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旅组织召开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开发建设专家座谈会
导语:
近年来,榆林市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越来越多,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依然缺少独具吸引力和市场号召力的旅游“名片”。在如今延安的红色旅游、鄂尔多斯的草原风情旅游、山西的大院旅游、宁夏的沙漠旅游等成熟旅游品牌四面围城的情况下,榆林旅游产业该从哪里突围?
2017年11月30日,榆林文旅组织召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开发建设专家座谈会。榆林市地方志研究学者李春元、榆林学院副教授亢雄、榆林学院政法学院院长白炜、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高亚林,及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文广局、榆林市旅发委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利用榆林境内丰富独特的长城文化资源,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榆林旅游龙头产品,可谓正当其时。
榆林文旅起草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项目策划方案》初稿提出,在中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中华传承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等号召的前提下,榆林市应该充分利用辖区范围内保存的1600多公里的各年代长城遗址,以长城为“线”,串联沿线景区、景点、村庄,结合当地风光、风貌,挖掘当地风物、风味,活化当地风俗、风情,突破单一空间保护、单一景区发展局限,把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自然生态结合起来,通过“保护性开发”,最终建成开放的、活态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
方案提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的项目定位为“榆林长城,中华龙脊”,以“振奋民族精神、弘扬长城文化,传承世界文化遗产”为指导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文化长城、和平长城、绿色长城”为主体形象,以榆林的长城遗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整合镇北台、红石峡、榆林古城、明36堡以及统万城遗址等长城相关的亮点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旅游开发,科学经营管理,让游客达到深度体验,从而引致深度消费,最终将榆林打造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榆林学院副教授亢雄表示,在陕西省将建设秦岭国家公园、黄河国家公园、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三大国家公园的格局下,身在陕北的榆林必须抢占先机、及早规划,利用丰富的长城资源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这一项目的建成,将填补全国长城专项旅游的空白,在丰富榆林产品类型、提升榆林旅游形象、增强榆林旅游吸引力等方面起到统领作用,推动榆林从“区域旅游竞争者”向“区域旅游领导者”身份转型。
榆林市地方志研究学者李春元表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一定要突出“文化长城”和“和平长城”的概念。虽然长城属于军事设施,但从历史长河中来看,长城两侧的民族之间多数时间是在交流、融合,发生对峙、战争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这中间留下许多故事,如今都湮没在史料中,不为人们所知。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项目一定要深入挖掘长城周边的文化内涵,讲好长城故事,让长城文化有血有肉。”李春元说。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项目,从项目定位、文物保护、开发模式、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大量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榆林文旅总经理李军表示,随着黄帝陵文化公园项目启动,陕文投集团已经具备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的团队力量,并形成成熟的模式,希望接下来能为榆林打造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如果榆林市能够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项目,榆林文旅将利用资源、渠道平台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帮助市委、市政府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全国亮点,推动榆林文化旅游事业再上新台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