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前行
——写在高晓梅《情系长城》回忆录读后
翟禹
高旺先生一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年青一代认真学习,值得我们仔细品味。从高晓梅老师编著的《情系长城》一书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为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影响。
从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高旺先生仍坚持学习、创作,从事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从而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这是我们身为专业工作者在许多方面都难以比拟的。
我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磨难,也没有过那种缺衣少吃的岁月,对于高旺先生和晓梅老师父女所经历的那些生活、工作以及来自生存环境中的恶劣和艰难困苦,只能借助于想象和设身处地的感受。
我从2007年开始从事长城调查与研究工作,在这期间也经历了自以为“很艰难”、“很困苦”的各种时刻,也在梳理学术史的时候,阅读并参考了高旺先生的诸多长城著作。可是,当我读完《情系长城》一书之后,我立即觉得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的那种“难过”、“不开心”,以及觉得自己遇到了“天大的坎”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我在想,我们这些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中,喝着茶水,用着先进的科研设备,拿着国家课题经费开展科研工作的人,真应该经常出来,去实地调查,体验一下高旺先生所经历的人和事,走一走高旺先生走过的路,看一看高旺先生考察和研究过的长城。我们真应该多一些积极、乐观、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少一些慵懒、抱怨和斤斤计较以及那实在没必要的患得患失的心态。
人的一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吃喝穿戴,还有更高尚、更值得追求的理想。高旺先生出生在那么贫穷,甚至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为继的环境中,却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拼搏,排除万难,迎难而上。我非常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高晓梅老师所说:“自懂事之后我从未看见父亲发愁为难,他总是笑嘻嘻的,他认定的事,总要克服一切困难,想尽各种办法完成。”的确如此,我想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要想做一件大事,没有经费,没有平台,没有各种人脉资源等等如此多的条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在二十多年前的那个时代,高旺先生以顽强的毅力、不懈的追求和如火的热情,在“三无”甚至是许多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完成了那么多事业,做出了那么多贡献,尤其是在长城考察、研究,召开长城会议,创办长城研究机构和长城研究杂志,出版并发表大量长城论著等方面,真的做出了在今天连一个专业科研机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可能都难以完成的一系列创举,实在是令人敬佩!
上述这些所举高旺先生的品质和功绩,在其女儿高晓梅老师身上均有着深深的体现。我是2016年下半年与晓梅老师相识的。当时,我的老领导、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宝力格先生退休以后成立了中国长城学会内蒙古长城研究会分会,并准备召开内蒙古首届长城学术研讨会。晓梅老师来社科院历史所与当时任历史所所长的刘蒙林老师请教相关问题,刘老师向晓梅老师推荐了我,说我一直从事长城调查和研究工作,可以参加长城论坛,后来我便与晓梅老师取得了联系,并顺利参加了首届长城论坛。会后,宝院长和晓梅老师要编辑出版长城论文集,邀请我与他们一起来做这件事,我很乐意为自己钟爱的长城事业做点事,便答应了。
起初论文集中的论文分量不够,我便联系了一些熟识的从事长城研究的朋友,约了一些长城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并利用冬天寒假期间,把论文集的内容全部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进行了编排整理。在编辑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文集的质量,同时也为了更好、更准确的表达每一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我与所有的作者都进行了不少于两次以上的沟通,反复修改、校对,最终完成了长城论坛论文集第一辑的编撰工作,完成宝院长和晓梅老师交给我的这第一份工作任务。后来,晓梅老师请我署名论文集的副主编,这使我很意外,没想到做了一点点工作,会得到如此高的认可。因为我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觉得能够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就已经很知足了。所以,我至今是非常感谢宝院长和晓梅老师。
其实,自2007年我参加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以来,就开始了解并阅读高旺先生的一系列著作——《内蒙古长城史话》《博览长城风采》《长城访古万里行》……后来我还购买了《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上册),下册当时没有买到,还是晓梅老师后来赠予了我一本,因为在市面上已经很难寻觅了。那个时候,高旺先生的著作就是我们从事长城调查、研究的入门书,也是开展田野工作的重要索引工具书之一。我后来发表的很多长城论文,都是在高旺先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下去,并有所创获的。可以说,我虽未能遇见高旺先生,但先生的成果帮助了我的成长和进步。而我与晓梅老师的交往时间虽然不长,但也从中学到了很多。首先,锻炼了我编纂、整理文集的综合能力;其次,通过内蒙古长城研究会,我有幸结识了诸多优秀的长城专家,与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陕西、宁夏等许多地方的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我们经常有许多来往,并频繁的交流,也得到了许多有关长城的最新资讯。第三,更要感谢宝院长、晓梅老师,把我聘为内蒙古长城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并让我参与学会论坛论文集的工作,这既是我的老领导宝院长对我工作的认可,也是我能够进一步成长、锻炼的好机会。
作为一名年轻的长城研究科研工作者,我十余年来一直受惠于高旺、高晓梅父女两代人,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也是一件很有缘分的事。我对清水河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清水河的长城,我走过的最多、调查的最详细,清水河沿线的村落已不知走过了多少,至今我能够如数家珍的讲出这些村落的名字、位置和特征,还能够认出当年在村中结识的老乡和好朋友。
高旺先生的精神鼓励着我,影响着我,使得我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活力,迎难而上,继续着长城研究这份事业,因为这份事业是值得用一生去努力坚持,不懈奋斗的。最近,我们刚刚成功地在清水河县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长城研讨会暨清水河县第三届明长城研讨会,长城的学术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高旺先生用尽生命去维系和努力的长城事业,在今天正在大踏步的向前发展着,而我们作为后来者,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沿着先生的路继续前行!
(作者翟禹,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内蒙古长城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蒙古史、长城研究、民族与边疆问题、草原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