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严-
-郑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965
  • 关注人气:1,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天有:大同市新高山、旧高山辨析

(2018-08-03 13:57:17)
标签:

山西大同

新高山

旧高山

吴天有

高山卫城旧址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新高山、旧高山辨析   

作者:吴天有   

    在大同市,有两个叫高山的村子,一个是云冈区高山镇的高山村,一个是左云县张家场乡的高山村。两村相距约10公里。前一个村子被人们称作新高山,后一个村子被人们称作旧高山。
    由于都叫高山,而且相距很近,所以,这两个村在村名的来历上,总有些瓜葛和纠缠不清。
    围绕两个村子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明代先筑旧高山城,后因地基沉降,改在新高山重筑,因此,就有了新高山与旧高山的称呼。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新高山与旧高山除了筑城时间上有差异外,并不存在别的相互关系。
    旧高山是明代高山卫旧址,筑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明洪武二十六年,为了巩固明朝的北疆,朱元璋一次性地在大同北部增设了17个卫。这些卫包括东胜左右卫、云川卫、玉林卫、宣府左右卫等,范围从西到东包括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到张家口市的宣化区。由当时的山西行都司负责管理。这17个卫中,就包括高山卫,旧高山城址就是在这期间建筑的。
    明代军制,每卫5600户军士。这样,在当时的高山卫,就管理着5600户军士,所以,旧高山城址的规模比新高山的规模要大得多。当然,这5600户军士当时也并不是全住在城内,除部分住在城内外,另有部分则是按百户在城外筑屯,开荒种地,即所谓屯田。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九月,靖难之役后,为了充实北平(后来为北京)地区的兵力,皇帝朱棣将山西行都司所属的包括高山卫在内的8卫,全部调到北平周边布防。其中,高山卫调到保定府。
    宣德初年,在大同守将的要求下,包括高山在内的四卫重新回驻大同,但迁回大同的高山卫,并没有回到原卫址,而是驻扎于阳和城(今阳高旧城),与阳和卫同驻一城。这样,原高山卫旧城就被废弃。
    这就是旧高山的历史,即从洪武二十六年到洪武三十五年,做过10年高山卫的卫城,后因高山卫调防,卫城废弃。
    新高山即今天的云冈区高山村的城堡始筑于明天顺年间。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高山堡,“天顺二年(1458)建筑。”《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城天顺六年(1462)建置。”《明英宗实录》记载:“天顺五年(1461)春正月己未,筑大同聚落、高山二站城。从巡抚右副都御史王宇言也。”因此,可以认为高山城初筑于天顺二年到六年之间。此时所建的高山城堡“周围三里十步,高二丈一尺”。
    从洪武二十六年,到天顺二年,高山城比高山卫迟筑了65年,因而,民间有新高山、旧高山之说。
    但新高山与旧高山并非传承关系。旧高山最初是高山卫的卫城,新高山从建城起,就没有做过卫城,而是站城。这里的站城,一是驿站,二是兵站。其功能主要是接待往来边关的信使、兵马将士以及补充军需供给的。明英宗时期,还曾是接待蒙古进京朝贡的使臣的站点。
    实际上,比起旧高山来,新高山的历史更为久远。清光绪《山西通志》载:“高山堡,北连边墙三十里,上有三峰,相传昭君出塞道经此”。可见,从汉代起,它就承担起驿站的功能了。在新高山,不仅有新石器遗址,还有秦汉遗址。北魏在此开凿焦山石窟寺,辽代在此建焦山行宫,明代又在此建城堡等。
    明嘉靖年起,大同镇承受的战争考验加大、战事增多。嘉靖十四年,高山城増筑扩建,同时,为了避免北面的十里河水患,整座城堡向南做了位移。增筑后的高山城,“周围四里三分,高连同女墙四丈二尺”。
    改筑后,除了原有的功能不变外,又增加了军事防御功能,与大同镇城东面的聚落城一起,被做为大同镇的左右两翼,专派参将甚至副总兵驻城防守和居中调度。明万历五年至十年间,高山城堡又全部包了砖。
    而高山卫城旧址,从撤卫后就一直未曾经营。不过,旧高山围墙虽然坍塌损毁严重,但仍然可见当初卫城的规模来。是研究洪武时期卫城的不可多得的历史遗址。

2018.7.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