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表里山河山西省

标签:
转载 |
分类: 资料、趣闻、知识 |
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查词典,表里山河的成语解释:表里的意思是内外。而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转载]表里山河山西省 [转载]表里山河山西省](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从山西省地形图来看,山西的形状像一个南北走向的不规则的四边形。东部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脉,成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与河北为邻。西部边界是自北而南的晋陕大峡谷,黄河从内蒙古高原奔腾而下,千里黄河峡谷天险,将山西与陕西相隔。山西的南端,黄河转折向东,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与陕西、河南隔河相望。在这片地域的北端,是布满雄关要塞的长城。内长城与外长城,晋长城、赵长城与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绵延横亘,划分出了农耕山川与大草原的疆界。整个山西的地形,有着特殊的地理特征,四周山河阻隔,天然封闭,造成了与周边省份的阻隔,这也是明朝初避免战乱,囤积人口资源的地理原因。
表里山河的山西,东界太行山脉,西有吕梁山脉,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竖有云中山,由北而南,依次斜向排列着五支山脉,北亘阴山余脉和北岳恒山山脉、五台山、系舟山、中立太岳山脉,南耸中条山脉。这些山脉,将狭长的山西中央裂谷划分为大同、忻定、太原、长治和临汾运城五大盆地。断陷盆地与起伏丘陵以及崇山峻岭,错杂纵横于黄土高原台地。山地占了山西省面积的四分之三,在山西古来的“九府十六州、一百单八县”,可以说县县有山,无县不山。为了更加直观,我上了一幅旅游图。
了解了山西的整体轮廓后,我们将关注的重点移向山西的北部。北端长城之南是大同盆地,盆地南端是北岳恒山。恒山也叫“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位置雄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旅游地图上可以看到,恒山巍峨耸峙,气势雄伟,横贯华北,整个山脉由东北向西南绵延几百里,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共有一百零八峰。它西控雁门,东跨幽燕,南屏三晋,北瞰大同,被誉为"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的寒疆第一山。它山岭高峻,沟涧曲折,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内长城与外长城,蜿蜒曲折盘绕在恒山的身躯之上,成为五岳中托举着民族象征万里长城的“永恒之山”。
恒山山脉横贯华北,成为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天然分界,也是三晋大地的天然屏障。从山西境内的山形地理来看,它东跨太行山,向西的余脉连接吕梁山脉的管涔山,因而有二处地势极为重要:第一处是雁门关。正如地图所示,恒山山脉,只有雁门关附近山脉收细,高度降低,可以通行,因此雁门关设在这里,以山为险,骑兵难以突破,自然是把控南北。而忻定盆地则是太原大门,一旦忻定有失,则太原必定不保,因此古人称雁门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第二处是恒山余脉和吕梁山脉北支管涔山交会的连接处,虽然山势磅礴绵亘,可是地形较低,有道可通,也是十分重要的隘口。汾河和桑干河两条大河的源头都发源于此地,分流南北。流向北面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谷口宽广,可容"十骑并进",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如果挥师南进,一旦过了分水岭,沿汾河谷地可直抵太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明代中期设立宁武关,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因为宁武关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西面的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黄河结冰,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只需要冬天重点防守。
两千多年来,各朝各代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内边就是指起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河北蔚县等地,抵河北延庆县的内线长城,蜿蜒1000多公里。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在河北境内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关为极边,雁门关为冲要,而宁武关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所以《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在这条内边上,有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犹如一串串珍珠镶嵌在上面,我们将不断採颉,奉献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