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天有:大同镇大边防御体系的形成

(2018-05-14 14:18:17)
标签:

山西

大同

吴天有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大同镇大边防御体系的形成
作者:吴天有    来源:市委今日大同   2017-03-27 

吴天有:大同镇大边防御体系的形成


    明人魏焕称作大边的,是主要位于现内蒙古自治区内的一条断续墙体,东起天镇县新平堡镇的平远头村,西至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城西,为明初最早构筑的一条防御体系。这一防御体系从时间段来说,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即洪武时期的初设时期,永乐时期的续建时期和宣德、正统时期的形成时期。从内容来讲,可分为洪武时期的屯戍防御体系,永乐时期的边墩预警体系和宣德、正统时期的边墙防御体系。

吴天有:大同镇大边防御体系的形成


洪武时期的屯戍防御体系

    洪武时期,大同镇的边防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同镇战略地位的提升阶段。洪武三年始,大同置卫,之后,又置大同都卫,大同的防务地位提升,后改大同都卫为山西行都司。虽说山西行都司与大同都卫的职权相同,但已经把大同的防务地位,进一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了。从而使大同与辽东、北平、陕西、宁夏、甘肃等地一起,构成了明代北疆的大防卫体系。
    第二阶段,边地移民。元代时,大同设路,大同路共领有弘州、浑源州、应州、朔州、丰州、云内州、东胜州、武州八州和大同、白登、天成、怀仁、金城、山阴、马邑、宣宁、平地、定安等县。明朝收复大同后,改大同路为大同府,原大同路所领州县全归由大同府管辖。这样,原则上凡收复的大同以北地区,都由大同府行政和山西行都司守御。但事实上,大同府的行政范围远没有山西行都司的守御范围大。明初,大同府仅辖朔州、应州、浑源州、蔚州(今河北蔚县)四州和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县)七县,且主要位于府城以南地区。而府城以北的丰州、云内、东胜等州及宣宁、白登、平地、天成等县,明廷通过移民,将这些地区的民众大量迁徙到了内地。从而,在大同北部形成大片无民居区,成为一条军事缓冲区。山西行都司的守御范围则达到缓冲区域的最北端。
    第三阶段,置卫屯戍。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朱元璋决定在山西大同等处立军卫,屯田守御。并谕宋国公冯胜等曰:“屯田守边,今之良法,而寓兵于农,亦古之令制。与其养兵以困民,曷若使民力耕而自卫?尔等宜往山西布政司,集有司、耆老,谕以朕意。”并派出开国公常昇等往太原等府,“阅民户四丁以上者,籍其一为军,蠲其徭役,分隶各卫,赴大同等处开耕屯田。”同时,“诏致仕武官自指挥而下,俱往东胜、大同等处置卫。”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共在大同北部的军事缓冲区内置东胜左卫、东胜右卫、高山卫、镇朔卫、定边卫、玉林卫、云川卫、镇虏卫、宣德卫、大同后卫、阳和卫、天城卫、怀安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宣府左卫、宣府右卫等共十七卫,筑城置兵屯守。
    明代兵制,每卫5600人,分作前、后、左、中、右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200人。新置的这十七卫,除了建立卫城外,一些千户所,甚至百户所还建有军堡。这样,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到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五年内,在大同北部原先的广大无人区域内,建起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军堡聚落。这个庞大的军堡聚落,在大同北部形成一个强大的屯戍防御体系。

