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志|长城舆图:分镇边墙图

标签:
《中国长城志》长城舆图分镇边墙图长城出版中心文化 |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
中国长城志|长城舆图:分镇边墙图
2018-02-09 长城出版中心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分镇系列边墙舆图显示长城某一边镇统属的长城,或数镇联属的长城边墙,而不是全面描绘九边长城整体。
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为加强京师的防御,防范北方蒙古诸部的反复侵扰,在北京周边山地兴筑了数道长城,因修筑先后和位置之别,遂有内边长城、外边长城和小边长城、大边长城之分。永乐时期,由宣府镇节制京师北部诸卫,置万全都司。其地东据黑山,南据紫荆关,西据积儿岭,北据西高山,东南据居庸关,西南尽顺圣川,西北跨德胜口据野狐岭,东北据独石。广470里,袤865里,兴筑边隘,成为“小边”。大同镇东接宣府,东起枳儿岭,西至平虏城,节制西北诸边口卫所。宣德以后尽裁山后口外诸卫,成化以来在旧边墙以内筑新边墙,边墙始有大边、小边之分。弘治十七年,小王子犯大同,命工部侍郎李鐩、大理少卿吴一贯、通政司参议丛兰经略边塞。李鐩起山海关庙山,至密云慕田峪,吴一贯起黄花城桃峪至居庸关、白羊峪、坚子谷,丛兰起紫荆关南山,至倒马关之苇箔岭,构成太行山内边长城。嘉靖时,蓟州镇入列“九边”,为京师东藩,“拱卫京师密迩陵寝,比之他边尤重”,总兵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三屯营镇),专管山海关、永平、遵化、蓟州、三河诸卫,分属边墙东至山海关350里,西至黄花镇450里,在四海冶火焰山墩台与宣府镇边墙交界。嘉靖三十年置真保镇、三十九年置昌(平)镇,绵亘在燕山、太行山上的内长城,改由二镇分管,宣府镇守御的边墙东自昌镇界火焰山起,西至大同镇平远堡界止,延袤1
300余里,主要是燕山北路的外边长城。嘉靖三十八年,裁副总兵,以提督改为镇守总兵,驻昌平城,听(宣大)总督节制。其天寿山、巩华城、黄花镇、居庸关一带参将、游击、守备,西自镇边城,东至渤海所,各关隘俱属统领。自火焰山营城起,经柳沟、居庸关,迄至高崖口、镇边城、横岭段的内长城统归昌镇管辖,分黄花城、居庸关、镇边城三路守御。自沿河口以南至紫荆关、倒马关之太行山上的内长城各口守御,则归真保镇守总兵官,分春、秋两防,移驻浮图峪,遇有东警,移驻紫荆关,以备入援。明代中期以来形成的内、外长城御边军制为分镇绘制边墙舆图的范围框定了架构。
清朝灭明,移都北京。顺治初立,由于发生大同姜瓖兵变,又要绥和内、外蒙古诸部,尤其康熙朝用兵蒙古平定噶尔丹之叛乱,大军辎重进出边墙,需要熟悉长城各边口的形势和道路,以严加掌控,因此谕令当地官署呈送或由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重新绘制长城各边镇的地图。
描绘明朝内长城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边墙的图册,用《居庸关图本》和《南山图本》命名,两种图本都是描绘起自京师东北渤海所火焰山营城与蓟镇长城交界处,经过柳沟城、八达岭,蜿蜒于燕山、太行山上,由昌镇、真保镇守御的内长城边墙。《居庸关图本》覆盖范围延伸至紫荆关、倒马关的内长城边墙,而所谓南山图,仅表现八达岭居庸关东西两侧的边墙、城堡、墩台,覆盖范围不包括太行山段的内长城边墙,只有2册除外(表现马水口至紫荆关、倒马关段边墙),所以图面内容较《居庸关图本》更细致。
(1)《南山图本》
