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琴: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三生不弃——最美长城卫士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脚下是故乡。这是一群既平凡又可贵的人。他们或生长在长城下,或工作在长城边。他们视长城为生命,视长城为知己,视长城为事业。数十年如一日,风雨任肆虐,雪霜无阻拦,荒野留足迹,青山洒血汗。他们清苦坚强的守护,执着痴情的跋涉,虽沧桑了面孔,却壮美的了长城。他们身份不同,他们面孔不同,而他们却共享着一个最美的名字——长城卫士。
——《文明守望》.山西最美长城卫士颁奖词
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大同自古就是南方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割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大同的长城历史也十分的悠久,历朝历代都有长城遗迹,包括有: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隋长城、金长城、明长城、清长城。
说起大同的长城,不得不提一个人——袁建琴。
云中紫塞靖狼烟,孤云荒墙西阳斜
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城776个;火路墩833个。
时至存焉,寥寥无几。或见于荒野,或没于时光。大同的长城在岁月长河中早已逝去了守护的荣光,空留蔓草和黄土。
作为一个祖籍在大同的大同人,虽未生于斯,长于斯的袁建琴却选择了守护大同这段长城。奔走于民间,呐喊于庙堂。男儿有志护四方,巾帼安能输须眉。千年之前,有一座大墙蜿蜒在华夏大地,守护着炎黄子孙。千年之后,有一群人跋涉在中国的北方,呵护着中华的传承。
这座墙的名字叫——长城!
这群人的名字叫——长城卫士。
总有一群在清苦坚强的守护;总有一群人在执着痴情的跋涉。他们沧桑了面孔,他们耗白了发梢,却用默默无闻守护着中国的脊梁。正如千年之前,这脊梁守护着我们一样。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长问“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为拯救和延续尚存的中华历史根脉,她羸弱的身影和大同长城学会的成员们一起出现在左云、新荣、天镇......
云中紫塞靖狼烟,孤云荒墙夕阳斜。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三生不弃......
她的名字叫——袁建琴!
愿做长城女儿,疗复大墙伤痛
大同老翟说她是一个“说的比唱的好听的袁姐”;大同老栓说她是一个“三句不离长城的袁姐”;山西老解说她是一个,“不容易呀,弥陀佛的女人”。她说自己是一个“朗诵一般、唱歌也一般,长得更是一般的三般女人”。
无论是大同的户外活动,还是关爱留守儿童......你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她喜欢大家叫她“老袁”,而熟悉她的人更喜欢叫她“长城的女儿”。
总有执拗到让人感到“不可理喻”。总有人执着到让人“敬佩万分”。说起在长城上的执拗和执着,熟悉袁建琴的人都知道她“执念太深”。
“请城砖回家,为长城疗伤”把文物保护搭建起连接社会的平台,为文物保护利用营造出浓厚的社会氛围一直是袁建琴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
如果说,有一个人可以让你“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三生不弃”的话。那么,长城对于袁建琴来说,就是那个让她倾心、钟情、不弃的人。
2019年1月30日晚由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省博物馆协会、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主办,黄河电视台承办的《文明守望》2018年度颁奖典礼举行。袁建琴荣获山西最美长城卫士殊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脚下是故乡。这是一群既平凡又可贵的人。他们或生长在长城下,或工作在长城边。他们视长城为生命,视长城为知己,视长城为事业。数十年如一日,风雨任肆虐,雪霜无阻拦,荒野留足迹,青山洒血汗。他们清苦坚强的守护,执着痴情的跋涉,虽沧桑了面孔,却壮美的了长城。他们身份不同,他们面孔不同,而他们却共享着一个最美的名字——长城卫士。
——这是组委会给他们共同的颁奖词。
而我却认为,如果给袁建琴老师写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对长城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三生不弃的女人。她愿做长城的女儿,疗复大墙的伤痛。她说自己是一个“朗诵一般、唱歌也一般,长得更是一般的三般女人”。而我们却知道,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充满自信的心,一如长城的厚重,一如大墙的朴实。她是长城的女儿,也是大同长城的幸运。
致敬长城!
致敬保护长城的守护人!
照片由刘国民老师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