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亡于烽火戏诸侯?

标签:
西周烽火戏诸侯 |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
西周亡于烽火戏诸侯?——我们被司马迁骗了几千年
2018-01-26
作者:折颜鸢
来源: 鼓浪日光
最近热映的《无问西东》感人至深,片中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找寻真实自我的故事,其中王力宏饰演的世家子弟高材生沈光耀的原型是抗战中牺牲的飞行员沈崇诲。人们往往愿意相信那些充满传奇浪漫色彩的传说和演绎,对历史的真实细节却鲜有关注。实际上,沈崇诲本是架机失踪,“撞击敌舰”的说法纯属以讹传讹,后国民党出于政治宣传需要定其为抗日烈士,“撞舰”一说便成了“真相”。所谓被撞毁的日本旗舰“出云号”,直到1945年才被美军炸沉。
历史是被统治者书写的,是被主流媒体宣传的,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是事件该被接受的样子,而非它的原本真容。近代的历史况且如此被改写,更别提历经几千年岁月涤洗,早已真容难觅的故国往事了。这世上本没有真假,说的人多了,假的也便成了真。让我们回到古代重新解读那些被历史湮没的细枝末节,还原事件的真实面目。
对女性的贬低和成见由来已久,女子建国称帝的寥寥数几,但女子误国的记载却数不胜数。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都说红颜祸水,多情误国,这些女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本是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却背上祸国殃民的罪名被后世不断妖魔化,唾骂千年。把一个王朝的灭亡归罪于一个女子未免太过沉重,让我们从最新的考古资料出发,结合传世文献来还原周幽王烽火一笑戏诸侯的历史真相。
西周何以灭亡?《诗经·小雅》这样归结:“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国语·晋语》中,晋人史苏在议论晋献公立骊姬时进一步提出了周因褒姒而亡的“女色祸国论”。受史苏影响,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更是浓墨重彩的渲染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司马迁指出,褒姒是夏代“褒神”的龙漦妖子,整日愁眉紧锁,郁郁寡欢。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悉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其后犬戎来攻,再举烽火兵莫至,幽王遂死于犬戎。
《史记》反映的是汉代人的西周史观。周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而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并非只是因为宠爱褒姒这么简单。且不说烽火示警系统直到西汉抵御匈奴之时才被发明,各路诸侯从发现烽火到奔袭而来需要数日,不可能同时抵达,抵达后不见敌情自可认为敌兵已退,自行离去。西周灭亡的真相现已被考古发现多次证明,清华简《系年》与《竹书纪年》、《左传》、《国语》的记载相互印证,可以还原出较为可信的历史细节。
褒姒属于姒姓氏族,与申后所属的姜姓氏族一样,是周王室的传统联姻对象。皇父在宣王时期(幽王之父)被任命为太师,执掌朝政四十多年,掌控着周朝的军队和行政大权,申后(申侯之女)与皇父集团代表着旧贵族的势力联盟。幽王继位后,选择褒姒、虢石父(虢国国君)为代表的新兴政治力量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这场宫廷政治斗争中,褒姒集团取得了胜利,掌握了西周王室的控制权,褒姒之子伯服被立为太子,皇父被迫隐退,申后和宜臼被废,前往申国避难(公元前774年)。宜臼在申国自立为王,幽王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主动向申国发起进攻,缯国引西戎(俨狁)趁机半路截杀幽王于骊山之下,攻破镐京尽取周赂而归。
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虢国支持的幽王-褒姒集团在与申国支持的皇父-申后集团政治斗争中取胜,这些斗争最终导致了周王室与申、缯等国和犬戎联军在军事上的决战失利。褒姒只是幽王的政治盟友之一,却成为西周灭亡的替罪羊。究其根源,西周的灭亡是由体制上的天然缺陷导致的。分封制在建国初期确实对于王朝的开疆拓土、平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百年之后,血缘纽带日渐疏远,地方封国的高度自治权导致他们走向独立。西周的政府官员没有定期的俸禄,周王只是不定期的进行赏赐,主要是地产。西周政权采用“以恩惠换忠诚”的自杀性管理模式强他弱己,再加上地方高度军政自治权必然发展出一股“离心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无能为力,王权在与地方贵族的对决中逐渐处于弱势。
实际上,周携王才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王。幽王死后,幽王弟余臣被虢公翰(虢石父之子,虢国国君)拥立为携王,与申侯拥立的平王政权分庭抗礼,史称“二王并立”(公元前771—前750年),这也是一段被正史刻意抹掉的历史。秦、晋、郑等大国诸侯们打着“伐戎救周”旗号,从犬戎手中收复失地,侵伐弱小诸侯,夺取周土,并寻求一个王室可以将这些占有合法化。余臣未能满足他们的政治要求,本来支持余臣的诸侯们反过来拥戴易于操控的平王(未成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袭杀携王于虢国,携王治下的势力分解为包括莫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周平王极力掩盖历史真相,正统史书不记周携王史事,世人对周携王莫国之事讳“莫”如深。“莫”字原本通“暮”,指日落时分,从此就有了“不、非、无、没有”等否定的语义。携王死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政由方伯”的春秋争霸时代正式开启。
注:文中的虢国为三门峡地区的东虢,而非宝鸡地区的西虢;申国为陕西、山西之间的西申,又称申戎,姜戎,而非南阳地区的南申。
“鼓浪日光”系列文章由折颜鸢原创发表。(折颜鸢-北京大学考古学硕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就职于厦门市博物馆鼓浪屿分馆)
前一篇:《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
后一篇:陕西发现4500年前芦山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