吴天有:大同镇大边防御体系的形成
明成祖朱棣


永乐时期的边墩预警体系

    永乐时期,大同使设镇守,大同始称镇。永乐初,大同镇的防务出现两大变化:一是将云川、玉林等八卫迁徙到北平等地;二是将宣府、万全等卫改由新设的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这样,大同镇的防务形势也出现两大改变。其一,云川、玉林等卫的迁徙造成大同镇军力不足,重心向内收缩;其二,宣府、万全等卫的改隶,使大同镇的防线从宣府一线,收缩到天城卫一线,防区向西收缩。
    对大同镇防务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前者,由于军力不足,加强边防设施的建设,就成为大同镇防务的首选。永乐时期,大同镇的防御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永乐十一年(1413)到永乐十三年(1415),此外,还有永乐十六年(1418)。这期间,防御设施的修筑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筑烟墩;二是构筑战守一体的子母堡群(中心堡群);三是加强缘边冲要地段城堡的修筑。
    永乐十一年(1413)七月甲辰,朱棣敕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曰:“边境不可一日无备,于农隙而不图,猝遇寇至,何以济事?其令诸处修筑烟墩,高五丈,必坚如铁石。庶几,寇至可以无患。”到是年十月,吴高报奏:“山西缘边烟墩成。”“东路自天城卫至榆林口,直抵西朔州卫暖会口;西路自忙牛岭直抵东胜路至黄河西对岸灰沟村。”“高五丈有奇,四围城高一丈,外开濠堑、吊桥、门道,上置水柜,暖月盛水,寒月积冰,墩置官军三十一人守瞭,以绳梯上下” 。永乐十二年(1414)七月,御驾亲征中的朱棣还敕“山西、陕西、辽东临边诸城,增筑烽堠,谨备御” 。烟墩的修筑,主要在缘边城堡之外,有的甚至远离缘边城堡,通过烟墩以达到预警的目的。
    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朱棣命行在兵部都察院遣官按视宁夏、甘肃、大同、辽东等处屯堡。几个月前,朱棣曾命边将置屯堡为守备。要求“每小屯五七所或四五所,择近便地筑一大堡,环以土城。高七八尺或一二丈,城八门,周以濠堑,阔一丈或四五尺,深与阔等。聚各屯粮刍于内,其小屯量存逐日所用粮食,有警即人畜尽入大堡,并力固守。”但命令下达后不见上报,于是,朱棣便命兵部派人按视。这种小堡群环绕大堡的群落,也有史家称做“子母堡群”或“中心堡群”,主要在于战时的持守。无事时小堡各堡自行屯种,遇有战事,小堡人马可以集中于大堡内防守、御敌。
    永乐十三年(1315)三月,大同镇守左都督朱荣言:“大同右卫及定边卫城池当边境冲要,其忙牛岭、兔毛河、赤山、榆杨口、东胜诸处,城垣低薄,无濠堑。宜急修筑。”从之。永乐十六年二月,又命修山西大同等卫缘边城堡。
    经过这样的修筑,在大同镇缘边地区,形成了以烟墩为预警,以子母堡群(中心堡群)为持守,以缘边军堡为攻防的预警防御体系。

