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天有:略谈明代大同镇的防卫

(2017-11-06 08:58:28)
标签:

山西大同

明代大同镇

防卫

吴天有

漫山白云的博客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略谈明代大同镇的防卫   

吴天有    

    明代,大同镇的防卫在其北疆防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同镇的安危,关系着北方的安危。特别是永乐以后,大同镇的安危,甚至直接关系到大明王朝的安危。为此,从明朝初期开始,明廷就开始在大同镇设防,直到万历前期,大同镇的防卫体系逐步臻于完善。期间,共二百余年时间,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其防卫体系,依据敌我形势的发展变化,也呈现出四种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讲,明代大同镇的防卫体系,经历了屯卫、墩堡、边墩和堡边墩三位一体的战守体系这四个阶段。本文拟就这四种防卫体系,进行一次探讨。

    一、屯卫防卫体系
    明代大同最早的防卫体系,是以都司为中心、卫所为单位的屯卫防卫体系。这一体系最早设计于洪武初年,到洪武二十六年基本建立。
    洪武三年十二月,明廷在全国建立都卫。前后共设立十五个都卫。都卫主要是地方行省(明朝称布政使司)掌管下属卫所的军事权力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各省军区,受大都督府统属。但除各行省都卫之外,在边防要地则单设都卫,大同都卫便属于后者。大同都卫的设置,标志着大同做为明朝边防军事重镇的开始。
    洪武八年(1375)十月,明廷将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全国共置都司十三个,行都司三个。改大同都卫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也称山西行都司)。在北疆缘边都司中,主要有:辽东、北平两个都司和山西、陕西两个行都司。这样,山西行都司便与其它三大都司,共同构成明朝北疆的重要防线。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受胡惟庸案影响,撤销大都督府,分置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山西行都司并所辖卫所改由后军都督府统属。
    到此时,山西行都司统辖的卫有大同左卫、大同右卫、朔州卫、蔚州卫、东胜卫、官山卫等卫及广昌守御千户所等。
    随着对故元残余势力的清剿,大同北部疆域不断延伸和扩大。明廷一面将边民向内地迁徙,一面增设卫所,驻军屯守。 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小朝廷瓦解,故元残余势力分裂,并被赶到了大漠以北。这样,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山西行都司的守御范围达到了最大。南部到达雁门关与山西都司接壤,西面到达黄河、东胜与陕西都司接壤,东面到达宣府与北平都司接壤,北面延伸到蒙古高原的丰州 、官山(今内蒙古卓资县境内)等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朱元璋遣开国公常升等于山西各县抽调民丁往山西行都司置卫屯田。到十二月底,抽丁结束,共从山西约五十多个县中抽调9万余民丁。翌年二月,在山西行都司北部增设大同后卫、东胜左卫、东胜右卫、高山卫、镇朔卫、定边卫、玉林卫、云川卫、镇虏卫、宣德卫、阳和卫、天城卫、怀安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宣府左卫、宣府右卫等共十七卫。所抽9万余民丁被分别安置在这新设的十七卫屯守。
    这十七卫连同之前设置的大同左卫、大同右卫等,广泛分布于东至宣府,西至黄河一带。它们筑卫城、建军屯、修筑关塞等。在宣府、大同北部,形成一条宽幅屯卫防线,成为抵御蒙古势力的强大屏障。

    二、墩、堡防卫体系
    永乐元年,大同始设镇守。这年三月,明廷命江阴侯吴高镇守山西大同,防御胡寇,节制山西行都司诸卫。至此,大同从军事意义上开始称镇。同时,在军事上,以镇守取代行都司指挥使,成为大同最高军事长官。永乐十二年(1414),朱荣接替吴高成为大同镇镇守,并充总兵官。此后,总兵制在大同镇成为常设。
    永乐初,大同镇的防务出现两大变化:一是将云川、玉林等八卫迁徙到北平等地;二是将宣府、万全等卫划出,改由新设的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这样,大同镇的防务形势也出现两大改变。其一,云川、玉林等卫的迁徙造成大同镇北部军力不足,重心向内收缩;其二,宣府、万全等卫的改隶,使大同镇的防御范围从宣府一线,收缩到天城卫一线,防区向西收缩。
    但这一时期,明廷在军事上正处于上升期,对蒙古势力呈攻势。成祖朱棣曾五次率军亲征,“五征漠北,三犁虏庭”。蒙古势力自顾不暇,不会有大规模的侵扰。
    为应对蒙古部落小规模的侵扰,明廷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增设烟墩,二是缘边筑堡。
    永乐十一年(1413)七月,朱棣敕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等:“令诸处修筑烟墩,高五丈,必坚如铁石。庶几,寇至可以无患。”到是年十月,吴高报奏:“山西缘边烟墩成。”“东路自天城卫至榆林口,直抵西朔州卫暖会口;西路自忙牛岭直抵东胜路至黄河西对岸灰沟村。”烟墩“高五丈有奇,四围城高一丈,外开濠堑、吊桥、门道,上置水柜,暖月盛水,寒月积冰,墩置官军三十一人守瞭,以绳梯上下。”这应该是明代烟墩的标准:烟墩高五丈,四周筑一丈高的围墙,围墙外开壕堑,并设吊桥。其结构与日寇侵华时的炮楼相似。通过密集的烟墩,以达到预警和阻止蒙古势力的进攻。
    除烟墩外,大同镇开始建置屯堡。永乐十二年,朱棣命边将置屯堡为守备。要求“每小屯五七所或四五所,择近便地筑一大堡,环以土城。”此后,开始围绕军屯建置军堡。民间村庄也于之后开始建筑村堡。
    宣德时期起,蒙古人开始近边,扰边的情况开始出现。到了正统时期,蒙古人扰边现象就多了起来。为了应对蒙古人的扰边,除加强烟墩、军堡建设外,宣德、正统时期也加强了缘边壕堑的修筑。即所谓修边。 宣德时期,大同镇较大规模的边防设施修筑主要有二次。一次是宣宗刚即位,洪熙元年(1425)九月,总兵官武安侯郑亨奏:“修筑大同缘边三山等处烟墩一十四座,浚濠堑九十四里有余。”第二次是宣德五年(1430),修筑烂柴沟等地城堡十五处,在天城卫以北增筑烟墩四座。
    正统时期,也有两次大的修筑。一次是宣德十年(1435)二月,镇守大同参将都指挥使曹俭奏请修筑东自烂柴沟,西至崖头墩的墙垣沟堑,一次是正统七年再次对沿边沟堑墩隘进行大规模修筑。
    总起来说,从永乐朝到正统朝。大同镇的防卫体系是以烟墩和军堡,再加上简易的壕堑,构成的防卫体系,这应该就是明朝前期的大边防卫体系。但这一时期的壕堑,虽然也垒有墙垣,却并不同于后来修筑的边墙,即我们今天所称的长城。比起后期的长城来,其构造要单薄得多。

