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著名长城专家、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成大林一行来到山西宁武考察长城,宁武县人大副主任苏栓斌现场讲述了他多年来调查当地早期长城的研究成果。
~~~~~~~~~~~~~~~~~~~~
以下内容转自山西省文物局、山西广播电视台主办,黄河电视台承办的大型文博类栏目——《文明守望》第八期(“最美长城卫士”评选候选人介绍}:
三晋门户——宁武关
宁武关即今宁武县城,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宁武关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当时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历史上因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封建主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历史时期,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在宁武关千百年来的战争纪录中,最后一场大仗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明末天下大乱,义军蜂起,宁武关又成为阻止李自成农民军北上的最强固的防卫工事。大明骁将周遇吉,凭地险城坚杀伤农民军数万,李自成攻陷宁武损失惨重,甚至有了返回陕西另做打算的心思。宁武关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
用脚步穿越长城历史——苏栓斌
苏栓斌,自从1992年第一次登上位于宁武县东南的楼子山赵北长城之后,他便似被长城摄去魂魄一般,开始在宁武乃至全国走访长城遗址,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长城方面的研究。2015年年底,在进行了长达两年时间的构思、筹备之后,他写成《宁武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一书,并在当地一家报刊上以连载形式刊发。在几十年的长城考察和研究中,他与长城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他又曾经历怎样的生死瞬间?他为何用温度、力度和高度解读长城?
视频截图:
现场嘉宾点评:
文物部门的人去看长城是看它的保存现状,而高校里的人主要是研究长城的历史,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苏栓斌能够总结出那三个度,温度、力度、高度,的确是出于他对于长城的思考,对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思考。
——————
用手机阅览的朋友,请点击下面《文明守望》4个字,打开链接,投苏栓斌一票。
谢谢!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