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弁与朱弁碑
2018,06.02
作者:吴天有
来源:方志山西
在大同市的历史遗存碑刻中,善化寺的朱弁碑最令我难忘。这不仅是因为它历史久远,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更由于它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留有时代的特殊印记。碑记之外,更有着那个时代里,国家、民族的灾难以及作者个人际遇的幸与不幸。
善化寺
一
朱弁碑的全称是《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碑记》,碑文由南宋文学家朱弁撰写,因而也称朱弁碑。令人疑惑的是,朱弁所生活的时代,是金与南宋对峙的时代。大同当时是大金国的西京,南宋的都城先是在建康(今南京),后迁至临安(今杭州),而金与南宋的疆界最北也应在黄河以南。朱弁怎么会千里迢迢地跨国跑到大同来为一座庙宇写碑文呢?
这还要归因于朱弁所生活的时代。时代的离奇,造成了朱弁个人命运的离奇。时代的悲剧,也酿成了朱弁个人命运的悲剧。
离奇和悲剧还得从造成北宋灭亡、南宋开始的“靖康之变”说起。北宋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人攻陷宋京城汴京(今开封),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押着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百官并百工技艺、妇女百姓等数千人北返。不仅结束了北宋王朝,也造成了空前的民族浩劫和莫大国耻,史称“靖康之难”。不料,这样的耻辱才仅仅是个开始。由于徽、钦二帝被囚金国,此后建立的南宋在与金的对峙期间,使节往来格外频繁,成为中国古代国与国外交中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并且由于两国军事实力上的不对等,金国无端羁留、处死南使也成了一种寻常现象。朱弁就是众多遭羁留的南宋使者中的一员,朱弁碑也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朱弁碑
二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太学生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远叔祖。南宋建炎二年(1128),高宗遣王伦为大金通问使,请求议和及迎请二帝。朱弁“奋身自献”,自请为王伦副使,随王伦一起出使金国。在宋金两国地位极其
悬殊的情况下,出使金国就意味着冒死受辱。果然,使金后恰遇金国准备伐宋,王伦、朱弁等使节即被“留之不遣”。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宋金和议成,朱弁才有幸南归。
朱弁被羁后,一直滞留在金西京大同,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住在普恩寺(今善化寺)里。
朱弁画像
在大同,朱弁是孤独的。虽为一国使节,却在敌国他乡过着被软禁的阶下囚生活,其痛苦不言而喻。这一点,在他的诗中表现最为突出。作为一个南方人,北方的气候对他来说,很难适应。“茂林丰草,被雨露于当年;异域殊乡,犯风霜于将老。”冬日之严寒、春日之阴冷苦短,朱弁感受最深: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真男儿更有九曲柔肠,那种去国怀乡之情在他的诗里表现最为强烈: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云霏微。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思乡、梦乡几乎是他诗里不可缺少的话题。
但作为一国之使节,朱弁骨子里的气节和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虽苏武不能过”。南宋使金的使团是由正使、副使和三节组成,其中正使为文臣,副使为武臣。朱弁作为文人,却“奋身自荐”,受诏为修武郎、右武大夫、吉州团练使职,充当河东大金军前通问副使。在被扣羁留金国的第五年,朱弁是有机会回国的。绍兴二年(1132),金主忽提出议和,要来使遣一人回奏。朱弁却推让王伦返朝,毅然说:“吾既来金国,准备一死报效朝廷,岂能侥幸先回?”要王伦把图印留下,表示:“印即信也,愿抱印以守节,死不离矣。”将使节的印章“受而怀之,卧起与俱”“常令汉节在,莫使楚囚悲”。
最能说明朱弁气节的,是他“入金不仕”。金朝建立之初,文化十分落后,网罗中原人才,是金朝的国策。羁留宋使仕金,让他们担任各种职务,在金与南宋的对峙期间最为突出。在金国的威胁诱惑和挽留中,南使中,有不少人成为金国的官员,但“入金不仕”的也大有人在。朱弁则是入金不仕的南宋使臣中的典型代表。金人让他做官,他“托以目疾以辞,猝然以锥刺之”。金人以死相威胁,他却告诉僚友说,我已选好了一块墓地,死后就把我葬在那里。读史到此,能不让人掩卷闭目,眼角盈泪?
