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考华夏子《明长城考实》中关于得胜堡的记载
2017-09-19
作者:刘媛
来源:大同长城
华夏子所著《明长城考实》,自1987年由档案出版社出版以来,便受到长城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其他史学研究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长城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该书以细致的实地踏勘、翔实的资料考证、通畅的语言表达,成为史学界、尤其是长城研究领域一部难得的重要工具书。在《三云筹俎考》等典籍指引下,笔者耗时数载,对明代大同镇的所有军堡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踏勘和相关史料的搜集、研究,觉得有必要对《明长城考实》中关于大同长城一些记载进行更全面详尽的考察与思考。本文重点叙述本人对得胜堡的考察结论。
《明长城考实》在《大同市长城》一节中,是这样记载得胜堡的:
“长城由宏赐堡经得胜堡向北至镇羌堡段,基本上傍饮马河东岸而行,自然毁坏坍塌的较为严重,形成很多较长距离的缺口。有的地段已高不足米,仅土筑墩台耸立其间。跨饮马河的建筑物因常年河水冲刷和山洪冲击,已毫无遗迹。据《三云筹俎考》载:镇羌堡为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设,万历二年砖包。城堡周一里七分,高三丈八尺,北距长城仅十五步。此处原开有马市,今长城外侧紧傍长城尚存马市围城遗址。镇羌堡包砖早已被拆走,只黄土夯筑墙体残存。此堡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为边塞首冲之地。据载,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俺答汗部曾由此入边大掠。为加强沿线一带防守,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镇羌堡南筑得胜堡。
得胜堡,先为土筑,万历二年砖包,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今堡城包砖多被拆走,保存有砖砌券拱南关门,关门洞以上为十分精巧的砖雕图案。因常年失修,雕砖已摇摇欲坠。关门外嵌有一额匾。阴刻楷书“保障”二大字,并署有“万历丙午岁秋吉旦立。”关门里亦有一额匾,阴刻楷书“得胜”二大字。门洞内东西侧墙壁各嵌有石碑一块,西墙碑风化严重,字不可辨,东墙碑字迹清晰完整,为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八月扩修得胜堡记事碑。得胜堡北有得胜口,今有大同市通往内蒙的国家主要干线公路由此口西通过。从关口至大同城约九十华里。”
1,“长城由宏赐堡经得胜堡向北至镇羌堡段,基本上傍饮马河东岸而行”,这句话中有两点叙述不够准确。
首先是少记了一条长城。长城以东西方向翻过方山到达宏赐堡以后,开始分为两路,一路继续朝西延伸,经过今新荣镇继续向西,这段长城只限于在新荣区存在。另一路则折向北,一直沿着饮马河东岸,到达镇羌堡所在位置,然后跨过饮马河向西,经过得胜口,一直西至另一个重要马市助马口,转而折向南,在新荣区和左云县交界的地方,两条长城又汇合成一条,继续西延。这段长城也是今天的晋蒙行政区划交界线,《明长城考实》记载的,只是这条长城,而对新荣区独有的另一道“内长城”(为当地俗称)没有提及。
其次,长城从宏赐堡到镇羌堡,是南北走向,一直在饮马河东岸,期间不经过得胜堡。过了饮马河、到镇羌堡后,长城墙体改为东西方向。过河后如从东向西走,依次先看到的是镇羌堡和得胜口堡,其西南依次是市场堡和得胜堡。上文应当更精确地表述为“长城由宏赐堡向北至镇羌堡段,一直傍饮马河东岸而行”。
新荣区长城的特殊之处在于,两道墙体组成了一个梯形,如同一只待拉的弯弓。今天穿越两条长城而过的208国道、得大高速公路和京包铁路线,宛如搭在弓弦上的箭。明朝时期,在这方圆约20公里之内,布置这么巨大的一个梯形,两道墙之间有暗门、马道紧密相连,中间还有众多包括得胜堡等在内的高大坚固的堡垒,触一点而及全身,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立体布阵网,从中可见大同长城确实是具有很大纵深的军事攻防体系。
2,“此处原开有马市,今长城外侧紧傍长城尚存马市围城遗址。”这个说法欠精确,外侧紧傍长城的是得胜口堡的遗址,马市的精确遗址是1公里外的市场堡。
“款和”(即隆庆和议)之后,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由敌对转入友善。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朝廷在大同镇设置官办马市三处,分别是新平堡马市、得胜堡马市、守口堡马市。到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又在大同镇开辟许多新马市,包括助马堡马市、宁虏堡马市、灭胡堡马市、云石堡马市、迎恩堡马市、杀胡堡马市等,从而使大同长城成为
