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给延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市延庆区文化委员会研究馆员范学新
2018-02-09
IUD长城文化研究
长城观
2017年12月22日,国际城市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7年会在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举行。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长城文化保护利用”分论坛上,北京市延庆区文化委员会研究馆员范学新以“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给延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做主题演讲。现对其演讲内容进行整理,供参阅。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长城文化保护利用”分论坛会场
延庆区地处北京市西北部,距市区74公里,东邻怀柔区,南接昌平区,西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接壤,北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相邻。川区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气候独特,冬冷夏凉,素有北京“夏都”之称。区域总面积1993.75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72.8%,平原面积占26.2%,水域面积占1%。下辖15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31.4万人。长城穿越延庆区的8个乡镇、130多个行政村
一、延庆长城现状及特点
延庆长城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长城实有墙体在北京市境内的长城中长度最长。北京市现存明长城526千米,其中延庆区境内现存明长城墙体就达179.1千米,占北京长城总长度的34%。
二是长城建筑的形制丰富、防御体系完整。境内长城包括砖石长城、夯土长城、石砌长城等遗迹,由内长城、宣府东路边垣、南山路边垣、城堡、联墩、寨坡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纵深防御体系。延庆全区376个建制村,有116个村名字带“营”“屯”“堡”,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轮廓清晰可见。整个延庆可以说就是一个规模宏大、自然开放的长城实体博物馆。
三是长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延庆地处明代九边十一镇中的蓟镇、昌镇、宣府镇交汇处,长城层层设防,是守卫京师和十三陵的重要军事屏障。
四是长城沿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除长城文化外,沿线有驿路文化、马文化、冶铁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现象。
五是延庆长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八达岭长城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至今累计接待中外游客逾2亿人次,年接待游客近850万人次,累计接待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513位,部长级以上官员8000多位,成为世界国宾接待第一景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国际政务接待平台和国际交往窗口。
二、延庆长城在北京长城文化带中的地位和价值
2017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统筹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精心保护好世界遗产,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写进党代会报告。2017年8月18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明确“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框架。国务院刚刚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也将推进三个文化带建设作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北京长城文化带是中国长城文化带北京段,是以北京地区长城为依托,以长城精神为纽带,融合自然生态要素和社会经济文化要素,传承历史、创造未来的带状文化区,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化地域综合体。北京长城文化带行政区上包括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和门头沟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这6个区当中,延庆区境内的长城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延庆长城是北京长城中最经典的段落。延庆北连朔漠,南扼居庸,地处京师畿辅要地,西控京师北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著名的“太行八陉”中的“军都陉”就指的是经居庸关通往延庆的关沟古道,是古代北京通往西北的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延庆一直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民族相互冲突、融合的过渡地区。比如东周时期的山戎部族,两汉时期的乌桓、鲜卑,辽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在此生息繁衍。延庆是三朝皇帝四时捺钵巡幸、驻跸之地。元代,延庆作为“腹里”之地,延庆的政治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境内建有香水园、瓮山、流杯池行殿、车坊官园等皇家园囿。元延祐三年(1316)因仁宗皇帝生于延庆香水园升缙山县为龙庆州。明王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元残余势力和其它游牧民族的侵扰,先后在明朝的北部防线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或“九镇”。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从蓟镇中分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分设了真保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延庆正处于蓟镇、昌镇、宣镇三镇结合部,在境内修筑了多道长城,形成了一个纵深严密的防御体系。其中关沟古道沿线以八达岭长城为代表的长城段落修筑得最为高大坚固,质量最好,成为长城建筑中的精典之作。
二是延庆长城是国际交往窗口。如前所述,延庆境内的八达岭长城是建国后最早进行修缮和对外开放的长城段落,是世界国宾接待第一景区,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政务接待平台和国际交往窗口。八达岭长城曾代表中国长城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接受了“世界新七大奇迹”的证书,成为中国长城的形象代表。
三是延庆长城为两项世界级盛会提供文化支撑。2019年将在延庆举办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2022年北京和张家口将联合举办第24届冬季奥运会,延庆将作为重要赛事举办地。这两件世界级盛事使延庆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地方。“长城脚下的世园会”和“长城脚下的冬奥会”成为办园和办会的宣传语和理念。目前,延庆区正在全力以赴地投入到2019年世园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建设当中。将长城文化引入世园、冬奥,在场馆和赛区周边营造长城文化氛围,在展会和赛事期间开展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长城文化特色的文化展览展示和演出,向世人展示延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长城文化将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是延庆长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京张两地共同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大背景下,2017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的构想。京张两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延庆地域文化与张家口地区一脉相承,尤其是长城文化,延庆地跨宣镇和昌镇,与张家口长城体系相连,长城文化相近,具有很多共同特征,在长城保护、研究、利用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北京长城文化带延庆段尤其是八达岭长城以及附近位于昌平境内的居庸关、南口是北京长城的精华所在,具有很高的遗产价值,“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这里的长城扼控京师西北咽喉,是发挥军事防御、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作用最充分的地段,在北京地区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复杂,遗存最丰富,集中保存着历史上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和民族贸易往来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从长城历史价值、长城的知名度来看,还是从面临举办世园会和冬奥会,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来看,延庆都处于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节点,应该在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延庆长城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
