
《元和郡县志》蔚州条:“周宣帝于今理置蔚州。”“今理”应指成书时的蔚州州理兴唐县,即今河北蔚县。
《太平寰宇记》蔚州条:“今理兴唐县”,指的是今蔚县。但清嘉庆刻本改为:“今理灵丘县”。
明正德《大同府志》蔚州条:“后魏置怀荒、御夷二镇。东魏置北灵丘郡。后周置蔚州。”
清顺治《云中郡志》:“陈太监(建)十二年,周置蔚州。”
清康熙《灵丘县志》:“陈太监(建)十二年,周改灵丘郡为蔚州。
《大清一统志》灵丘条:“后周又置蔚州。”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史略]:“怀荒在大同府东北,近蔚州境。正光末(525),改置蔚州。”卷四十四蔚州条:“后魏为怀荒、御夷二镇地。永安中(528—530),置蔚州。后陷,寄治并州邬县界。东魏改置北灵丘郡。后周仍置蔚州,治灵丘。”灵丘县条:“后周兼置蔚州治焉。”
现代著述中,1986出版《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蔚州条:“北魏永安中以怀荒、御夷二镇(分别在今河北张北县与赤城县北)置,后移治今山西平遥县西北。北周移治灵丘县(今山西灵丘县)。”
1990年出版王仲荦著《北周地理志》,弥补了周朝之缺。他认为北齐时置北蔚州,蔚州加‘北’字,是因当时并州邬县境内已有蔚州。且确定“北蔚州为北齐天保中所置,或周平齐前,至(北周)宣帝世又复置州也。”并说:“隋志云北周置者误也。”他认为北齐蔚州寄治邬县,北蔚州及北周之蔚州,治所均在灵丘。
1995年版《蔚州志》:“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始置蔚州,置大昌县,蔚县地属之。”
2008年出版施和金著《北齐地理志》,补齐了齐朝之缺:“蔚州,寄治并州邬县,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北齐置北蔚州,治灵丘县。”
2008年出版黄绍雄著《代国代郡通志》:“北齐于天保年间建置北蔚州,此北蔚州是北周蔚州的前身,他们的治所相同,都在代地。……《北周地理志》说是在灵丘,即今山西灵丘,此说当属误解。”强调:“北齐的北蔚州治北灵丘,而不治灵丘。”
上引古今著述:
一、蔚州始置时间。《魏书》记载为北魏,且东魏即寄治转移。隋至清的古籍多数指北周。《读史方舆纪要》重提北魏说,影响了多数后者从之。
二、蔚州治所。北魏、东魏时期基本无疑义。北齐之北蔚州、北周之蔚州,多认为治灵丘。《太平寰宇记》先称在今蔚县,后又修改为灵丘。《北齐地理志》、《北周地理志》还特别厘清北齐寄治平遥之蔚州与治灵丘之北蔚州的区别。唯《元和郡县志》、《代国代郡通志》认为治今蔚县。
笔者认识:
一、著述除了学养外,时间距离是重要因素。《隋书》成书时,去北周仅50年,而文稿的基础早在隋开皇、仁寿年间就由王劭撰书八十卷,相距只有十来年功夫,几乎就是即时记录。《隋书》不仅具备时间优势,在正史中又是上乘之作。而《元和郡县志》是追溯两个世纪多以前,只能采用间接资料,且受当时建置影响。所以说,《隋书》的记载比《元和郡县志》要真实可靠。
二、隋至清以及个别现代著述将蔚州始置起于北周,主要是视野局限,其次也有异地原因。蔚州始建于北魏,以及北齐建置蔚州、北蔚州,除了《魏书•地形志》外,还有《魏书•出帝纪》、《北齐书•赵郡王琛传附子叡传》等相关记载相佐证,真实可靠。
三、后期著述特别是现代著作对北朝蔚州的再认识,后发优势显著。
四、《代国代郡通志》坚持北齐、北周时的蔚州治“在代地”,辩证缺乏依据,无说服力。并且与它自身附录二《代国代郡建置沿革表》不相符合。沿革表明确标注,北齐之北蔚州所领郡县是“灵丘郡,领灵丘县;(可能还置有北灵丘郡)”;北周之蔚州所领郡县是“灵丘郡,领灵丘、大昌、广昌三县。”从所领郡县看,当时的蔚州治不可能不在灵丘。
五、隋唐时期蔚州建置变化,记载虽有差异,但比较微观,因此本文未予抄录。隋废蔚州,确切的是大业二年(606);唐贞观五年还治灵丘,领县应是横野军和灵丘、飞狐二县,开元十二年(724)置安边县后,领三县。

《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图
雁门郡

《中国历史地图集》唐图 蔚州
六、蔚州哪个时间从灵丘迁移到今蔚县?《新唐书•地理志》蔚州条:“开元初,徙治安边。”(唐时蔚县地从灵丘、飞狐析离,先设横野军,次置安边县、安边郡,再改兴唐县、兴唐郡。)“开元初”这个模糊时间,后来被大部分的史籍方志及现代工具书予以采用,可见影响之大。只有少数著述也只表述为“天宝初”。《元和郡县志》兴唐县条,记载最为详备:“本灵丘县也。开元十二年,于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横野军子城南置安边县,属蔚州。天宝元年,改为安边郡,仍自灵丘移州理于安边城。”第一说明兴唐县曾是灵丘县属地;第二说明开元十二年,蔚州治的方位依然在新置安边县西南一百三十里的灵丘;第三说明蔚州治迁移的时间,是安边县升格为郡的同时,即天宝元年。具体详实,没有丝毫含糊。古今著述及工具书中,提供给人们“开元初”那个模糊且提早二、三十年的错误时间概念,以及“天宝初”的概念,该是退出的时候了。
结论:蔚州。北魏永安中(528—530)以怀荒、御夷二镇置,治今河北张北县;东魏、北齐寄治并州邬县,即今山西平遥西北坞城店;北齐天保八年前(550—557)置北蔚州,治今山西灵丘县;北周大象二年(580)复置蔚州,治灵丘县;隋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六年(623)复置,治灵丘,后寄治阳曲,七年寄治繁峙,八年寄治秀容,即今忻县地;贞观五年(631)还治灵丘;天宝元年(742),移治今河北蔚县;宋辽及其以后,置废变化,未离今蔚县地;公元1913年,降为蔚县。
《中国历史地图集》辽图 西京道 蔚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