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难得一见的北京外城东北角楼近影照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世界遗产、文物、建筑、考古 |
一百年前的老北京城分内城和外城,各城的四角都有“角楼”。(图01)
内城的“角楼”呈“直尺”形,耸立在高大的城基上,尽显雄伟气派。(图02)
外城的“角楼”为“歇山式十字脊单檐”,虽谈不上“气派”,却以小巧玲珑,显出特别的韵味。(图03)
图01 《1900年 德军远征军事地图》“红圈”为内城角楼位置;“蓝圈”为外城角楼位置
图02
图03
在外城的四座角楼中,最早消失的是位于东便门东边的“东北角楼”(图04)。据说是毁于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在1921年瑞典历史艺术学者喜仁龙(Osvald Sirén ,1879—1966)拍摄的北京城墙系列照片中已经没了“外城东北角楼”的影子。
图04
近两年重建的“外城东南角楼”, 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有悖“规制”而遭诟病。
老北京外城的“角楼”是什么样子?
关于外城角楼,有人热衷“引经据典”,有人喜欢“以图为证”。引经据典的人自己不会犯错,即使面对“悖论”和“事实”也视而不见,“史籍”庇荫有饭吃,即使有错,错在“古人”;以图为证者试图用综合各种知识,严谨合理地,有根有据地去解释或破译老照片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在推想和判断的过程中,难免误判和错断,但是每次推断都是向“真实”迈进了一步,这是正常的学术探讨。
以图象表现外城“角楼”较早的是绘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师全图》,这里我仅以外城的东北角楼和西北角楼为例,作比较说明(图05)。
图05
北京外城北面的两座角楼均为“歇山式十字脊单檐顶”,坐落在凸出城墙外立面的“墩台”上。角楼的对外两面墙和墩台立面呈正常持平;每墙面设两排,每排三箭窗。朝内的墙体与墩台之间有一个空间通道,外侧有雉堞。在不正对马道“出口”的墙面设角楼过木门,门的外侧设两排,每排两箭窗。在正对马道“上出口”的墙面设两排,每排两箭窗。在南北向城墙的内侧设“登城马道”(登楼台阶);外城北面两座角楼的大门为对开, 即:东北角楼的门朝西,西北角楼的门朝东。(见“注释”)
通过1921年喜仁龙拍摄的外城西北角楼(图06)和西北角楼的“登城马道”(图07)与《乾隆京师全图》中的相应角楼比较,除“箭窗”的数量和“多处一扇小门”(参看图06中的“?”号位置)无法比较外,其它设置基本相同。
图06 - 1
图06 - 2
图07
综合其它外城角楼的照片可以确定“角楼”内侧面的通道空间外沿设有“雉堞”,其方法和数量如图08中黄色标识所示。
图08 - 1 外城西北角楼示意图
图08 - 2 外城东北角楼示意图
如果把04图(图09。外城东北角外侧,由南向西北方向拍摄)放大,能清楚地看到朝外(面朝东)的墙面上为三孔X两排箭窗;朝内(面朝南)的墙面上为两孔 X 两排箭窗。图中紫色墙体就是原东北角楼的“西南柱墙”。
图09
旧时出东便门瓮城(图10),正北是“大通桥”,即是大通河的起点;回望西南方向先是内外城墙结合部的“八瞪眼碉楼”,再往南是内城的东南角楼;1900年之前,正东沿外城北城墙可见“外城东北角楼”(图11、图12)。
图10
图11
图12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中的美军负责从东便门进攻“北京城”。美军在外城东北角“头道桥”的东边,架起大炮,向守城清军炮轰。(图13)
图13 1900年8月八国联军美军在北京外城东北角“头道桥“边架起大炮
守城的清军到底装备什么武器和美军大炮抗衡,不得而知。不过从图中东北角楼和墩台的“北面墙”和“东面墙”上可见到“炮轰”的痕迹点点,弹痕累累,并不见墙体大面积倒塌:要么是“战斗并非惨烈”,要么“北京城墙坚不可摧”。 图中“角楼”依然屹立。
不过在喜仁龙照片资料中有一张外城“东便门”东边“北城墙”外墙根坍塌的照片(图14),从照片提供的信息,不像是“炮轰造成的坍塌”。
图14
很显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外城的东北角楼还存在。而且还存续了一段时间。
图15 标注为:China Pechino Peking a dilapidated Old Temple 1900s(中国北直隶北京一破庙 1900s)
图15 北京外城东北角楼(1901年-1908年)
该照片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恢复“西方传教”后,一位“传教士”所拍。原注的拍摄时间跨度为1900年-1909年,根据同类收藏照片内容和历史看应该在1901年-1905年或1908年之间。
尽管这张照片有原注,也无法改变照片所提供的真实信息。综合以上对“外城角楼”分析和图15提供的具体细节, 可以推断图15为北京外城东北角楼。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该角楼的北墙面和东墙面直接受大炮炮击,所以受损严重。当屋顶倒塌后,西南柱墙因受损最小,还能有较多的遗存,在图09中可见到“角楼西南柱墙”痕迹(棕色标注)。
图中墙上有辨认不清的外文字母,可能和“内城东南角楼墙面上外文字”为同一时期。(可惜最近一次大修时毁损了不少,只留下少量的遗存。)
如果说“八国联军毁了北京城”,外城东北角楼可为一例。
注释:
补充说明图08中“登城马道”的位置。
我认为外城角楼(起码从北边两座角楼看)的登城马道各角楼只有一条,置于南北方向的“东城墙”和“西城墙”的内侧(如图08标识),它与内城角楼的“八字登城马道”(注释图1)无法相比。我未能查到与“外城角楼登城马道”的相关“史料”,只能依据老照片提供的信息去推断。
注释图1
在喜仁龙的影像资料中,有一张编号为004741(01)照片(注释图2)。照片中间为“登城马道”,图右侧的“城墙外”是“天宁寺塔”。根据“塔”的位置,可以确定这条马道与外城西城墙平行,通往外城西北角楼(参看图06)。
注释图2
喜仁龙有一张编号为007190的照片(注释图3):照片表现的是“外城内”“驻防帐篷营地”。
注释图3
根据常识推想,图中表现的应该是“外城北城墙的内侧”。由于1921年时,外城的东北角楼已不存在。因此图中的“角楼”只能是外城的西北角楼。这样带登城马道的城墙就成了“外城北城墙”
根据注释图2那条“带马道的城墙”为南北走向的“外城西城墙”。
外城西北角楼会不会也像“内城角楼的八字登城马道”?未见文字和图片证实。起码在注释图3中,无法断定“八字登城马道”的存在。
如果把编号为007190的照片进行“左右镜像”(注释图4),这样“带马道的城墙”就位于“西北角楼”的南边,符合注释图2的表现内容。
注释图4
由此我推想:外城北边两座角楼的登城马道都设置在外城南北走向的“东城墙”和“西城墙”的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