吴天有:大同镇大边防御体系的形成


宣德、正统时期的边墙防御体系

    宣德时期,一改对蒙古势力的征伐战略,以防守为要。这样,加强边关防御设施的建设,“练士马、固城堡、谨烽燧、远斥堠”,便成了北疆防御的主要特点。应当说,宣德时期,也是明代边疆最为平缓的时期,所谓:“天下无事”时期。此外,宣德初期,原来被迁徙北京地区的八卫中,有四卫重新迁回大同,并被安置在大同镇城的东西两翼。其中高山、镇虏二卫被分别安置在阳和、天城。云川、玉林二卫被分别安置在大同左、右二卫城。正统时,又增置威远卫。这样大同镇所领卫达到了十三卫,除安东中屯卫外,其他十二卫都临北线排列。大同镇的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但这一时期,蒙古人已经近边,到宣德后期,扰边的情况开始出现。到了正统时期,蒙古人扰边现象就多了起来。为了应对蒙古人的扰边,除加强烟墩、军堡建设外,宣德、正统时期也加强了隘口、墙垣、壕堑的修筑。通过隘口、墙垣、壕堑的修筑,以达到阻扼蒙古骑兵袭扰的目的。
    实际上,隘口的修筑年代更早些。前些年,在现丰镇市隆盛庄镇东双台山的峭壁上,发现一处摩崖石刻,学者通过拓片,认读出铭文内容是:“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建筑隘口,东山坡至西山坡,长二千八十八丈,一十一里六,烟墩三座。”这说明,洪武朝时期,在大规模置屯的同时,还注意对边塞隘口墙垣的修筑。到了永乐朝,隘口、墙垣、壕堑的筑挖就更多了一些,除了哨堡的修筑外,还注意哨堡间的“墙堡联络”。
    宣德时期,大同镇较大规模的边防设施修筑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宣宗刚即位,洪熙元年(1425)九月,总兵官武安侯郑亨奏:“修筑大同缘边三山等处烟墩一十四座,浚濠堑九十四里有余。”第二次是宣德五年(1430),先是于正月,大同总兵官武安侯郑亨奏:“缘边关隘要冲之地,如烂柴沟等十五处旧无城堡,止是树栅为备。岁久木坏,请于今春三月调军每处,筑堡增军守备。”后于二月又请在天城卫以北增筑烟墩四座。这次修筑,工程应该较大,到宣德七年(1432),宣府总兵官都督谭广还奏:“昨奉敕旨,发万全兵往烂柴沟等处助大同戍兵修筑营堡。”
    此外,宣德朝起,遣将出塞烧荒成为定制。《明宣宗实录》载:“命将率兵出塞烧草,名烧荒。盖防虏南向,且耀兵也。”也就是说,烧荒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虏寇利用草密林深,进行偷袭;二是通过烧荒进行炫耀示威。
    正统朝起,由于蒙古瓦剌的近边和频繁骚扰,边防的主要任务就是阻止瓦剌的骚扰和防止瓦剌的入侵。正统五年(1440)六月,镇守大同太监郭敬奏折中的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一点。“沿边自大夫山至马头山,东西百里,平坦空旷,正胡寇出没要路,宜为深沟,以防奔突。”也就是说,通过深挖壕沟或高筑墙垣,来阻止蒙古骑兵的突袭和肆意入侵。
    所以,正统朝一开始,就对大同的墙垣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宣德十年(1435)二月,镇守大同参将都指挥使曹俭奏:“大同分地东自烂柴沟,西至崖头墩,迂直险易几踰千里,垣墙沟堑日益坍塌,万一虏骑冲突,无以蔽拒,乞加修筑。”从之。此后,又于正统七年再次对沿边沟堑墩隘进行大规模修筑。此外,正统六年十一月,英宗还令各边总兵等官“于境外要害之处”设置界碑,“凡外夷不得擅入,入则即同犯边,擒杀毋赦。”
    除大规模修筑外,正统朝时期,还将永乐朝时期因卫所迁徙而废弃的一些旧堡,重新启用。如正统三年(1438),重新修缮启用故东胜州废城,正统七(1442)年,修缮和启用原玉林卫故城等。而零星的修缮更是终正统一朝。

吴天有:大同镇大边防御体系的形成

结语

    通过洪武、永乐特别是正统朝的大规模修筑,到“土木之变”前,明廷在大同镇北方构筑起一个强大的防御体系,该体系包括卫城、所堡、缘边哨堡、墙垣壕堑、隘口和边外烟墩等,从而形成了明前期的大同大边。作为大边标志的是墙体、沟壕和墩台。其起点在今天镇县新平镇平远头村,沿双山墩(位于今内蒙古兴和县东)、猫儿庄堡(应在今内蒙古隆盛庄镇,具体位置无考)、威宁海子(今黄旗海)南沿、官山卫城(今内蒙古卓资县境内)、玉林卫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榆林城村)、云川卫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红城)、镇虏卫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黑城村)、到东胜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城西)止,长度约500多公里。需要指出的是,明初的大边比起之后修筑的长城来,其墙体要单薄些,壕堑也不够深,连接也不够连续,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代长城。

(本文选自《今日大同》2017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