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长城人物榜
中共偏关县委书记、忻州市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王源
一生与“三关”结缘
从2009年11月至今,王源先后担任偏关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职务。工作期间,他采风于史志、调研于民间,走遍偏关县的山山水水,考察了中华长城第一县的六边长城,以及现存的20余座堡城、遍布内外长城线上的砖楼敌台。面对偏关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他认为,偏关长城文化、历史文化,是偏关县的软实力,要想加快偏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利用偏关长城这一宝贵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偏关县的文化品味和知名度。
偏关县水泉乡文化站站长高政清
行走的长城诗人
偏关县水泉乡文化站站长高政清,几十年来坚守在偏关县水泉堡,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文化站长,一名长城保护员,挣着微薄的补助,每天上山巡察长城的保护情况,有力地制止了破坏长城的行为。他还挖掘长城历史文化,撰写研究文章数十篇,在当地营造出“爱我中华、护我长城”的浓厚氛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行走在长城沿线,用脚步丈量历史,用手中的笔书写偏关长城历史以及沿线的文化、风土人情。
偏关县老牛湾村党支部书记、忻州市长城学会偏头关分会副会长吕成贵
“吕疯子”的长城情缘
老牛湾之子吕成贵,20年来自掏腰包保护长城。他徒步考察了从神池县利民堡到河曲石梯子沿线的所有内外长城城堡、烽堠台墩。吕成贵自己背着相机,拿着标尺仪器,带着干粮,走访群众,寻找证据,收集了许多珍贵的长城资料。为了拍摄长城全貌,他竟然自己动手造飞机,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吕疯子”。
偏关县长城摄影俱乐部负责人顾全罗
为了长城 不惜倾家荡产
从2009年开始,顾全罗徒步考察、研究了河曲县、五寨县等多地的长城,记录、拍摄了山西长城万米长卷偏关段。孤身一人的他在考察过程中两次受伤,头部、肘部严重摔伤,无名指骨折,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对长城的探索。9年来,为了长城的研究与保护,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他的居所是两孔窑洞,积蓄都被他用来研究和保护长城。
岢岚县长城摄影人王兴邦、王晓宁父子
薪火相传 守护长城父子兵
王兴邦原在岢岚县新闻办工作,退休后他几乎每天早上从五寨县骑车(摩托)出发巡查岢岚县王家岔乡到五寨县荷叶坪这一段宋长城,直到太阳落山。口渴得厉害时,他便喝一口自己带的水,稍稍润润嗓子,继续前行。
王兴邦的儿子是长城爱好者,他常说:
“保护长城不是你做的事,不是我做的事,是大家做的事,只有这样长城才能变得更长,从地理意义上的长,变成我们心里面的长,它应该是我们民族的长城,是我们精神的传承。”
代县人民政府县长郝江陵
一片丹心修雁门
郝江陵是代县县长,自2008年11月上任以来,她和班子成员大抓雁门关长城的维修保护工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雁门关风景区管理中心实施的雁门关保护、维修、复建工程。雁门关开发的工程是巨大的,郝江陵与同事们常常风餐露宿,终于在五年里,完成了文物修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生态治理、软件配套、市场开发等6大类100多项工程,将雁门关打造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
杨氏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贵庭
用“忠义”精神修复长城
杨贵庭,国家级非遗项目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是将杨家将的后代,他出身于木匠世家,祖辈都以修建古建筑为业,是名副其实的“古建医生”。他不仅技艺精湛,更倾注心血于古建修复中,不计得失。在雁门关长城的修建中,他的三根手指不慎被锯,他用“忠义”之心铸雁门之魂,工匠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宁武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苏栓斌
用脚步穿越长城历史
自从1992年第一次登上位于宁武县东南的楼子山赵北长城之后,他便似被长城摄去魂魄一般,开始在宁武乃至全国走访长城遗址,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长城方面的研究。2015年年底,在进行了长达两年时间的构思、筹备之后,他写成《宁武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一书,并在当地一家报刊上以连载形式刊发。在几十年的长城考察和研究中,他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用温度、力度和高度解读长城。
《忻州日报》原编委、高级记者、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峻峰
冷对愚氓讽语,甘当紫塞微尘
他自小在神池县长大,与长城结缘20余年。1991年他开始行走长城。作为一名媒体人,他对长城的保护责任从遇见长城的第一天便油然而生。他走遍了晋北历代长城,撰写长城考察研究文章300多篇,在报刊上发表揭露破坏长城的批评报道十多篇,营造了爱我长城的社会舆论,有效地保护了长城。20多年里,他从现场阻止到笔伐声讨,用真实的行动保护着长城,还自筹资金创办了《长城爱好者》杂志,传播长城保护和研究知识。
编辑:王辰安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