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严-
-郑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2,380
  • 关注人气:1,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宏世:漫谈方山永固陵

(2018-08-16 14:28:39)
标签:

吴宏世

山西

大同

方山

永固陵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漫谈方山永固陵   
作者:吴宏世    来源: 北京丰镇同乡会    

    大同城北25公里处的西寺儿梁山,就是《魏书》和《水经注》所记载的“方山”。这座山体大致呈方形,东西两面很陡峭,为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1000万年)火山溶玄武岩堆积而成。山的西麓是饮马河,北魏时称如浑水,山顶距河床的落差是250米;饮马河的西部是野狐岭;山的东部和南部有万泉河;东南部是纥干山(采凉山);迤南遥对大同城。1500年前,这里的生态是很美的,青松翠柏,白杨清泉,景色迷人,从勘舆学的角度讲,这里是风水宝地。
    话说北魏出了个女政治家——冯太后(441—490),是位汉族女子,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公元465年,文成帝驾崩,其子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年仅十一岁,由冯太后听政。时太尉乙浑专权,滥杀无辜,有篡位的图谋,冯太后不露声色,暗中筹谋,在天安元年(466年)果断除掉乙浑,避免了一场朝政危机,初次显示出其政治才能。公元471年,献文帝把帝位传给其子拓跋宏(年仅五岁),冯太后临朝听政,实权在握,时为太皇太后。北魏皇室有条残忍的制度,立为太子者,其生母必须赐死,拓跋宏的母亲李氏被赐死后,冯太后担当起辅佐嗣子的责任,按辈份是祖母。当时北魏政权危机四伏,豪强、地主掠夺土地,民生凋敝,严重影响到国家税收。冯太后沉稳机智,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如实行俸禄制、三长制、租调制、均田令等,成功地稳定了政局,使北魏呈现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她的政绩实际上远高于武则天,因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史书上说她“性俭素,不好华饰”、“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
    冯太后生前与其孙拓跋宏及群臣同游方山,为这里的景色倾倒,谓群臣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其必远祔山岭,然后为贵哉?吾百年之后,神安其此”。孝文帝遵祖母命于太和五年在方山开工造陵,到太和十四年(490年)竣工,那时全靠锤錾在玄武岩上凿出墓坑,用了九年。是年九月癸酉冯太后去世,享年四十九岁,十月归葬于此,谥号“文成文明皇后”。孝文帝十分悲痛,《魏书》载:“高祖哭于文明太后陵左,终日不绝声”。孝文帝于太和十五年七月在冯太后陵侧给自己建了一座陵墓(万年堂),他曾与祖母相约永远相守,后来为了实现鸿图大业,迁都洛阳,南征北战,死于战场上,并未葬于此,这个约定永远划不上句号,寝陵成了虚堂(附图1:方山永固陵航拍图片;图2: 永固陵;图3: 孝文帝的虚堂)。为护陵,在太和中专门设立永固县,县治在今新荣区堡子湾乡祁皇墓村,在永固陵西北3公里处。祁皇墓村及附近靳圪塔梁村姓厍的人不少,应是鲜卑族厍狄氏的后代,当时他们是护陵人,1500年来生生不息。永固县北邻旋鸿县,在今丰镇市境。

吴宏世:漫谈方山永固陵
附图1: 方山永固陵航拍图

吴宏世:漫谈方山永固陵
附图2:冯太后寝陵永固陵

吴宏世:漫谈方山永固陵
附图3:孝文帝之虚堂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三》对方山永固陵有较详细的描述:“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径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跌,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之绿,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顺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如浑水又南流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百步,南北二百步”。文中“羊水”即是流经今大同新荣镇的淤泥河,经赵家窑水库,东南流至孤山入御河。从史料的记载可知,当时方山永固陵迤南有一建筑群(见附图4),有永固堂、思远灵图(佛塔)、石窟寺、石阙、斋堂、思远佛寺、灵泉殿和灵泉池组成。灵泉池在今镇川河与饮马河交汇处之北岸,引如浑水入池,池旁有灵泉殿,是皇家行宫。思远佛寺(附图5:思远佛寺遗址)、石窟寺和灵泉殿建于太和三年,比永固陵早几年修建,北魏佛教盛行,平城(今大同)建有著名的永宁寺。