三、延庆长城文化带建设的目标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延庆作为首都北京的一部分,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更是要紧紧抓住长城文化带建设的历史机遇,找准目标和定位,在长城保护、内涵挖掘、文化传承等方面寻求突破,打造中国长城的金名片。
延庆处于北京长城文化带和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的重要历史地理结点,在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的大格局中,具有“贯通南北、横跨东西、俯仰古今、传承未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延庆应该围绕“一路两园三带五城多点”发展思路将长城文化带建设向纵深发展,成为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的的通津之枢。“一路”是指依托现有的公路路网和正在建设的南山环线、昌赤路等,建设围绕长城沿线的绿道和慢行交通系统。“两园”指北京国家长城公园建设和大庄科冶铁遗址公园建设,重点围绕八达岭、大庄科冶铁遗址和长城文物保护、长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和大遗址公园建设。“三带”指石峡、帮水峪沟域经济带、大庄科“后七村”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带、九眼楼长城观光体验带。“五城”指做好榆林堡城、岔道城、柳沟城、永宁城、周四沟城的保护与利用。“多点”指做好长城沿线的小张家口、三司、营城、香屯、大观头、营盘、东边等传统村落文化挖掘、长城遗迹保护工作。逐步将延庆长城文化带建设成为覆盖全区的长城生态保护带、长城经济带和长城旅游带。
力争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对八达岭、柳沟、九眼楼等重要的长城段落和谷家营烽火台、下阪泉烽火台等长城附属文物得到保护修缮,使延庆长城体系的重要遗存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打造有国际影响的长城文化论坛、编排长城文化题材文艺作品等品牌活动,使延庆长城文化得到深入挖掘和弘扬。通过实施浅山区扩大绿色空间绿化工程和对直接与长城相连的40多个村庄进行环境提升,建设美丽乡村,使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打造八达岭长城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京张铁路文化园、九眼楼长城文化景区等,使以长城文化为依托的产业得到良性发展。
四、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给延庆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将给延庆带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一是长城遗存将得到进一步保护。十二五期间,延庆区争取北京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3亿元用于长城保护。基本完成了大庄科段、八达岭段、石峡段、水关段和九眼楼段等1.3万余延米的长城本体的抢险修缮工程,修缮长度占延庆区砖石长城总长度的30%,位列全市第一。根据规划,未来几年,延庆区西拨子村土边长城、帮水峪段长城、大庄科段长城,以及长城沿线的城堡、传统村落等将得到进一步保护,延庆区长城保护状况将得到根本改善。
二是长城保护管理体系将得到健全。未来几年,延庆区长城“四有档案”将得到健全,长城监测体系将得到完善,长城保护队伍将不断壮大,长城管理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三是长城文化将得到深入挖掘。未来几年,将对长城的认识不深入,对境内早期长城的调查研究将取得实质性成果,长城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将初见成效,长城展示手段将更加科学合理,以《八达岭长城传说》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弘扬。
四是长城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治理。未来几年,区内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将得到修复,长城沿线水环境得到根本治理,长城沿线景观得到较好建设。
五是长城沿线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未来几年,长城沿线的交通体系将更加完善,公路绿道和以自行车道、登山步道等为主的慢行交通体系日趋完善,长城沿线配套的医疗、旅游服务设施将得到全面提升,以长城文化为背景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长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长城文化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延庆区在长城文化带建设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保护理念上的挑战。延庆区境内现存明长城179.1公里,目前得到抢险修缮的长城仅13公里,仅占长城总长度的7.2%。还有很多长城段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自去年辽宁修长城事件之后,国家文物局对长城修缮工程十分谨慎。每年批准北京市的长城保护项目只有5、6项,而且修缮方案多以环境清理、遗址简单加固为主,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这无疑是有利于长城本体保护,但是与北京市长城文化带建设制定的预期目标相距甚远。长城保护修缮,应该根据长城修缮后的用途制定不同的标准,分为准备开放利用修缮标准和遗址原状保护修缮标准。这需要在保护理念上与国家文物局、市文物局,以及长城保护专家们达成共识。另外,我们也不能把目光主要放在长城本体保护修缮站,而是适时转变思路,由本体保护向整体环境保护方面转变。
二是发展观念上的挑战。根据《北京市长城总体保护规划》,延庆区内长城保护范围面积为261.5603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的面积为941.5509平方公里,两者共计1203.1112平方公里,延庆区总面积为1993.75平方公里,其中长城的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就占全区总面积的60.34%,涉及130多个村庄。甚至个别长城及附属文物的建控地带达到10余公里。北京市长城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总面积为2815.0872平方公里,仅延庆区就占了42.73%。根据刚刚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未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发展,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延庆区到2020年的城乡建设用地规划为88平方公里。一方面建设用地指标在减少,重大建设项目不断落户延庆,城乡需要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受长城保护规划的限制,60%以上的区域内,建筑高度被控制在3.3米至9米。而且《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又明确提出“对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城乡建设实施严格监管。”如何实现既减量发展又让建筑不超高,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
三是管理模式上的挑战。未来几年,北京将推进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延庆作为试点区,将率先实行在八达岭长城落实实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如何在国家公园体制下对不同隶属、不同经济模式、不同形态的企业、单元、镇村实施统一管理。如何处理好延庆区境内其他长城段落与长城国家公园之间的管理关系,也是今后将面临的实际问题。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创新长城管理模式,同样也是延庆即将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是自我超越的挑战。众所周知,从全国范围来讲,延庆境内的长城保护最早,开放利用最早、知名度最高,对世界的影响也最大。在长城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如何在现有的高度上实现突破,真正发挥长城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的龙头和引领作用,是延庆区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保持优势,在长城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再创新的辉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需要我们要举全区之力,聚八方英才,谋发展大计,开启长城文化带建设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延庆区在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关键的纽带和结点。长城文化带建设将给延庆区长城保护发展利用带来全新的机遇,同时,也将面对保护理念差异、发展瓶颈制约、管理体制变更等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只要我们真正融入到北京“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大战略,努力开创长城文化带建设的新局面,才能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修改于2018.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