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国长城志》精彩片段分享
——长城与长城文献
2017-10-14 来源:IUD长城文化研究
长城观
无论是长城还是长城文献,无不是历史的产物,无不受着历史的制约。细数这些历史的制约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长城承担军事防御功能的观念在历史中是逐渐发展的;第二,修筑长城的军事、政治形势在历史中是不断变化的;第三,长城文献是在历史中不断积累的;第四,文献学科在历史中是不断发展的。长城的发展与文献及文献学科自身的发展,不仅是影响长城文献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中国长城志·文献》编纂的基本因素。
从长城自身的历史看,假若将长城历史比喻为交响曲,那么先奏时期则是长城修筑的序曲。筑城防御的思想与实践,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慢慢萌生和发育的。从文献的发展看,这个时期文字文献从无到有,史官记注制度已然完备。尽管真正意义上的长城始修于战国,但是据险筑城以苈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则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传说时代。后世《世本·作篇》《礼记·礼运篇》《淮南子·原道训》《吴越春秋》《博物志》等文献,都有内容反映了从天下为公向天下为家过渡的原始社会末期,先人如何因壕而城而墙,在氏族集团相互掠夺的战争中,发展出据险筑城“以守其国"的情况。然而诚如“孔子杞、宋之礼不足征,文献不足故也"的感谓,战国以前筑城之事,早已因文献的缺失而无从考证,残缺不全的文献留给我们的也只能是姿影绰约的想象。
战国之时,真正意义的“长城''初现历史舞台,当时的奏、赵、魏、齐、燕、楚等诸侯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频繁南攻,都修筑了长城。而此时在文献方面,因史学的观念已经逐渐成熟,文本文献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各家各派的学说亦业已成型,历史和文集的编纂传统已在建立,于是,有关长城的修筑及围绕着长城而展开的军事攻防的史事,亦较以往更多地被“书于竹帛"。
秦汉时期是长城修筑之曲的第一个高潮。秦兼并六国后,为防范北方匈奴的突袭,于公元前213年发起了修筑长城的巨大工程,这为后世的长城工程奠定了基本规模。此后,汉代对于长城的利用则经过了一个由守转攻、攻守兼备的发展过程。汉代除了重修秦长城外,又修筑了今内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长城,以及凉州西段至新疆罗布泊等地的长城,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的严整防御体系。
就文献的发展看,《史记》《汉书》的撰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成长;刘向、刘歆父子对汉廷图书的全面整理、辑录和分类,标志着中国文献分类和目录学的确立。这些历史学、文献学发展的重大事件,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建立,也为我们今天更多地认识长城提供了可能。于是已经成熟成型的史学,也就很自然地将这些重大的军事、政治活动皆纳人到史家的著述当中。此外,秦汉那些记载戍守西北长城情况的军事文件、文书,赖于干燥的沙漠气候,部分孑遗至今,这些文献更能使我们直接感受到2000多年前那里士兵戍守的氛围。
魏晋南北朝及隋时期长城的修筑之曲,因政权的分裂而开始山秦汉时的单一旋律一度变为多重的复调。气候的周期性变冷,使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地越长城南下,而此时的中原政杖,已无力抵御这些来自北方的铁骑,于是以长城为界划出的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长城之南亦成为草原游牧民族欢歌曼舞的乐场,草原游牧民族很快认同了这里的农耕文化,与生活在这里的民族融合为一体。这些昔日长城的攻城者甚至也干起了修筑长城之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北齐,以及承东胡血统的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和山杨氏建立的隋等朝代,为了防御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都对长城进行过部分的修建,但各代侧重的区域不同。
