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记者谈“雄雄古长城 险关漫道写民族精神”
(2017-09-21 10:18:28)
标签:
山西长城山西晚报 |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
雄雄古长城 险关漫道写民族精神
2017-09-20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张彩云
扼三关而控五原
自古即为要塞
杀虎口从未出现过老虎,在明代被称为“杀胡口”,是时刻警惕胡人来袭的例证,战争结束后,为安抚胡人和民族团结,“杀胡口”才被改名“杀虎口”。如今,杀虎口被重修成了气势磅礴的一座雄关,还留有雄伟壮观的古长城、鳞次栉比的烽火台、苍凉古朴的古战场等景点,边塞气质一直未变。
站在杀虎口城楼之上,由杀虎堡、平集堡两座城堡组成的连环堡清晰可见。杀虎口外有很多骏马,游客可以骑上它们,体验古时穿越雄关的感觉。
踞外三关之首
与黄河水并行
偏头关是内外长城交汇的地点,四道边墙把偏头裹了个严严实实,偏头关是一座水关,是黄河入晋的第一站。内长城西端的偏头关,紧邻黄河东岸,形成了中华大地上黄河、长城并肩而行的壮观景色。
三关之中偏头关的防务最为紧急,“秋防宁武,冬击偏关”这句话讲的就是偏头关的冬防。冬季黄河结冰,蒙古人的马队冲过黄河,到内地掠夺马料和牲畜,为了阻挡蒙古骑兵,偏头关建有近30座营堡。
北倚长城三面环山
扼东西之要害
宁武关地处管涔山麓的烣河谷地,过分水岭就是汾河河川,它和建在高山之上的雁门关不同,几乎是守在河道之上,必须用重兵把守。在明代全国有九边重镇,山西有大同、太原二镇,宁武关属太原镇。外三关的总兵驻守宁武,统领三关事务。
宁武关城高大坚固,据史料记载,关城形似凤凰展翅,传说由凤凰所变,因而也有凤凰城之称。
三关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地处外三关东段,古称东路,西与宁武关相通,再往东经平型关与河北的倒马关衔接。雁门关是座双关,两个关靠山脊上的长城串联,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城楼内塑杨家将群像。
雁门关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从两千多年前雁门关设险,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乎代代有战事。在明代,雁门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建,从而成为山西北部关城的标准。
内长城重要关口
平型关战役发生地
公元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月,疯狂扬言要一个月占领山西,25日早晨,日军王牌部队坂垣师团连最起码的军事常识都不顾,大摇大摆开进了八路军115师的伏击圈乔沟,经过整整一天的战斗,八路军击退了日军一次次反扑,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消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平型关城周长1公里余,关门坐西朝东,门洞高4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个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
万里长城第九关
北国江南温婉水乡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如喷珠散玉直泻谷底。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景色极为优美。这里家家流水,处处涌泉,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卷。
相关阅读:
山西长城遗存4276处
遍及全省8市40县
根据省文物局官网公布信息显示:
大同市共有1878处长城遗址,分布在大同市城区、大同县、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南郊区、天镇县、新荣区、阳高县、左云县等,长城年代主要为明代,部分长城为汉代、北魏、北齐时期。
忻州市有1065处长城遗址,分布在偏关县、河曲县、繁峙县、代县、岢岚县、宁武县、神池县、五台县、五寨县、原平市、保德县等地,时代以明代居多,同时包含北齐、东魏时期。
吕梁市的长城遗址共有5处,全部集中在兴县,属于北齐时期。
晋中市现存66处,分布在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均为明长城遗址。
阳泉市长城为明代遗址,69处,分布在阳泉市郊区、盂县、平定县。
长治市的遗址有20处,分布在黎城县、壶关县,黎城县有19处,为明长城,壶关县有一处遗址,为战国时期长城。
晋城市共有15处遗址,年代较早,高平市、陵川县保存有战国长城,泽州县有北齐长城,沁水县有五代时期长城。
……
山西的长城遗址从战国延续至明代,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所有时代,是研究中国长城历史的重要区域。山西的明代长城分为内、外两条线。外线以山西省北部边界为线、沿吕梁山-恒山-太行山延伸;内线以吕梁山-管涔山延伸,内外两条长城是明代拱卫京都的重要屏障。
本报记者
张彩云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前一篇:长城关隘建筑:关门 瓮城 水门
后一篇:长城网记者探寻板厂峪长城文化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