清顺治、康熙朝编制,纸本,彩绘,黄绫裱封,图题墨书于框内;每幅地图折叠成2面(页)为1开,纵46.5厘米、横40厘米,册装14页。描绘京师北部内长城边墙,右起自火焰山营城,经韩家口墩台、柳沟城、居庸关、拱宸伍营寨、护关叁营寨,左止于拱宸壹营寨。边墙涂棕黄色,关口边墙涂白色、蓝色拱券关门加红色城楼,骑墙号台、边墩皆画蓝台身,白顶,红旗杆;城堡涂粉红底色、棕黄城垣,无雉堞,画红线表示道路,所有建置名称皆贴黄签墨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一
《南山图本》局部(经台北“故宫博物院”许可使用)
图二
《南山图本》局部(经台北“故宫博物院”许可使用)
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保存同名《南山图本》2册,绢本,彩绘,每页纵50厘米、横46.2厘米。描绘京师内长城边墙自二铺二十营寨、韩家口营寨、西灰岭口、永泉口、永字营寨、庆字营寨、道字营寨、柳沟城、合河口、大山口、后巷口、柳树窊口、居庸关边墙、榆林驿营寨、石墙口、拱宸一墩至十四墩。此2册图曾与《宣府镇图本》《居庸关图本》《大同镇图本》合编一目,题“居庸南山宣府大同等处图四册”,各册封面盖有“巡按宣大监察御史”红印。明代始设巡按宣大监察御史之职,清初沿置,顺治十四年(1657)以后裁,故此图册或系明代遗留图册,或以明朝图本为底本,于清顺(治)康(熙)年间重绘,又曾以“直隶省南口居庸关营防图”登录,系清末民初重新整理时的名称。
传世《南山图本》共3种。每幅地图折叠为1开(2页),经折装,全图共7开,计14页地图,拼接可成长卷,为1册图本。图式、尺寸、内容基本相同,而略有差异。可区分为:第一种仅描绘京师北部内边墙自拱宸一墩至十五墩;第二种从内长城边墙火焰山营城与蓟州镇边墙交界画起,经韩家口、柳沟城、八达岭,止于拱宸一墩至十五墩;第三种(仅存2册)全面展示京师北部内边墙,右起火焰山营城,中间经过柳沟城、八达岭、居庸关、汤峪口、高崖口、桑水沟口、近边城、马水口,左至紫荆关、倒马关。其差异在于表现长城墙体和附属设施的精细程度,以及范围。
《南山图本》描绘标记的城址、关口次序与长城关城的实际位置并不一致。原因在于本段内长城实际情况是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南山图本》不仅需要描画长城内边墙内的城堡、关口、边墩、骑墙敌台,还要表现外长城边墙、长城二边墙、边外烟墩、边外堡寨。明清时期用长卷式、传统形象画法绘制的地图,受较宽阔地域上数道长城蜿蜒蛇行的影响,难以显示所有地物的准确地理位置。部分图面有涂改,也能够说明有些南山图是根据他本舆图而摹绘。
(2)《居庸关图本》
清顺治、康熙朝编制,纱本,彩绘,覆盖的地域与《南山图本》大致相同,也是表现起自与蓟州镇长城交界处,中间经过居庸关,只是迄止点是紫荆关、倒马关的太行山明内长城边墙、墩堡,覆盖范围略有扩展。分黄绢封、红绢封、青绢封等3种,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18册。
黄绢封《居庸关图本》。清顺治、康熙朝编制,纱本,彩绘,每幅地图纵47厘米、横宽40厘米,占2面(页)为1开,共7开,合计14页,连缀成长卷。右卷首起自(自上而下)高庙山墩、枣园寨墩、养马峪口、石湖峪口、牛心山墩、石城峪口、北山墩、火焰山墩、营城;左卷尾止于(自上而下)熊儿峪口、小山口、高山墩、鹿角湾口(水关)、范家窖口(水关)、汤峪口、两河口、长峪两口、紫荆关。描绘长城内边墙和关口、营城、墩台的分布,画白色墙体、蓝色关门、红色城楼,白身蓝顶墩台加红旗杆;墨勾山峦,染青色山体、蓝色山顶、土黄色山脚加黑色竖条纹;墨勾河川、湖泊,涂绿色;红色线条表示道路。居庸关两侧从上至下共画四道长城,涂白色墙体,不连续,中间断以山峦;太行山紫荆关段仅绘三道长城。图内地名全部贴黄签用汉字墨书,无满文贴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存3册。
图三
《居庸关》图本局部(经台北“故宫博物院”许可使用)
图四
《居庸关》图本局部(经台北“故宫博物院”许可使用)
