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踞北 | 百里长城 古韵犹存

(2018-05-25 21:28:47)
标签:

《长城踞北》

北京平谷

平谷官话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长城踞北 | 百里长城 古韵犹存
作者:平谷区人民政府    转自:平谷官话

长城踞北 <wbr>| <wbr>百里长城 <wbr>古韵犹存

一、明前长城平谷段
        历史上,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多次修筑长城。中华书局点校本《通典》卷252《兵五·守拒法》载:天保六年(555)“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又称 :“先是,自西河总奉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凡三千余里。”中华书局点校本《北齐书》卷17列传第九称太子太保斛律光于河清二年(563)四月,“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幽州刺史斛律羡于天统二年(566),“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由此可以得知,555年北齐筑长城于幽州北夏口(今北京市昌平区居庸关一带)至恒州(今山西省大同市)。10多年后斛律羡将555年所筑的长城,从昌平区南口镇一直延长至渤海之滨。所以,那时所修筑的长城,应该会从平谷地区经过,后人在其基础上进行沿用和修筑,也并不是没有可能。这段边墙是否就是北齐长城,需待有关专家进一步考察论证。

长城踞北 <wbr>| <wbr>百里长城 <wbr>古韵犹存
桃棚明前长城遗址

二、明长城平谷段历史沿革
        历史上,明代继历代再修万里长城。在军事上,将万里长城边防分为9镇统辖。蓟镇,东始山海关,终于八达岭石峡峪,乃边防“九镇”之一,负有保卫京师的重任。蓟镇之下又分三协,三协之名,始自嘉靖末年,以四路为一协,石塘、古北口、曹家寨、墙子岭为西协 ;马兰峪、桃棚、喜峰口、太平寨为中协 ;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为东协。平谷境内明长城段,属西协墙子岭、中协马兰峪管辖。
        西协墙子岭也称墙子路,归蓟州西路副总兵管辖,并有参将镇守。此路由南自平谷区鱼子山,经南北水峪口、熊儿寨口、镇罗营上关口,再经密云区黄门子口、南峪寨口、墙子路上关、磨刀峪口、大小黄崖口。
        中协马兰峪也称马兰路,归蓟州中路副总兵管辖,并有参将镇守。此路由西自平谷区黄松峪关、黑水湾寨、将军石营、将军关、彰作里关,入河北境石崖岭寨、冷嘴头关、龙池寨、沙岭儿寨、大安口关、鲇鱼石关、平山顶寨、马兰峪寨、独松谷寨、丰台岭寨、龙洞谷寨、宽甸谷关。
        另据明万历《四镇三关志》所记 :明初,洪武年间,修筑镇虏营、北水峪关、南水峪关、熊儿谷寨、鱼子山等关隘城寨。至永乐年间,修筑峨嵋山寨、黄松峪关、黑水湾寨、彰作里关、将军石关等关隘城寨。
        明代后期以后,朝代更替使得纷争不断,长城的作用降至最低。崇祯元年(1628)九月,后金兵围蓟州,十月,过平谷,临顺义县城。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清兵从密云县墙子岭入关,后连克黑峪关、黄家寨、古北口、将军关。直至明亡清兴,清王朝以满蒙联姻和主动出击方式稳固边关,不再大规模修筑长城,原有的边关重镇失去了旧有的北防军事作用,然而明长城平谷段却被继续使用,以守护清王朝东陵及东陵“后龙之地”。
        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遵化通志》专设《陵寝志》,记载雾灵山为东陵后龙之地,遵化、蓟州、密云、平谷各州县皆为“附近陵寝禁地”。自清顺治十八年(1661)始在遵化马兰峪修建东陵起,至民国四年(1915)开禁,“后龙之地”封禁254年。

长城踞北 <wbr>| <wbr>百里长城 <wbr>古韵犹存
明代《四镇三关志》所载平谷明长城关口营寨分布图

       如今,平谷区境内明长城关隘、营寨多已无存,或残留遗址。名字或作为地名或作为乡村名保存下来,如彰作、黄松峪、南水峪、北水峪、峨嵋山、镇罗营、黑水湾、熊儿寨等,至今还在使用。平谷境内的长城,其昔日防御建筑工程的军事作用早已不再,其气壮山河的恢宏却依然如旧。作为明前长城和明代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它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的象征,继续守护着善良纯朴的平谷人民。

文章来源:《长城踞北》  
图片来源:耿大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