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云:有文化自信,注定走得更远

标签:
山西大同长城文化季 |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
周步云:有文化自信,注定走得更远
2017年11月23日 转自:大同晚报
作者:周步云
中国大同第二届长城文化季自10月28日启幕以来,各项精彩活动相继展开,近日更是形成活动的高潮。11月18日上午,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在大同长城文化论坛上做了《长城历史与文化》专题讲座。下午,9位国内知名长城学者和我市长城专家做了专题演讲,大家就如何弘扬大同长城文化、保护长城资源、开拓大同长城旅游公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1月19日,徒步走长城第二站保平堡到新平堡段开走。一路走来,中国长城学会、山西长城保护研究会、清华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内蒙古乌兰察布、鄂尔多斯,河北张家口,山西太原、忻州等地的专家学者盛赞大同长城资源丰厚,称赞大同市民宣传保护长城热情高涨。
多次来大同考察长城的董耀会说,大同长城与全国的长城相比较品质高,这是大同人的福。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编辑部主任王鹤然说,大同长城是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是以大地为基台的壮观人文风景。大同人徒步远观长城的形式很好,不破坏古迹。(《大同晚报》11月19日、20日、21日)
大同长城资源禀赋独一无二,今天的大同人热爱长城、保护长城行为有目共睹。回望长城历史,大同人可以充满骄傲;展望未来,大同人更可以充满自信。尤其是2017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上,省长楼阳生明确提出了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战略决策。这让长城沿线居民、文化旅游领域人士信心满满——既有对历史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更有对明天的自信。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载体和文化象征,大同长城是古都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旅游名片。如今,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大同长城,不仅是横亘在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廊道,也是大同人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长城在给公众带来历史、军事等识别的基础上,引领更多的人关注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茶马互市、文化交流、政治交往等,进而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长城和永续利用的意义。
每一个族群、每一个人都是文化长期塑造影响的结果。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影响制约我们思想行动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就来自文化。生活在内外长城之间的大同人,无疑承继了长城文化的因子。这种文化因子有助于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抵御“无根”的空洞、虚空和无力感,而不至于成为文化原野上的漂泊者、流浪者。
连续举办两届的大同长城文化季活动,每项活动的火爆,都展现了大同人对长城的热爱和大同人的文化自信。恍然间让人想到公元四世纪末到公元五世纪,历史上的“大同人”拓跋鲜卑,兼收并蓄主动融合,最终为隋唐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历史,大同人的血液中流淌着文化自信的基因。正因此,今天的大同人以开放的心态,用长城文化季系列活动关注历史、展望未来。结构主义认为,一个系统只有不断与外界保持交流才会有其生命活力。在大同,长城建筑不是封闭的,长城文化不是停滞的。长城文化季系列活动告诉外界,大同人及大同长城是一个有机的、不断吸纳的系统,秉承文化自信,在坚持本体的同时又开放着自身,其注定将走得更远。
后一篇: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