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南部发现隋长城遗迹
2017-07-05
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
作者:甄自明
出处:鄂尔多斯学研究 2008年第2期
古代鄂尔多斯作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历来是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也是中原王朝防御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地,故而在鄂尔多斯分布着几个时代的长
城也就不足为奇了。鄂尔多斯境内的战国
-秦昭襄王长城、秦始皇长城、明长城已经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已为专家公认;然而隋长城的存在与否一直未有定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直在探讨
这个问题,其中全国长城专家—景爱先生和鄂尔多斯著名学者—梁冰先生就认为隋长城在鄂尔多斯市是存在的。2007年,根据自治区文物局和鄂尔多斯市文化局的部署,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
究所和鄂尔多斯博物馆的领导下,笔者有幸在带队调查明长城的时候发现了这段鄂托克前旗隋长城,从考古学的角度,用考古调查的方法,结合航空测绘照片,证实了鄂尔多斯南部鄂托克前
旗隋长城的存在,现将该段长城的有关情况予以表述和论证。如果论述正确的话,鄂尔多斯将是分布着战国、秦、隋、明四个时代长城的地区。鄂托克前旗隋长城也为全国长城时代最多、里
程最长的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史锦上添花,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一、鄂尔多斯境内战国、秦、明三代长城
众所周知,鄂尔多斯市境内分布着三个时代的长城,按照时代先后顺序分别为:
1.战国时代的秦昭襄王长城。建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后,即公元前306~251年。在秦昭襄王时期,义渠王利用朝秦的机会,与秦昭襄王之母私通,导致了秦昭襄王计杀义渠王,然后对
义渠展开征讨;为了防御义渠夺回失地,秦昭襄王就修筑了长城。在鄂尔多斯市,秦昭襄王长城由南向北在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东胜区、达拉特旗均有分布,全长
80余公里。墙体采用 了土夯筑、土石混筑和石块垒砌三种建筑方式。
2.秦始皇长城。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夺取“河南地”(鄂尔多斯地区)及榆中后,就开始在北边沿黄河修筑长城。之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筑城设县。并且修筑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直道从咸阳附近今陕西淳
化县北的云阳,直达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九原。历时几年之久,长城和直道终于建成。
在鄂尔多斯境内,秦始皇长城西段蜿蜒盘踞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的桌子山上,为石筑墙体,西距黄河
5公里;北段东西向分布在达拉特旗东起新民堡村东,西至二窑子村东的地段; 全长 30公里,为夯筑土墙,北距黄河 16公里。
3.明长城。明朝从建立初期就开始修筑长城,“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南下,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作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九边重镇,其中的榆林
镇、宁夏镇边墙(长城)在鄂尔多斯市都有分布。
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明长城全长约百余公里,准格尔旗约十余公里,鄂托克旗数公里,鄂托克前旗约
90公里,多数为夯筑和堆筑土墙。准格尔旗的明长城属于榆林镇管辖,鄂托克前旗和
鄂托克旗的明长城属于宁夏镇东路和中路管辖。鄂托克前旗明长城包括大边和二边,保存较好,为鄂尔多斯市明长城中的精华部分。
鄂托克前旗明长城二边修筑在先,为巡抚宁夏都御史徐廷章于成化十年修筑,正德元年,三边总制杨一清予以加固,边墙上加修暖铺,便于士兵休息;大边修筑在后,为嘉靖年间,三边
总制王琼、唐龙、王宪修筑,其西段(即从横城到清水营一段)是沿用了成化年间的边墙。弘治十至十四年,宁夏巡抚张桢叔、王珣先后于芒哈图明长城以北添挖陷马坑四万四千多眼,以
防骑兵逼近。
二、关于隋长城的历史记载
公元581年,以皇后父亲名义入宫辅政的隋国公杨坚废掉北周 9岁小皇帝自立为皇帝,建起了隋朝,并在
9年后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年多民族纷扰争霸的分裂局面。
就在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的初期,北面夺得突厥汗位的沙钵略可汗在其妻北周宗女千金公主的请求下,借口为周复仇又不断侵入长城侵扰边地,隋朝统治者在反击突厥入侵的同时,开始
