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2018-03-07 20:28:05)
标签:
法律良知 |
分类: 时事、评论、新闻、杂谈 |
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2018-03-07
转自:全美文摘2018
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守卫柏林墙的卫兵因格·亨里奇
一九九二年二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审判。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
亨里奇的律师辩称他仅为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
然而法官并不这么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格夫洛伊被判刑,且不予假释。
一个德国秘密警察的故事
电影《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的故事发生在德国。该电影荣获七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片讲述的是东德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在白色恐怖之下同朋友一起发表了一篇文章,唤醒了民众。
这个爱国作家所不知道的是,他一直受全面听监。而听监他的特工被他和他的朋友的热情感动,隐瞒了他们写作和发表的计划,并为此被关在地下室干着糊信封的活儿四年多。而他所做的自然不为那个作家所知。
柏林墙倒塌后的二年多,作家才惊讶地得知自己家里布满了听窃器。他终于明白了几年之前是谁保护了自己。
电影的结尾是:又过了二年,一个邮差(即前特工)在大街上挨家送信。经过书店,他被一个大大的海报吸引了,是那个作家的新书。他走进书店,捧起书,打开扉页,上面写着:此书只献给×××(特工当年的代号)
付款的时候,书店的店员问,书是不是送人的,要不要包装。特工说:不用包装了,这本书是给我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