“中三边”马市最多的地方。这些马市的繁华程度举世闻名,当时人们流行一句话:“金得胜,银助马”,大量的税收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进入了明朝政府的国库。
"马市”这个概念,首先是一种根据交易内容简称出来的交易方式,并不特指哪个或者哪组建筑,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农贸市场”,哪里都可以有。还有,用来专门做马市交易的场地,也可以叫做马市。得胜堡马市因为规模宏大,所占据的地理位置险要,因此有四个堡垒共同完成马市功能。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在方圆不到两公里的范围里,有得胜口堡、市场堡、得胜堡、镇羌堡四个建筑独立而功能关联的堡垒。
得胜口堡与墙体连在一起,现在仍然能看得到明显的遗址。这里有两个功能,一个类似今天的海关,另一个是“招待所”。关堡上有一座巨大的城台,高15米以上,步测顶上边宽18米以上,破砖碎瓦满地,且视线非常开阔,上面曾经建有高大的关楼,平时是重要的军事观察与指挥所,当开市的时候兼用做人员和物资验关,也就是今天的通关口岸。墙的北侧傍墙有夯土围子,里面迄今仍有排房痕迹,那是配合马市交易的南、北致远店,也就是贸易中心附近的“外商”招待所,到了交易的日子,长城以北的商人、货物一齐屯扎在这里。
市场堡,是专门用来交易的场地。到了一定时辰后等市场堡马市开启城门,则双方按照规矩进入,进行繁忙而有序的交易。交易完了,再各自原路返回。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人员去向。市场堡不大,但是墙体高大厚重,是大同长城沿线马市遗址最完整的一处,直到今天仍然能看得出当年有过三重门,瓮城、月城高大严整,墙上还曾建有高大的楼阁,便于军队和官员四处了望、控制局面。另外,笔者在当今一些相关叙述中有时会看到将此堡称为“四城堡”,此为口语误传。
得胜堡和镇羌堡,则是两座“大本营”军事堡垒,得胜堡内还兼驻本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镇羌堡单从占地规模上看并不大,但是这里曾经驻扎过1053名戍边将士,配备有268匹军马,负责分守边墙22里、边墩28座,最高军事长官为“守备”。其南不到二里地的得胜堡,则驻扎着2960名戍边将士,配备军马1191匹。这两组庞大的数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地区作为边防关口的重要性,得确是名副其实的“极冲之地”,明朝政府在这里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明朝长城沿线国家级别的官方交易,有严格的措施,一般直接在长城线上筑堡,便于军事管理。笔者走遍明大同镇的大大小小的马市口遗址,马市围城遗址绝大部分都是在“长城外侧紧傍长城”,在同一个堡垒里,又驻军,又住客商,又储存货物,又做交易。把交易场所建设成功能单一的独立堡垒,笔者所见只有得胜堡的马市。
3,“得胜堡北有得胜口,今有大同市通往内蒙的国家主要干线公路由此口西通过”。这个说法一般地看并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因为得胜堡附近各种长城建筑的特殊性,笔者进一步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如果站“九边”中大同镇的角度上说,“得胜口”首先是一个大概念,不等于得胜口堡,而是包括这里的长城墙体和四个堡垒以及周围的烽燧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口”这个概念也几乎是长城北线常见的,即所谓“关口”,起控制和保障作用,一是军民等人员流通,二是物资流通。其次,具体到这个方圆不到两公里的区域,得胜口堡是一个有着独立建筑和功能的堡,因此有自身独立的称谓,市场堡也是一个有自己名称的独立的堡,但因它们一直是属于功能单一的“配套设施”,因此当年和其他堡同属一个军事管理建制。现在市场堡已闲置,得胜口堡已荒废,而得胜堡和镇羌堡成了两个村庄。经常会听到有人笼统地说得胜、得胜口、得胜堡,有时候是把这四个堡笼统地看成一回事,有时候是指某个局部。在大同长城沿线这样的情况很多,比如镇川口和镇川堡,也是两个独立的堡,一个是镇川口堡,一个是镇川堡,当年从军事管制上是归属同一只部队的,现在是两个行政村,但是距离十多里远。如果要做详尽细致的阐述,则一定要弄明白各种称呼的精确含义。
《明长城考实》成书的基础是上世纪80年代华夏子历尽千辛万苦对十几个省市长城遗址的徒步跋涉实地考察,我非常敬重作者这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20多年后,在工具、条件比当年便利许多倍(例如GOOGLE卫星地图的使用)的前提下,我按照这本书的指引,实地踏勘了大同市以及周边的长城遗址,有的还去过很多次,了解到了一些更详细的情况,与董耀会老师谈及,他鼓励我写出来,于是有了本文一些粗浅认识,谨与各位方家朋友探讨。
2009年9月1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