红绢封《居庸关图本》。清顺治、康熙朝编制,纱本,彩绘,每幅地图纵45.5厘米、宽40厘米,14页。右卷首自上而下起自:海字壹墩、拱宸叁拾肆墩、拱宸叁拾叁墩、火焰山营寨;左卷尾止于紫荆关(城)、倒马关(城)。画青绿山形,山脚涂黄加墨点纹,蓝色山影,上深下淡。边墙画法有区别:自韩家口(城),经永字壹至叁号墙台、柳沟城,永字肆至伍号墙台,至庆字拾伍营寨,涂黄色加墨线边;永字捌号至道字贰号(台)用深黄色加双墨线框加白色上缘;道字叁、肆号台,涂浅黄色加双墨线框加黄色上缘。图内边堡、墩台用赭红色汉文贴签于城堡符号正中或墩台下,满文红签加贴在左侧。此图本每6页为一种画法,似出自3位画工之手,所画山形各异。其特征:营寨为长城内外的独立城堡,经过八达岭的长城砖墙用白色表示,八达岭外长城边墙用黄色双线表现,称二道边墙。二道边墙从柳沟城中间穿过,八达岭沟内绘四道白色边墙,即北口、八达岭、居庸关、南口;内边长城右自合河口、大山口……井泉口、灰岭口、石墙口共标21个边口,图本尺寸比黄绢本略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存4册。
青绢封《居庸关图本》。清顺治、康熙朝编制,纱本,彩绘,存11册,每册图式大小与前两种相类,唯画技粗糙,山符号型顶部加画二墨绿色条纹,而且图内多有涂改,城堡位置有误。封面加盖满汉文“巡按宣大监察御史印”红印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述《南山图本》和《居庸关图本》描绘的燕山、太行山上的内长城,由于所经之处山峦起伏,峡谷峥嵘,又密迩京师,近在肘腋,故严防密守。明代几乎所有山岭上都修筑了边墙,在山口修建关城,因此这两种长城舆图尽可能详尽地表现崇岗复嶂间的边墙、关隘、水关、边城和烽火台,可补文献记载难以清晰辨析位置之不足。
清朝前期,用兵内、外蒙古,需要了解京师北部长城边墙、边堡的防御布局,所以可能沿用截获的明代遗存长城九边之宣府、大同两镇舆图或以明代未竟图本为基础重新贴签。宣府镇边墙,东自四海冶镇南墩,接顺天府蓟州镇火熖山墩起;西至西阳河南土山墩,接大同镇界牌墩界止,延袤1
115里。因昌平镇、真保镇分管的内长城,听宣大总督节制,所以宣府镇图既要显示外长城边墙,也会表现内长城边墙,覆盖地域主要是今河北张家口、怀安、蔚县、阳原、怀来、赤城和北京延庆地区。
(3)《宣府镇图本》
现存《宣府镇图本》有3种,共22册,计绢本图7册(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2册、台北“故宫博物院”存5册),纸本图15册,每册有图12开,每幅地图占2面(页)为1开,每页纵47厘米、横20厘米,拼接成长卷,折叠装。右卷首起宣府镇与蓟州镇接界处之高山墩、大尖山墩、火焰山墩、镇南楼,左卷尾止于与大同镇交界之西阳河(堡)、西界台、抧儿岭(堡);描绘宣府镇统管的长城边墙、边墩和边堡。各图册尺寸、格式和内容均一致,唯有黄缎面封、青绢套封两种区别。
图五
《宣府镇图本》(经台北“故宫博物院”许可使用)
黄缎面封《宣府镇图本》。明纱本,清顺治朝编制,墨绘设色,黄缎面封画墨线框,框内墨书“宣府镇图本”图题,押盖满、汉文官防红印。方位上北下南。图上部绘深棕色长城边墙,白色骑墙边墩、蓝色望楼、红色旗帜;长城关城画白色城墙、蓝色城门、红色城楼,来远堡(张家口大境门)城内加绘两道深棕色夹墙。中部画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的边堡,城内粉红底色,涂蓝色城垣加白色雉堞,画白色拱券城门、红色门楼和蓝色殿顶。图内的城堡并不精确表现其位置,仅表示相对方位。城堡之间画青蓝色山形,表示边堡之间并非平原,而有山峦相隔。墨勾河流,着绿色;各边城、堡之间画红色单线显示有道路相连。在山头上画众多火路墩(台),白墙蓝顶,竖红旗。图内注记全用汉文,均贴黄签,墨书汉字。
青绢套封《宣府镇图本》。清顺治、康熙朝编制,纸本,墨绘设色,内容、尺寸与黄缎面封图本均一致。封面押盖满、汉文官防红印,图内全部汉文注记,无满文贴签。城堡用红色做底色,绘制笔法粗简,多有涂改,红线道路亦有脱漏。
