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同知事: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2018-07-31 20:56:38)
标签:

花木兰

大同

穆家坪

新荣

大同知事

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大同知事最新考证:
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2018.7.30      来源:大同知事

大同知事: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成龙动作电影周闭幕式以反映大同历史的《木兰长歌》开场,恢弘大气的英雄传说以实景再现,木兰纵马驰骋疆场、英勇杀敌的英姿深深地烙在了观众的脑海中。闭幕式主持人白岩松说:英雄传说就是发生在大同!周涛说:木兰应该是大同人!

    近年来,河南虞城、湖北黄陂等地都说花木兰的家乡在他们那里,大搞建设大肆宣扬,并且争论不休,那么,木兰到底是谁?是不是大同人呢?

大同知事: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无穴不来风,在大同市新荣区有一个关于木兰的故事一直在民间传颂,为了揭开迷雾、弄清真相,大同知事一行踏上了寻访英雄故里之行。

    位于大同西北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叫穆家坪,当地人也称木家坪。穆家坪现归属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村北紧靠明长城穆家坪段,与内蒙古凉城县一墙之隔,内蒙古称该段长城为“二边凉城段”。来到穆家坪远远就看见村口有一群人正在纳凉,听到来意后,大爷大娘们纷纷发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据村里老人讲,北魏中期,这里是个兵镇防御所,有一个代族部落奉命在这里世代守卫,部落族长姓穆氏,有个闺女叫“穆兰”,弓马娴熟,武艺超群,因族长年老多病,穆兰替父出征十多年,屡立战功,战争结束后受到过皇帝的接见,后来北魏迁都洛阳,作为“世族”的穆家举家南迁,之后该村便没有了穆姓人,但穆兰的故事一直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当地为了纪念穆家和穆兰的事迹,给村子起名“穆家坪”以祝穆家平安。故事虽已遥远,听来令人唏嘘。

大同知事: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大同知事经过详查历史典籍,结合《木兰辞》原文释意,提出了以下观点:

    1.木兰不姓花。

    翻阅所有历史记载,并没有关于木兰姓氏的确切记载。

    《木兰辞》也叫《木兰诗》,最早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录中僧人智匠称:木兰不知名。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反驳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花木兰”的叫法是从清·查岐昌的一首诗开始的,诗曰:

帕首弓腰出阁姿,卷漳宫郭记完碑。
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

    诗中的“花”并不是说木兰姓“花”,但“花木兰”的叫法大概是从此开始的。

大同知事: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2.此木兰非彼木兰,木兰非一人。

    在明朝也有类似木兰的人或事迹,但此木兰非彼木兰,徐渭说的韩木兰根本不是北魏的木兰,显然是张冠李戴。

    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又出了个朱木兰,而且是唐朝人,跟《木兰辞》搭不上边。

    《新唐书》说木兰姓任,任木兰,《商丘县志·列女》说姓魏,魏木兰,说有元代碑记,碑可能是真的,但碑上记的不一定是真的。

    《归德府志》说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代,故里虞城,自边防归来,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文帝,……欲纳为妃,木兰以死拒之。这不是恶意诋毁杨广他老爹吗?这个说法很没底线!

    明末清初褚人获又在《隋唐演义》里把木兰强拉进来演义了一番,更离谱。

    以上几种说法证明,自北朝以来,木兰的事迹广泛流传脍炙人口,人们因崇拜英雄而给女儿取名木兰的一定不在少数,大街上喊一声“木兰”,估计能站出来一群美女。不管是张冠李戴,还是集万人事迹于一身,唐朝有个皇帝还是很看重英雄的,给木兰追封了个“孝烈将军”。

大同知事: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3.木兰故里在平城(大同)一带。

    史学家从该诗年代和木兰出征路线上,早已论证出诗中讲述的是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的战争故事,黑山: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黑山子。从地图上看,如果木兰出平城(大同)向西至黄河边清水河县一带,距离不到200公里,再折而向北至武川县的黑山子,距离也是不到200公里,两段距离大致相等,骑快马一天即到,与诗中描述的旦辞暮宿、旦辞暮至非常吻合。其实诗很简单,说的也直白,而人们往往喜欢往复杂了理解。

    北魏为防柔然作乱,主要兵力驻扎在平城北部向西沿线的六个军镇,分别是御夷镇、柔玄镇、怀荒镇、抚冥镇、武川镇、怀朔镇,六镇重兵既能守护京畿,又能突然出击攻击敌人。从历史地图上看,今天的大同市新荣区就处于柔玄镇附近,木兰从这里出征,集结报到的地点是武川镇的黑山头。北魏时期,越过穆家坪长城就是柔然活动的地域,战事起时,驻守当地的鲜卑部落骑兵都是自备马匹、武器和干粮,听从可汗调遣。诗中的“可汗大点兵”,说的并不一定是“天子”,北魏每个大部落的首领都叫“可汗”。每个边疆军事重镇都有交易物资的马市,穆家坪东面的得胜堡,西面的助马堡自古都有马市,一直延续到明清。

大同知事: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从哪走的,又回到了哪才能叫归来,这句话说明出发地在平城范围内。木兰不想当官,只想骑快马回故乡看爷娘,穆家坪离北魏明堂不远,50来公里,快马加鞭,用不了两个时辰就能回去,“愿驰千里足,送儿归故乡”,见完天子估计最多午时,不用“暮宿”途中,下午就能回家。如果木兰家在河南、湖北,路途遥远,按作者文风,诗中岂无交代。

    “出郭相扶将”,从诗中看,木兰居住的家乡有内城外城,北魏时修筑长城达一千多里,新荣区穆家坪附近的堡城众多,距离几里地的助马堡在当时也是很大的军堡,而且城外有城,“出郭相迎”一点也不夸张。

大同知事: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4.木兰姓“穆”。

    北魏鲜卑汉化之后,除拓拔改姓元之外,还有八大国姓四大郡姓,八大国姓是: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四大郡姓是:涿县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代族是北魏的前身,代为部落大人,为北人八族之首,本姓丘穆陵,孝文迁洛阳后改为穆氏。

    更重要的是,北魏政府用人当官可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魏孝文帝元宏规定:政府用人,只问门第,不问才能。国姓郡姓的门第代代相传,成为世家,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进入政府集团的。如果木兰仅仅是一个普通大兵的身份,就是立了军功也不可能超常提拔为“尚书郎”,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木兰本身是世家旺族之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征兵用不着下十二道军书,这句话本意是木兰的老爸是有赫赫军功之人。“穆”和“木”同音,穆又是国姓,只有国姓才有资格封官。把“穆兰”改成“木兰”一定是后人为了某种原因,不得已才隐去了本姓吧。

    因此,大同知事大胆推测,《木兰辞》中的木兰姓穆,原名穆兰,家住穆家坪,现新荣区助马堡附近。

大同知事: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关于木兰出征年代的考证:

    百度百科:花木兰,412-502。北魏明堂建成于491年,493年迁都。按百度说法结合诗意,木兰见天子的时候至少也有79岁了,明显错误,按诗意理解,木兰出征十余年,回来后又在明堂接受天子朝见,据此推测,木兰出征于480年左右。看来,百度百科也得修改了。

    以上浅陋考证难免失当,欢迎大家讨论指正。近来听闻与我们长城之隔的凉城县给木兰塑像,理由是木兰曾经在凉城打过仗,佩服之至,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大同知事建议:用北魏最牛的“雕术”,以北魏最牛的“魏碑体”,把《木兰辞》请进明堂公园。

大同知事:木兰姓穆叫穆兰,家住大同新荣穆家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