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志《总述》——【编校纪实】虐心两月

标签:
长城志编校纪实《总述》 |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
【编校纪实】虐心两月
2018-04-06 猪猪
长城志
这是中国长城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志体著作,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关于中国长城的著述。
10卷,12册,2500万字,300余位学者,投资数千万, 前后十余载春秋。
《中国长城志》的横空出世,构筑了一道出版界的“文化长城”。
前无古人,绝世传承,其孕育、诞生过程不仅凝聚着数千人的十载心血,创作团队倾力打造时代精品的文化坚守与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更是长城精神的时代注脚。
《总述》是《中国长城志》的总纲。
初稿达120万字,字数比较多。
为避免与《中国长城志》各分卷
内容重复,
凤凰传媒集团黎雪副总亲自
与主创人员交流,要求删减。
他明确提出:删到30万字。
长城出版中心李纯主任也跟作者
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人们要讲话,要发声,
并不在乎所讲的话有多长,
而在乎所讲话的内容,
这样,作品才能流传于后世。”
这和作者董耀会产生了共鸣。
2014年6至8月,我们组成编辑小组,
对经过作者修改后30万字的《总述》稿
进行再次加工:
董耀会负责内容、
中心主任李纯配合作者理清思路、
副主任徐杰和我负责修改、编辑。
其间,作者和我们
对书稿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修改从大处着手,
对框架结构、逻辑层次和内容等方面
进行调整。
将原稿件分立的
“概念、自然环境、修建原则”
整合为一章,
提炼主干内容,
使其需要交代的问题都说清楚;
对于主体部分——中国长城史,
首先确定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长城的
写作结构,
继而确定了时代背景与长城修筑史
相结合的写作思路,
把长城的起源、作用、鼎盛
与历史时代背景相对应;
对于需要理论升华部分,
亦进行压缩和删减,
将长城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四章
合并为一章,
定名为《长城与政治、经济、军事》,
把长城与各民族的关系融入其中。
最后一章《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
从国际视角切入,
展现中国长城的与众不同,
引出长城的文化象征意义。
这一框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间有过争论,
但所幸是经过多次调整后大家都很满意,
提升了《总述》的质量。
后来,听说国家文物局的领导
对这一写法也给予了肯定。
第二次修改从小处着手,
对书稿精雕细作。
编辑小组采用逐节修改的工作模式:
徐杰负责整理每一节的
修改思路和修改意见,
我配合调整,
李纯定稿,
最后将稿件投影到大屏幕上,
董耀会和大家集体讨论通过。
几个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小到一个错别字,
大到一段引文、一段话的结构,
都认真核对,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
终于第二次修改完成,
定稿18万字。
回想那段修改《总述》的时光,
犹如昨日,历历在目,
那段日子也构成了我最深刻的记忆。
每天一上班就开始工作,没有午休,
下班视修改进度而定,
下班后还要对修改意见进行落实和整理,
真的十分辛苦。
我当时都产生了“小坏”的思想,
特别希望流水作业中的某个人能有事,
那修改工作不能按序进行了,
我就有一会儿的喘息时间。
不过,现在看到成果还是觉得值得的。
每每看到这本书放在我的面前,
我心中充满感激,
感谢作者董耀会的那份文化追求,
感谢李纯的那份文化担当,
感谢徐杰的那种文化坚守。
正是他们的坚持,
才使我撑过了那段“虐心”时光。
千帆竞过,方知来路与归途,
感谢一起工作的人,
感谢那段日子,
感谢这本书稿。
前一篇: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