这十几册《宣府镇图本》有些特征可比勘:怀安、广昌城之间是否有涂改的城堡;顺圣川东城、顺圣川西城标签上是否书写全称;张家口堡、来远堡间是否仅画夹墙,未绘红线道路。凡在同一地点有涂改者,为同一时期绘制;其余则为另一时期绘制。其笔法有粗细之分,应出自不同画工之手,黄缎面纱本可能系明朝绘制,清顺治初年截获,押盖满、汉文“巡按宣大监察御史”印鉴,青绢套封《宣府镇图本》应属晚出。
宣府镇外边墙以张家口、独石口有路通坝上蒙古草原,形势最紧,又称“极边”。因之宣府镇图对外边墙、各关口城堡、墩台及衔接道路的描绘极为细腻。图上对嘉靖二十八年翁万达修筑自东路新宁墩,北历雕鹗堡、长安岭堡、龙门卫至六台子,169里长的内垣(二道边),也比较清楚地显示出石墙、关城、烽墩的名称和分布。这些都是对调查研究明长城遗址保护很有用的史料。
(4)《大同镇图本》
大同地区,川原平衍,虽北部有山却难以设险,草原部族南进多取此道。所以明代反复修筑大同镇边墙,力求高拱完固,曾筑有内、外两重边墙,边堡、烽墩林立,以为极边。明代大同镇御边守堡有术,详载于史册,更编制了大同镇舆图。现已知描绘大同镇的图本达26册之多,均清朝初叶绘制,绘画简明而略显粗糙,色调偏深,非明朝绘图风格可比;图上不书写文字,注记全部写在纸签上,贴在相应的城堡内或边墙下沿。因大同镇长城基本上呈东西横长形布列,故《大同镇图本》均为长卷式,展现大同镇统辖的长城边墙、边墩和边堡。右卷首起自平远壹墩,与宣府镇图之左卷尾相衔,左卷尾止于将军会堡,与偏头关镇接界。按各边堡控制长城墩台的号数依次排序,首尾相接。如:李家寨,自新平壹墩起,至新平堡(马市)新平贰拾陆墩止;接保平堡保平壹墩起,至保平拾捌墩止。《大同镇图本》亦以黄绢面(5册)、红绢面(5册)、青绢套封(16册)相区别。无论哪种颜色套封,《大同镇图本》的尺寸、装帧均较一致。以套封、页帙完整的图本为例描述如下:
图六
《大同镇图本》局部(经台北“故宫博物院”许可使用)
清顺治、康熙朝编制,凡黄绢封或红绢封图本皆纱本,青绢封图本皆纸本,墨勾设色,每册绘图32幅(计32开),共64页,每页纵48厘米、横20厘米,全卷横长1
280厘米。图题墨书于封面上,未用贴签,下缘戳盖满、汉文关防红印。右卷首从永嘉堡、平远壹墩画起,左卷尾终于将军会堡第叁拾贰墩,详细描绘大同镇统管的边墙、边堡、墩台,以及边墙内外的山川环境。青蓝绿色山峦,墨勾轮廓,绿色河川;画棕黄色边墙,大同城以东,山峰画外边墙,山脚画大边墙,密集的骑墙墩台,竖红旗杆;大同城弘赐堡以西,增画二边墙,不画骑墙墩台;弘赐堡与大同镇城之间添画一段边墙。城、堡内部不着色,画蓝色城垣、白色雉堞、白色城门、红色城楼,未包砖的边堡画土黄色城垣、蓝色城门。城堡间画红线条表示道路相通。注记全部贴签,墨书汉文贴黄签,有些图本贴满文红签,边墙下的注记叙述各边堡负责守御边墙、墩台之起止号数。所有《大同镇图本》凡涉及“虏”“胡”字名称,已经改写“鲁”“虎”,而非挖改,可知其绘制不早于清朝立国。
《大同镇图本》表现3处名胜古迹:大同城东御河上的“兴云桥”、城东北的“祁皇墓”、浑源县城南恒山“北岳庙”。此画法可能模仿自杨时宁《大同镇图说》中的《大同镇总图》。
《大同镇图本》通常会出现差错,并做涂改,主要是边堡名称位置搞错,各册图中同一地物的位置出现差异。如:大、小白海的位置,几种图本相互颠倒;红土堡与祁家河堡往往错位,而且存在一些错讹;有的图将旧云冈堡画在石崖上方,新云冈堡画在下方。根据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之“新、旧云冈堡图说”:“本堡土筑,自嘉靖三十七年后,以地形卑下,北面受敌,议于本堡北崖创筑一堡,移官军处其内,仍存旧堡以便行旅。”正确画法应当新云冈堡在上,旧云冈堡在下。通过比较画图的笔法和色调,能够发现《大同镇图本》的绘制属于同一时间画出若干卷册,再分别贴地名标签,因此,错贴之处相同,漏标之处亦相同。
本文引自《中国长城志 图志》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十大出版工程
前一篇:景区如何才能留住游客过夜
后一篇:盗掘内蒙固阳秦长城遗址二贼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