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同筑城第一人(长城知识讲座)
2018-6-30
吴天有
转自:大同长城学会
2018年6月30日下午、大同长城学会在大同市图书馆平城讲坛、举办长城知识讲座,200多人参加了讲座,第二位主讲人吴天有为大家做长城知识讲座。
明代大同筑城第一人
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大同府城,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这一说法,也为正德以后的明代史家所认可并转述,当然也为明代以后及现代学者所认可。可是,查阅《明实录》,并无徐达修筑大同府城的记载。如此重大的事件,《明实录》应该不会疏忽的。那么,徐达是否主持了大同城的修筑呢?还是《大同府志》意在提高大同城的档次呢?
在《明实录》里,
洪武五年关于大同城的修筑,只记载有六个字,在洪武五年十二月的条下:“是月,筑大同城。”显然,这是大同城修筑完成或者初步完成后的记载。这里没有出现徐达。
那么,除这六个字外,在《明实录》里,还有没有关于大同城修筑的记载呢?有,在洪武四年。《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1371)二月,“大同卫都指挥使耿忠言:‘大同地边沙漠,元季,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等乱兵杀掠,城郭空虚,土地荒残,累年租税不入,军士粮饷欲于山东转运,则道里险远,民力艰难。请以太原、北平、保安等处税粮拨赴大同,输纳为便。’……忠又请,以蔚、忻、崞三处民丁与军士协力修浚大同城堑。从之。”这是明代关于修筑大同城的最早记载。
但是,这里记载的是耿忠,而不是徐达。这里的耿忠,是刚刚于一月走马上任的大同都指挥使。
在明代的军事体系中,除了设有卫、所等之外,还于洪武三年十二月起,增设都卫(也称都司)。都司是明代主管一个省的地方军事指挥机构,以节制省内所有卫所。相当于现在的各省军区。除了行省外,在个别重要地区,则单设都司。大同都司就属于单设的都司,可见大同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洪武八年,大同都司改称山西行都司。耿忠就是大同都司的首任指挥使,也就是大同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耿忠上任后,首先向明廷提请了两件事,一件是关于大同军士粮饷的转运问题;一件是大同城堑的修筑问题。从上面我们的摘录中可知,这两件事都在朝堂上得到了落实。
由此,我们可以确认,明代大同府城池的修筑开始于明洪武四年,而非洪武五年。是由首任大同都指挥使耿忠奏请并指挥修筑的。这一点,在我们今天修复明代大同城池过程中,屡屡见到的印有洪武四年的城砖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那么,怎么后来就有了徐达修筑大同府城的记载呢,徐达到底主持没主持过的大同府城池的修筑呢?
这件事,还得从洪武五年(1372)明廷对北元蒙古势力的第二次北伐说起。
洪武五年正月,徐达等军事将领提出,对逃往蒙古草原的蒙古残余势力进行征伐。从《明实录》的记载来看,开始朱元璋是不赞成这次北伐的,朱元璋觉得“困兽犹斗”,不如让他们自行绝灭。但诸将的意图是趁现在的大好形势,不如干脆把他们消灭,“永清沙漠”,以绝后患。最后,朱元璋还是采纳了大将们的建议。
这次征伐,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分三路出兵。中路徐达、蓝玉,从山西出雁门关;东路以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北平;西路冯胜为征西将军,出陕西。各路都是五万大军。这里,以徐达为主力,李文忠从侧翼包抄,冯胜为策应。
事实证明,朱元璋最初的犹豫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看到了他的部下中弥漫着的骄傲情绪。
确实,明朝前面的战事太顺利了,自从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北上赶跑了元朝统治者。接着又相继夺取了山西、陕西等地。特别是洪武三年的沈儿峪之战,打得元朝骁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只剩下老婆和几个随从,乘羊皮筏渡黄河逃走。