吴宏世:漫谈方山永固陵
附图4:方山陵园遗址示意图

吴宏世:漫谈方山永固陵
附图5:思远佛寺遗址,在方山南二级台地,1981年发掘。

    我从不想受世俗羁绊,干我想干的事。1995年10月5日,约上一好友骑自行车到方山,在孤山车站北就开始徒步上山,初次看到了永固陵的面貌。大土丘有23米高,正是冯太后的寝陵,土丘顶部修有现代设施——枪口方垛,那是“文革”时期的战备工事;陵墓东侧有大同市人民政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立的碑,刻有“祁皇墓”三个大字;大土丘东北方向一华里余,有一小土丘,正是孝文帝的“虚堂”。1976年4到5月间,大同市博物馆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联合对永固陵进行了发掘,当时我刚参加工作,听说过此消息。经考查,永固陵在历史上被盗三次,前两次是在金代正隆年间和大定年间,盗墓贼在墓室内留下题记,最后一次是在清光绪年间,墓室内有价值的文物被盗光,连铺地的砖也盗走一部分。墓室造于大土丘的中心,由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和主墓组成,全长23.5米,主室近方形,面积43.7平方米,高7.3米。整个墓室建筑形制稳健,规模宏大,是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当地老百姓习惯上称之为“祁皇墓”,这是不对的,祁皇墓在孤山村北的小山上,北魏桓帝之妻祁皇后死后160多年,冯太后才葬入永固陵。孝文帝的万年堂在1976年也同时掘开,墓道口未封堵,从上面落下的土正好堵在墓室口,只有二尺高的狭缝,我从狭缝钻进去想一窥究竟,里面光线很幽暗,墓室为方形,看不清有多高,墓室全用瓷砖砌就,表面很光滑。后来从资料上查到,这墓室有32.3平方米,高6.97米。就是这么个虚堂,历史上盗墓贼也光顾过,土丘西侧有盗洞。
    那天下山时,被巡山的保安拦住了,把打火机和香烟没收了,因荒草高,怕失火,当时一闪念:这不是好兆头。回到半路,自行车的中轴也断了,有点灰头灰脸!也真奇怪,自从进过这座皇陵,以后两年干啥都不顺,小百姓沾不上王气,却沾上了晦气。
    陵墓和寺庙结合的格局很少见,永固陵也成了大同独特的文化元素。唐代诗人温庭筠游方山,写过一首诗: 

          云中北顾是方山,
          永固名陵闭玉颜。
          艳骨已消黄壤下,
          荒坟犹在翠微间。
          春深岩畔花争放,
          秋尽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处问,
          古碑零落水潺瑗。

    明代正德《大同府志》把“魏陵烟雨”列为“云中八景”之首,每当烟雨迷蒙,魏陵更显壮丽肃穆。方山的文史内涵已深入到民间,今新荣区有“方山金马驹”的传说,当然这故事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体现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在今大同,永固陵几乎家喻户晓;而在丰镇,知道的人很少。
    《魏书》载:“(太和十八年八月)戊辰,车驾次旋鸿池,庚午,谒永固陵,辛未,还平城宫”。旋鸿池在今我市黑土台镇忻州营一带,在新五号村东北方向,当时是一个巨沼,南北四里,东西二里,北魏皇室经常到此游玩,由此直南四十余里便到了永固陵,孝文帝在返回途中,顺道拜谒了其祖母的永固陵。如今永固陵北面五华里即是明长城,长城外即是丰镇市官屯堡乡境,山体相连。上山的路有两条,东路是从我市官屯堡趋车直南到毛家营,过了边墙有一条东西向乡村公路,往西可达西寺儿村,出村再往西就到方山上,这条路很好走;另一条是从丰镇上208国道南行,到宏赐堡西部的炭素厂下国道,出宏赐堡东南有条路,沿饮马河北岸到达河流转弯处(即开山口,祁皇墓村东北),过桥到右岸,再往南行约二华里,河上又有一桥,过桥返到左岸有一条上山的路,路况较差,可近得多。愿有兴趣的同仁们到此一游。


吴宏世:漫谈方山永固陵
作者:吴宏世,1956年出生,
1976年参加工作,丰镇啤酒厂退休员工,喜爱文史。现住丰镇新区大西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