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美国邮票的昨天就是中国邮票的今天?恐怕还要惨
标签:
转载 |
分类: 集邮、收藏、文玩 |
美国邮票的昨天就是中国邮票的今天?恐怕还要惨
外邮的小伙伴,恐怕几乎人人手里都会有若干美国邮票,甚至有些人接触外邮最早的邮票里都会是不少美国邮票。而美国邮票由于题材丰富,语言障碍比较低,也成为许多集邮者的首选。
美国邮票谈不上十分精美,但基本也过得去,而且早期雕版印刷居多,这让许多雕版集邮爱好者十分喜爱。当然,排除题材制作等诸多因素,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邮票非常便宜。
便宜到什么程度?1930-80年代的大部分新邮票差不多也就1元左右,而四方联也就4-5元钱。而这个时期基本涵盖了美国邮票最精美的雕刻版时代。
而横向比较其他国家,虽然也有不少国家比较便宜,但基本都是从二战后才开始,有些本土遭到打击的国家因为经济受到重创,集邮发展更是缓慢,有些甚至是从60-70年代才开始进入物美价廉的年代。
为何美国邮票如此便宜呢?这和美国的邮票发行不无关系。而且这种发行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状态十分相似。
都知道,美国是个崇尚“自由”的国度,邮票发行似乎也是信马由缰,海量的印刷早已是美国邮票发行的常态。
早在1900年前,美国邮票单枚发行数量就已经是百万级别了,只是那个时期品种较少,大量的邮票都被通信消耗掉了。而到了30-40年代,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经济开始复苏,集邮活动也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逐渐兴起,到了二战时期,集邮也成为一项支援国家的一项爱国行为,为集邮的进一步普及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战后,由于美国本土未受任何影响,经济开始迅速腾飞,美国人民的生活进入最美好的年代。这个时期美国邮票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了,而且数量已经突破了千万级别,向1亿发展。这么多邮票怎么才能消耗掉?于是一场营销开始了,其实这个时期的美国邮票已经开始进入产品化,美国著名的斯科特邮票目录把本土邮票已经成功地精细化到了极致,提供了广泛的集邮的空间(目录将很多类似税票性质的内容都定义成为邮票),还大大发展了定位册系统,不但有各种各样的成品邮册,更多还有空白册,比如入门级别的贴票册,编年册,还有高级别的版票册,带版号的四方联册等。
定位册看似简单,其实它是一个完美利用的人类好大喜全的心理,驱动人花钱买邮票把空白位置填满。邮票逐渐被去功能化,变成了“收藏品”,溢价销售比比皆是。而不论是成年人集邮还是青少年集邮都十分普及,各类集邮沙龙和俱乐部如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开花,虽然这些人相对客观冷静,但也为整个集邮市场注入了相当大的活力,而这些人购买邮票都是要通过市场渠道,也无法左右市场定价,邮商早早就抱起了团,而美国最大规模的纽约世界邮展更是成为了市场的风向标。
邮票产品化,市场产业化,集邮普及化,这种全方位的经营方式可以说比现在的中国邮票市场还要成熟得多。邮票全部化整为零消灭在各个家庭里。邮票目录对邮票定价不断上升,邮票拍卖市场也不断传来各种珍稀邮票拍出巨资的新闻,也让普通民众怀揣着发财梦。然而这种盲目疯狂的集邮却总有个头,大家逐渐发现目录价格开始虚高,而手中的产品册要多少有多少,想按目录价折现那是门也没有啊,就连定位册都得打折卖。
经过了兴奋期,市场逐渐冷静下来,但这庞大的邮票基数却是是实实在在的,把民众的资金和热情都消耗光了。市场就像是针管,把血提前都抽干了,其结果就是集邮者完全失望,而市场又过度发展,最后是两败俱伤。
而这一切,还都是在邮政对邮票使用完全不限制的前提下,我们现在收到的美国信件,经常能看到上面贴满了上世纪40-50年代的面值几分钱的老邮票,真不知道这些邮票要贴多少年才能用完。
然而我们也不能高兴太早,实际上我们确实正在走美国的老路:邮票的海量印制,产品的过度开发,这一切都是在复制这前者,并迅速消耗着储备。而且现在不但中国,全世界的集邮群体都在减少,老一辈中坚力量已经因为精力体力原因开始逐渐退出,而这些年由于过分侧重邮票的价值化,而缺乏对集邮本身的宣传和推广,后续新生力量严重不足。真正的集邮者对这种商业化的模式是厌恶和鄙视的,也是无奈的,只有退出或是选择外邮或者钱币等领域。
现在的邮票购买主力基本都是想以此发财的投机者,一般集邮者谁也不会去整件购买邮票。这些人以获利为目的,看似财大气粗,对市场充满热情,但根本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因此不论是邮票市场,还是集邮群体,都十分稚嫩和脆弱。而现在邮政还在大张旗鼓地发行,虽然最近2年印量有所减少,但跟整个邮票市场积压的巨量相比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邮票海量印制,溢价发行产品册,双向盘剥着市场,这已经成为大家最为厌恶的事情。如果这样邮票还不打折,那才是奇迹了。事实上邮票全面打折来得已经相当晚了,这得归功于邮商控盘能力,他们总能创造出各种故事和盘面让新人进场。但这一切最后都毁在了电子盘上,这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是一个大石头)可以说压塌了整个邮票市场,它不但抽走了最后一管血,还破坏了整个邮票交易体系。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要想保住集邮这项活动,还是要去价值化。
实际上欧美国家很多都存在这种过度消费的情况,而他们也在努力改善,一方面是减少发行数量,提高邮票品质,同时也不限制邮票的使用。当然这一切十分能行之有效还要看进一步的情况。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呢?要想把这匹脱了缰的野马拉回来,不但要用力,还要用巧力,不然我们可能很快就可以看到邮票的末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