所以,这时候在明朝大将的眼中,蒙古势力已经不堪一击。
可是,这次错了。这次征伐除了西路冯胜小有斩获外,中路和东路都以失败结束。特别是中路徐达,被扩廓帖木儿和贺宗哲包了饺子,损失惨重。但这次征伐,徐达究竟损失了多少兵力,《明实录》语焉不详,只用“大将军徐达兵至岭北,与虏战失利,敛兵守塞。”一语带过。这是洪武五年五月的记载。
这也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猜测空间,有说损失一万的,有说两万的,还有说全军覆没,等等。总之,损失是惨重的。这一战役,史书上称为“岭北之役”。岭北之役失败后,在此后十余年里,明廷几乎没有组织北伐,而是集中精力收拾云南等地。
按理说,征伐中的徐达是不会主持大同城的修筑的。但问题就在于这次失败。徐达失败后,敛兵守塞。也就是说,徐达大军失败后,为了防止蒙古军队的趁胜追击,将军队撤至秦汉长城以南,凭借着长城进行固守。他的大本营就在大同。这样,指挥修筑边防重镇大同的城池,也同样成了敛兵守塞的重要内容。
徐达在大同一直呆到了十一月被招回京。十二月,有了筑大同城的记载。注意到在正德《大同府志》的记载中,徐达的身份是大将军,而不是魏国公。大将军这一身份是徐达的临时身份,只在带兵出征时才有。可见,《大同府志》的记载,是符合徐达当时的身份的。
修筑大同城的主要人员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蔚州(今蔚县)、忻州、崞县(今原平)和大同本地的民丁,一部分是徐达的退守大军和大同地方各卫所的军士。
那么,在张钦撰修的正德《大同府志》中,为什么没有关于耿忠修筑大同府城的记载呢?这里,也许不是因为耿忠没有徐达官位显赫的缘故,而是另有隐情。
其实,在《大同府志》中,不仅没有耿忠筑城的记载,而且在都指挥使一栏中,也没有耿忠做为都指挥使的记载。而在他之后任职的都指挥使,如周立等却是记录在册的。当然,由于收集资料的困难,在编撰书籍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纰漏。但做为首任都指挥使被遗漏,应该不是资料征集中出现的疏忽。
那是什么原因呢?在洪武十一年四月,有一条朱元璋给时任宁夏指挥耿忠的敕谕,是这样说的:“尔以功臣子弟,前者不循轨度,谪降守边,所统者皆非习战之人,亦非忠良之士,尔若恩威并重,则功业可成,一或倒置,将恐变生不测。”
由此可知,洪武十一年,耿忠已经因“不循轨度,”而“谪降守边”了。也就是说,洪武十一年,耿忠已经被治罪,由都指挥使降职为卫指挥使,谪戍宁夏了。并且,他手下的军士“亦非忠良之士”,同样也是因罪被谪戍到这里来的。
实际上,早在洪武六年十二月前,耿忠已经不是大同都卫的指挥使了。《明太祖实录》中,在洪武六年十二月条下,有这样一条记录:“降大同卫都指挥使曹兴为指挥佥事”。可见,在洪武六年十二月前,大同都卫的指挥使已经是曹兴了。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明代,最早奏请并指挥修筑大同府城池的是首任大同都卫指挥使耿忠,时间是在洪武四年二月。洪武五年五月,岭北之役失败后,大将军徐达大军退至秦汉长城以南。从五月至十一月,徐达组织指挥了大同城池的修筑。在这期间,大同城早已开始建筑,并且,徐达的任务是坚守塞上。因而,在《明实录》中,并无徐达修筑大同城的记载。而最早奏请并主持修筑大同城的耿忠,后来由于犯了错,被降职谪戍宁夏。因而,明正德《大同府志》也没有耿忠修筑大同城的记载。
因此,除徐达外,耿忠是明代大同筑城第一人。
吴天有,男,1956年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大同长城学会云冈分会会长,,从事史志编研工作30余年。先后主笔和主编《大同市南郊区志》《中共大同市南郊区历史记事》《三晋石刻大全南郊区卷》《大同市南郊区的改革与发展》等史志书籍多部。致力于大同地方历史研究和明代大同地方历史研究。先后在《三晋文化研究》《山西长城》《今日大同》《大同今古》《大同日报》《大同晚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十几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