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玍古的李孝聪教授
李孝聪是研究古代舆图的著名专家,《中国长城志•图志》主编之一,主持编修了《古代舆图》。他治学严谨,生性秉直。本期介绍了他在《中国长城志》的建树,特别是在编撰《图志》起到的作用。

李孝聪教授 摄影:郑严
李孝聪教授有点玍古,不太容易与人亲近,这是人们对他的初步印象。但接触多了,又会是另外的一种感觉。
第一次见到李教授是在2007年召开的《中国长城志》编辑体例会上。他儒雅,但讲话很冲,不太爱给人面子。
在会上,他重点谈了现实和历史问题。他说:“历史问题好说,资料很多,可以作为我们编写《中国长城志》的基本素材。现实的问题比较困难,其基点是落在长城保护上还是开发上?现在,长城只要进行旅游开发就会出问题。志书要起到导向的作用,应该是提出好的开发建议。”他当时刚带领日本学考察了十八天长城,和五年前的考察相比,真是惨不忍睹。城市一旦开发,整个长城都推平了。针对这些问题,他希望《中国长城志》的编委会秉笔直书。
后来在请他审核发言稿时,他再三强调《中国长城志》的学术定位。他说你们对长城不太了解,要多开专家会议,利用专家的力量保证学术质量。从他的言语中,结合他会上强调的“生不列传”、学术定位等问题,我理解到他话中的内涵,也感觉编修《中国长城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编辑加工问题,而是在学术研究中撰写,在撰写中体现出对长城的保护意识。理解了他的“玍古”是对学术严谨的追求,是史家秉笔直书理想的体现。“在修志中应该有我们的思想,有我们的夙求,不能完全去适应市场的需求。”
后来,他建议《中国长城志》应该专题研究古代地图,并主动请缨担任主编。他在古代舆图领域中是权威,当然胜任。当年他师从侯仁之先生参与《中国国家历史大地图集》时对中国古代舆图发生了浓厚兴趣,对国内,包括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内收藏的古代舆图了如指掌。他游历了欧洲、美洲各地的收藏机构,以为他们整理中国古代舆图的名义进行深入研究,写下《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
他撰写的《古代舆图》编纂方案在核心专家组自然很快通过,随后便与他签订了组稿协议。在请他纂修《古代舆图》时,他只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除国内收藏的古代舆图外,要把海外的收藏吸收进去,列出了一个长长的地图目录和收藏地点的名单。他说,第一次为长城修纂专志,古代舆图不能不涉及,这些地图都是没有对外发布的,是《中国长城志》的精华所在,真正代表中国研究长城的水平。他代为与收藏机构取得联系,有的亲自参与谈判。在他的指导下,长城出版中心收集了一大批长城古代舆图。
作为《图志》的主编之一,李孝聪特别关心《现代地图》的编纂,亲自审读稿件,指出编绘中存在的问题。
他曾经指出,《古代舆图》反映长城古代的情况。他说,古代舆图是为皇帝服务的,“皇帝只需要知道四川离京城多远,有多少州县,有多少人口,能给我交多少赋税。中国古地图绘制的目的在于实用!”因此,不会像现代地图那样精确。《现代地图》则不同,“它要反映现实”,要通过古今地图的不同之处,反映出长城的变化。从当初修筑长城至今经过数百年,甚至一两千年,长城已经不是最初的模样了。现在的现代化建设,地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化的推进使城镇今非昔比,要通过《现代地图》表现出来。这时,我才体会到李孝聪教授为何在第一次编辑体例会上讲述他看到的五年间长城发生的变化。
为了表现最新的长城走向,他指导编绘人员使用最新的长城调查数据,要求长城出版中心带着编绘完成的图形到现场去核实,请参加长城调查的一线人员审核。为了保证编绘工作到位,他带着资料到绘制现场,指导改绘工作。最后在《图志》出版之前出差到地处于南京的出版社核对书稿,把好出版的最后一道关。
他治学的严谨感动着出版中心的工作人员。他常用说,他曾经“侍候”过邓广铭和侯仁之两位老先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对学术的严谨态度。这就是“玍古”的李孝聪教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