    三、边、墩防卫体系
    明朝真正意义上的边墙(即长城)修筑,是从成化朝开始的。而首推长城修筑工程的第一人是时任延绥右副都御史的余子俊。
    由于防线的内缩和瓦剌朝贡导致的边防松弛,正统十四年(1449),在瓦剌的大规模进攻下,大同镇的边防全部遭到破坏。“土木之变”后,只剩下一些孤城在据城死守。而瓦剌铁骑却在孤城之外往来驰骋,肆意劫掠屠杀,造成大同军民惨重损失。这一局面到景泰二年才在兵部尚书于谦、大同总兵郭登等的努力下得到扭转。
    但“土木之变”后,明朝丧失了军事上对蒙古的主动权,明廷对蒙古的防御,由攻势转为守势。北疆防线进一步内缩,大同镇的防线同样也向内大规模收缩。原东胜、官山及猫儿庄等地完全弃守。而蒙古诸部也已经在河套、宣大边外驻扎,成为边防大患。这样,筑墙便成为明朝防止蒙古侵扰的首选。
    成化初期,蒙古对明代的战事,主要集中于延绥地区。为抵御蒙古的侵扰,成化十年,在余子俊的多次奏疏下,修筑东起清水营紫城砦,西至宁夏花马池边墙一千七百七十里。
    边墙的建成,为明廷在日后的作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为此,余子俊被加封为左副都御史。此后,修筑长城便被列为明代的主要边防工事之一。
    此后,大同镇也于成化十二年到十三年,修筑边墙壕堑九万三千七百七十九丈。
    成化二十年,余子俊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建议修筑了大同左卫到偏头关的边墙六百余里。 成化二十三年(1487),大同总兵官王玺奏:修筑“边墙壕崖共三万九千二百三十二丈六尺,水口十,关门一,墩台七。”
    弘治朝大同镇边墙修筑较为频繁,主要有:弘治三年(1490)修筑小边;弘治八年(1495)增筑、修理大边;弘治十四年(1501)修筑大边等。弘治十四年修筑的大边,因为有周经的《大同重修大边碑》。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些具体情况。这次修筑于四月兴工,八月完成。东起宣府西洋河,西至偏头关,长九百八十里。边墙高一丈三尺,宽一丈五尺。
    弘治时,除大规模修筑边墙外,还在腹里修筑了大量的烽火台(火路墩),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台,大墩守军十人,小台守军五人。从边墙一直延至大同镇城及各卫城。从而构筑起一个较为完善的预警体系。

    四、三位一体的战守体系
    无论是墩堡体系,还是边墩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缺乏军队的近边驻防。 这一缺点,到嘉靖朝时,已被驻守大同的将官看得很清楚了。所以,从嘉靖朝一开始,就有人提出在大同的正北设堡,并派军队驻守的建议。但是,由于两次兵变的发生,这一设计很长时间都未能实施。
    直到嘉靖十八年(1539),才在宣大总督兵毛伯翁的主持下,完成大同正北宏赐五堡的修筑。五堡分别是: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虏堡、镇河堡。此后,明廷开始在大同缘边大规模建置军堡。嘉靖时期的建堡主要集中于从嘉靖二十二年到二十八年,和嘉靖三十七年。嘉靖二十二年到嘉靖二十八年,历两任总督,分别是翟鹏和温万达。明代大同镇的五十二座城堡,大部分是这一时期修筑的。嘉靖三十七年,右玉撤围后,又增筑牛心山堡、云西堡、云冈堡大小土堡九座等
    在修筑堡的同时,这一时期还大规模地进行了边墙和墩台的修筑,并且“画地分守”,每一段边墙都由一个堡来负责防守。大堡设守备官一名,小堡设操守官一名。几个堡之间设路,并设参将居中调动。
    这样,以军堡、边墙、墩台三者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这一体系从嘉靖十八年毛伯温修筑宏赐五堡开始,到嘉靖朝结束基本形成。万历时期,除添设个别军堡外,主要是对军堡和边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大同镇七十二城堡的包砖,主要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和军堡,主要是在嘉靖和万历前期修筑的。

 2017年11月2日稿  
  
(转自:漫山白云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