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下都考古自兹始————燕下都首次考古始末

(2017-12-05 20:15:50)
标签:

转载

分类: 世界遗产、文物、建筑、考古

  燕下都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东南十里许的北易水与中易水之间,自清代以来,城址内外时有古物出土尤其是每当大风雨后,铜簇、古币、瓦当等物暴露田野,乡人拾取转售获利。光绪十九年(1893年),燕下都一带出土了“齐侯四器”初归盛昱,现藏美国纽约市立艺术博物馆。民国三年(1914年)端阳节,北董村薛姓农民在老姆台东侧取土时掘出长0.65米,重36斤铜龙一件(俗称小金牛)引起哄抢,尾部脱落。后售与比利时的斯托莱克。由是,燕下都引起外国文化强盗注意,后美国人毕霞波曾驾飞机拍摄燕下都鸟瞰图,并拟勾结劣绅盗掘,经当地人民反抗未能得逞。1929年,时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的马衡教授,代表北大、北平研究院与时任河北教育厅厅长的沈尹默相商,以河北作为北大的考古发掘基地。其首选发掘对象即为燕下都遗址。(马衡1881----1955,中国近代考古学先驱,字叔平,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是继吴昌硕后的第二任西泠印社社长,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

  1929年11月,马衡教授与北京研究院干事常惠(生卒年不详,北大法文系毕业,鲁迅之友)、傅振伦(1906——1999,中国现代档案学家,方志学家,北大史学系毕业。曾在故宫博物院,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编译馆等处任职。)三人亲赴易县,以《水经注》、顺治和乾隆《易水志》为线索,根据实际情况及北城寺明弘治十二年《重修炼台观音寺碑记》、于坻龙王祠明嘉靖廿二年《易州高陌社于坻龙王祠碑记》所载信息,利用三天时间对燕下都进行了勘察。之后,由傅振伦先生完成了《易县燕都调查报告书》。

  前期考察工作完成后,1930年3月,由易县实业局周承殷等实测、绘制完成了比例为二万分之一《燕下都故址图》平面图。这是科学测绘的第一幅燕下都平面图。

  之后,马衡教授开始着手发掘的具体准备工作。1930年3月6日,他先以北大考古学会主席的身份,主持召开了考古发掘燕下都的讨论会。9日,又由马衡、常惠出面在北平东华门大街东兴楼宴请直隶第八中学(现易县中学前身)校长王观光、中国农工银行总经理常朗斋(回族,名耀奎,易县人,1926年曾任易县县长)、易县望族陈云诰(1877----1965,字紫纶,子纶,号蛰庐,学界称为陈紫老,易州人,光绪29年进士)河北教育厅厅长沈尹默,北大校长陈大奇、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北平研究院中国史学会研究员李宗侗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李济等人。经过一系列的集会、宴请、演讲后,由马衡亲自率领的“燕下都考研团”一行,于1930年4月23日,由北海团城出发,乘汽车浩浩荡荡奔赴易县。

  考古团到达易县后,于4月27日首先对燕下都故城东北的老姆台进行了发掘,这是对燕下都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河北科学考古发掘的开始。考古团收获了包括瓦当,陶器,铜器在内的大量文物。正当考古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了一个多月后,突发意外情况,5月29日,易县城角村发生了针对考古团的哄抢事件,迫使这次考古活动提前终止了。

  事情的起因缘于1928年,军阀孙殿英东陵盗墓引起文化界声讨。当时马衡先生力主严惩,孙殿英知道后曾放出狠话,扬言报复马衡。这次哄抢案相传就是易县文化事业同志会串通孙殿英共同指使所为。考古团在考虑到马衡先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果断决定终止这次发掘,马衡先生先期离开易县,以筹备西湖博览会为名辗转上海、杭州避难,考古团其余人员于6月16日返回北平。发掘品计210袋又36箱,先交由易县文化事业同志会,后于1931年由庄尚严和傅振伦先生运回北平北海团城保存。燕下都首次考古发掘活动宣告结束。

  随后,傅振伦、常惠等发掘亲历者陆续发表了燕下都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常惠的《燕下都故址调查报告》、《易县燕下都考古团发掘报告》,傅振伦先生的《燕下都考古记》、《燕下都城址内外土台之考究》、《燕下都遗迹考》等。

  这次考古后来被称为“试掘”,虽然只进行了一个多月时间,但收获和意义却极大。燕下都此次考古与当时的安阳殷墟、陕西斗鸡台考古发掘一起,为中国现代科学考古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是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案头的金石考证向现代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迈出的探索性的一步。此次发掘活动,使世人得以了解和认识燕下都,亲睹燕下都丰富精彩的遗物。并为解放后国家对燕下都遗址的保护和全面发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61年3月4日,燕下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有幸于2010年4月间,获得这次考古活动的原始资料一份,其中包括:一、1932年7月24日(民国19年)刊有傅振伦先生《燕下都城址内外土台之考究》文章的《北京新晨报副刊》报纸原件一份;二、燕下都出土带刻铭且图案仅见的瓦当拓片一张(此瓦现下落不明),其上分别有傅振伦先生和史树青先生考证数语,足见其重要性;三、刊有杨宗荣先生《燕下都半瓦当》一文的1957年《考古通讯》一份。这三份资料系傅振伦先生旧藏,先生去世后归于一位居于上海的海外华人收藏,老先生得知我平素收集燕下都故物及相关资料后,慷慨将这些资料相赠于我。现在我将燕下都的首次考古发掘始末及这些早期资料公布出来,以表达对马衡、傅振伦等先辈大师的敬意,同时亦期使世人能够更多和更加全面的了解燕下都。[转载]下都考古自兹始————燕下都首次考古始末

[转载]下都考古自兹始————燕下都首次考古始末

[转载]下都考古自兹始————燕下都首次考古始末

[转载]下都考古自兹始————燕下都首次考古始末

[转载]下都考古自兹始————燕下都首次考古始末

[转载]下都考古自兹始————燕下都首次考古始末

[转载]下都考古自兹始————燕下都首次考古始末

[转载]下都考古自兹始————燕下都首次考古始末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