民族格局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文献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是汉代发明的造纸技术这时获得长足发展,使得文献数量激增;其次是经过战国秦汉以来的漫长发展后,除了原混淆在“春秋''和“诗赋''类的文献而分别独立形成的“史"与“文'',原在《汉书·艺文志》中分属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的文献,也在“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支配下完成了新的学科组合,最终逐步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分法,这些都使涉及长城的文献,较之秦汊时期更多且类别更广泛,不仅在《魏书》《北齐书》和《隋书》《北史》等正史中有所记载,在其他类别的文献当中亦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唐、五代大概要算是长城修筑之曲的一段慢板,慢板之下的文献亦与前代不同。相对前代诸朝,强大、统一、开放的唐朝,其北部的军事压力要小得多。其间,除了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曾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奚、霄、契丹等修筑部分长城外,唐代文献所呈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西及北方各民族与中原的和平交往。长城修筑相对较少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的乱世烽火再起之时。
就唐代文献而论,据《旧唐书·经籍志》载:“开成初,四部书至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在著录开元藏书3277部52094卷之夕卜,又增人唐人著作1390家27127卷,合计达到79221卷,这也许应算是有唐一代藏书和著书的总和。而有关长城的记述,则广布于这些正史、小说笔记、地理书及各种类书乃至墓志碑铭等文献之中。
辽、宋、西夏、金、元时期,长城修筑之曲再一次形成交响乐章的复调。北方民族关系问题再次突出,长城地区再呈复杂局面,其中北方的辽国为防御东部的渤海国修筑过长城,宋于其西界亦频频利用古秦汉长城制御西夏的军事扩张。宋、辽之间交界于华北平原,无险可守,但辽、宋双方皆未修筑土石长城,仅仅是在各自边界的沿线修筑戍垒堡寨用以预警和戍守。至于后来崛起的金政权,因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北方,所以终其王朝,除了曾于太宗天会年间,为了防御辽国势力的反攻和蒙古人的威胁修筑了绵延千里的界壕外,长城的修筑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此后蒙古人的铁骑从北向南,越过长城,将分裂的中国再次重新整合在统一的政权之下,而此时的元朝,既没有了来自更北方的威胁,也就不再需要重建长城将自己的版图一分为二,其结果就是长城修建的停顿。
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各个政权的文献中皆有关于长城的记载,但因宋朝史学最盛,其官、文献中的记载也最多,且遍布在经史子集四部图籍之中。然而这时期长城在政杖中的军事地位并不突显,因此文献中直接记述长城墙体修筑的史实并不是很多。
明代是长城修筑之曲的高潮乐章。此时退至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尽管不断存在部族间的争斗、政权的分裂,但富庶的中原农业文明,仍是吸引其不断南下索取生活资源的动力,结果就是明中期以后北方几乎年年有警,“自正德以后,瓦剌、俺答、小王子诸寇,先后扰边,中国宿重以御之,仅仅自保,间有战胜,亦无可记。”。蒙古部族锋镝所至,甚至深入到京畿之地,明廷屡受震动。因此,明不得不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长城展开全面的重修与新筑。
除了前期相对安宁外,整个明代,来自北方蒙古部族的军事压力,始终像梦魇一般沉重地压在明统治者和士人的心上,于是长城及其防御事宜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社会广泛谈论的话题,这些话题不仅充斥于各种官方文件档案和《实录》等官方史籍之中,更充斥在士人文集和各种野史稗乘之中。教育的普及和出版业的发达,使明人格外地喜好著书,因北部边患之痛,人们对长城军事防御更为关注,这使得有关长城防御的话题进人著述的核心,文献遍布在经史子集各部之中。
清代是长城修筑之曲的尾声。清朝与蒙古结盟、和亲,在消除了蒙古威胁的同时,也承继了明“隆庆和议"以后蒙汉民族交往、农业经济向北推广的格局,将广袤的北方草原与中原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矛盾和缓的史实,反映于文献中,就是有关长城的记述除了明清之际明与后金之间的攻防、清后期利用长城制御农民起义的史实夕卜,其他时期已鲜有与战争相关的史事述及了,这些记载主要是作为历史的遗迹出现于相关区域的方志之中。方志文献和地理著作可以说是清代长城文献最主要的结集之地。
长城文献的多寡与长城在各朝代军事、政治中的地位有关,亦与文献自身的发展有关,这自然也影响到《中国长城志·文献》的辑录。
本文摘自《文献/中国长城志》
总主编:陈海燕、董耀会
主
编:向燕南
副主编:彭
勇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