不断修筑长城,隋炀帝杨广当政之后,长城的修筑也未停止。据史料记载,隋朝修筑长城共有七次。
鄂尔多斯南部鄂托克前旗隋长城属于隋朝第三次修筑的长城。《隋书·崔仲方传》载,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
州,南出勃出岭,绵亘七百里”。隋代灵武郡址,史学界公认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吴忠市以北的黄河东岸(遗址今被黄河冲毁)。《隋书》中的这段关于筑长城的记载很可能是表达上的错
误,应是“西拒黄河,东至绥州”。崔仲方所筑长城在朔方,即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该长城西起北流黄河东岸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市),东到南流黄河的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南出过
勃出岭(今陕北白云山),自西向东横亘河套南部。其长 700里,为今 309.75公里。
三、隋长城的实际存在
隋代崔仲方所筑长城在鄂托克前旗与宁夏交界处宁夏境内的分布情况是:由灵武县至盐池县,从张家边壕,经毛卜剌、兴武营、大圪塔、安定堡、聂家梁、刘八庄、东郭庄,东去进入陕
西省定边县界。以聂家梁经刘八庄和县城至东郭庄一段较为清晰,虽倾塌严重,呈鱼脊状,但仍可看出,长城脊宽约有4米,残高1~3米不等,墩台呈锥体状遗迹。表层散见有灰、黑陶片和绳
纹砖瓦残块。其中从张家边壕至兴武营的隋长城段落就在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境内。
我们在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共调查发现隋长城3段,墙体为堆筑土墙,泛白色,呈鱼脊状凸起,宽约3~6米,残高约0.5~1米,均在明长城以北约90~200米处,共约6.8公里。这些都是
实地能够看到遗迹的地段。
更多的鄂托克前旗隋长城段落是在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上看到的,从航片和卫片上观察,鄂托克前旗隋长城位于明长城头道边和二道边以北,距明长城
50~300米,墙体笔直。它和明长
城的走向是一致的,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明长城重叠一处。呈东西向贯穿整个鄂托克前旗南端,自宁夏横城乡进入该旗上海庙镇南境,东行经十三里套、宝日岱、四十堡折向东南伸入宁夏
盐池县高沙窝乡境内。
四、鄂托克前旗隋长城不易发现的原因
隋朝在短短的37年,就先后五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以防突厥。但这些建筑工事多见于史料记载却鲜见于地面遗存。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修葺的多,重筑的少,而且大多是在秦汉长
城的基础上进行修补的。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之中它仍是秦汉时期的长城。二是建筑工期短,修造质量差,似乎未见到夯打痕迹,经人踩马踏似了事,经过岁月的推移变成秃坦。有的经过
1400余年的风雨侵蚀现已荡然无存。三是为明代所筑的长城叠压覆盖,不见了当年修筑痕迹。
鄂托克前旗隋长城之所以没有被很快发现和确认,就是因为:1.隋长城本身修筑的非常草率,多数为堆筑墙体,不经过夯筑,经不起千余年的风雨侵蚀,保存极差,破坏严重。2.和明长
城时而叠压、时而交错,容易被误认为是明长城。3.隋长城本身并不明显,而且以前又缺乏航空照片和卫星图片,故而不易发现确认其踪迹。
以上只是对鄂托克前旗隋长城的一点初步认识,其准确长度、构筑方式、详细情况都还没有调查清楚,隋长城的调查和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鉴于以上这些对鄂托克前旗隋长城的发
现和论证,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鄂尔多斯地区分布着四个时代的长城。她们是鄂尔多斯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见证。
参考文献:
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2006年 10月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2003年11月第一次印刷
《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鄂尔多斯考古文集,内蒙古农牧场总局印刷厂印刷,1981年8月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鄂托克前旗文化局,灵武市文物管理所
:《宁夏灵武市古长城调查与试掘》,载《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
孙升志:《中国长城》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县博物馆:《宁夏盐池县古长城调查与试掘》,载《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
《盐池县文史资料》第三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