善化寺
三
羁留大同的朱弁是不幸的。从建炎二年(1128)到绍兴十三年(1143),从43岁到58岁,朱弁人生最富活力的时光是在北方异国的软禁中度过的。但时事造成命运乖戾的并非朱弁一人,而是几代人,是一个大的群体,贯穿了南宋与金交往的整个时代。有学者统计,在南宋与金对峙的百余年来,南宋遣使达500余次,使臣人数应超过千人。他们中,除少数仕金的使臣外,其余多数使臣的命运并不比朱弁好。朱弁是活着回到南宋的少数使臣之一,更有不少使臣惨遭杀害,或者被金国以种种借口羁留,老死异国他乡。
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朱弁或许是幸运的。国家命运、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朱弁的心态和治学、创作等起了很大作用。他虽然入金不仕,虽然去国怀乡,但却随遇而安,在治学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在羁留大同的16年中,他寄居普恩寺(今善化寺)14年。梵音里、晨钟暮鼓中,在佛家的世界里,却不出世,不入空门,而是潜心于学问。
《宋史》文载:朱弁著有《聘游集》四十二卷、《书解》十卷、《曲洧旧闻》三卷、《续骫骳说》一卷,《杂书》一卷、《风月堂诗话》三卷、《新郑旧诗》一卷、《南归诗文》一卷。其中,《聘游集》《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写于羁留大同期间。而他在大同所写的诗文,诗词炼句甚见功力,“词气雍容,格力闲暇”(朱熹语)。他留金时所作诗歌,元好问《中州集》收入38首。《送春》《春阴》是他的代表作。正如有学者所概括的:“朱弁羁留金地是南宋文学的一场输出插曲,在诗人云集的南宋文学中,他的地位显得无关紧要,他在南宋创作的其他诗歌,连同他献给朝廷的《聘游集》都湮没无闻,但在荒芜的北方,朱弁成了领袖一方的杰出人物,成了引导金代诗歌走向的醒目标志。”
朱弁碑局部
四
但朱弁羁留大同,无疑是大同之幸。唐以后,大同饱经战乱。而在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后,大同更是远离中原文化,先是在文化落后的辽的统治下,后又沦为文化同样落后的金的统治之下。在辽金两朝,大同虽然贵为西京,而文化却几近荒芜。正如大批南使羁留金国,对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借才异代”作用一样,朱弁羁留大同,同样对金代大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朱弁被羁期间,虽入金不仕,却甘为文化使者。他在大同期间,潜心学问之外,积极开馆教学,传播和弘扬先进的汉文化。金国的许多达官贵人请他为师,以为子弟传授知识,《宋史》载:“金国名王胄人多遣子弟就学。”许多人还争相传颂他的诗作,并以得到他的作品而自豪。他的以评说北宋诗人诗词为主的《风月堂诗话》作于羁留大同期间,该书仅仅是他闭门学问的产物呢?还是教学之余的心得?抑或就是他的讲稿的整理呢?他留下的一些写大同的诗歌,是大同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北京书法研究会秘书李长路曾题诗:“幽囚十四年,寺庙壮洪像,文化传播者,南朝一老官。”
粤剧《朱弁回朝·送别》剧照
五
“绍兴和议”后,被羁留16年的朱弁终于得以南归。在离开大同、离开善化寺前,应圆满大师之邀,朱弁留下了碑文,也留下了那个历史时代的特殊印记。
朱弁碑现存于善化寺三圣殿,在殿内右侧南面。是善化寺内立碑年代最久、保存最为完好、字迹最为清晰的一块石碑。石碑高4.58米,宽1.28米,碑座为一巨型石龟。从碑文中可知,该寺最初建于唐代、五代时期改名、辽金战争期间毁于战火、金初时期圆满大师主持修复该寺经过、朱弁在寺中生活14年等史实。是现存的一块关于善化寺历史的最早碑记。
值得一提的是,朱弁碑的书法与刻工也极具艺术价值。除碑额外,碑文由孔固书写,为颜体正楷,苍劲雄浑,极见功力。孔固是孔子47代孙,当时在大同任西京路都转运副使,其书法在当时的大同极富盛名。刻工谢遵一,又以纯熟犀利的刀法,把孔固的楷书发挥得淋漓尽致,构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因而,朱弁碑也是金代书法、碑刻艺术中的杰作,是研究金代书法、碑刻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朱弁碑局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