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辉:长城保护危机四伏 每一个驴友都该知道的真相
(2017-07-05 10:18:28)
标签:
长城保护驴友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长城保护危机四伏 每一个驴友都该知道的真相
作者:彭运辉
2017-07-04
谈到长城保护,或许很多人会说,八达岭、金山岭、山海关不是都好好的吗,有什么危机啊?
其实,这几处长城都是经过重点和精心维修过的,是目前保护最好的。其他的长城地段,绝大部分都在人烟稀少的深山中,急需纳入保护的范围。
即使是八达岭这样的保护样板地段,也不能忽视保护工作,因为大批的游客不间断地攀爬,更有甚者,个别游客还会进行破坏。2016年10月3日,一对年轻情侣就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上演了破坏事件。女游客用钥匙把自己名字刻在在长城墙砖上,而男游客用相机在一旁拍照留念。在两个人的身后不远,就有“禁止刻画”指示牌。即使旁边的游客上前劝阻,他们也没有理会。最后,他们的可恨行为被游客传到微博,大批网友对之讨伐批评。
八达岭长城上的刻字多是早些年游客留下的,因为破坏无法修复,因此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刻字仍清晰可见。根据2003年8月施行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规定,民众不得在墙上刻画、损坏长城,违规者将被处以200元人民币以上500元人民币以下的罚款。
游客在长城上随意刻画,这种行为本身说明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国大众的长城保护意识非常薄弱,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维护长城遗产的程度,因此,必须加强对大众的长城保护教育,尽快提供社会整体的保护意识,这是长城保护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
很多长城破坏事件之所以发生,除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责任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众的保护意识淡薄,甚至没有,所以才经常出现个人故意破坏长城的行为。
今天,全国的长城保护还处于一种危机四伏的不正常状态。之所以说危机四伏,是因为长城破坏事件会随时发生,无法预料,无法预防。长城保护最急迫的是如何严肃法律的执行,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让长城更长久地传承下去。
因为风雨侵蚀、游客增加、人为破坏等原因,长城保护现状极为堪忧。国家文物局曾经在2009年4月公布明长城墙体总长度,为8851.8公里。其中6259.6公里的人工墙体,保存较好的不足10%,保存一般的约为20%,保存较差的约40%,保存差的、已经消失的为30%。到了2014年,中国长城学会调查显示,以明长城为例,明长城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74.1%的保存状况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础部分。
今天的长城分别位于15个省市区的404个县,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长城地带基本上属于地质较差的边远贫困地区,长城维护的实际困难重重。同时,肩负保护职责的基层文保力量极为薄弱,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公众保护意识欠缺,这些原因导致了长城保护危机四伏的局面,其表现就是长城破坏事件时常被曝光。
除了少数经过旅游开发的长城段外,绝大部分长城段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河北、北京、天津,穿行在山岭间的砖石长城历经千百年风雨,坍塌状况越来越严重;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西部地区,占整个长城70%以上的夯土长城大多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常年受风沙侵袭及雨水冲刷,墙体断断续续,断处长的达到几十公里,短的也有几十米,很多地方如果没有专家指点,已经看不出长城的痕迹。在陕西,由于长城大部分建在山间或大漠之中,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水侵蚀,许多土墙已经坍塌消失。
对长城造成破坏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风蚀、暴雨、雷击、地震、植物根系生长等。人为因素方面,第一是建设性的破坏,主要是公路、铁路的施工,这种类型的破坏后果最严重,基本是直接摧毁长城墙体,是彻底性的破坏。第二是从长城遗址上取土、挖洞。第三是放牧时的牛羊践踏;第四是游客的踩踏破坏。在对长城的破坏中,人为因素是最可怕的,也是破坏速度最快的,这也是最让人痛心的。
自然的破坏速度很漫长,人为的破坏速度快,防不胜防,这是最让人担忧和痛恨的。人为的破坏已经成为长城保护的最大威胁。媒体经常曝光的事例说明,盗走长城砖、贩卖长城砖,无知游客的恶性破坏行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
现在人为破坏最突出的就是户外旅游探险这种方式。随着个性旅游和自驾游的兴起,大众将焦点对准了野外长城。仅仅北京,即使已经颁布《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而且禁止攀登未被批准为参观游览场所的长城,由于监管不力、处罚缺位,法律变成一纸空文。
明长城中建筑质量最好,保存较好的部分,大部分位于京冀地区,因此最受游客青睐。这一地区较为有名的野长城,年均旅客的人数超过10万甚至数十万。游客频繁的踩踏肯定会造成长城砖石的松动,这种对野长城的危害很多时候是缓慢而难以觉察的。但是,如果成千上万的人不断地你一块我一块地往下踩,那实际上这个破坏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目前,部分地区的野长城破坏程度比开发的长城景区要严重得多。
现在,最突出的困境是长城保护的人力和财力。长城绵延万里,仅靠现有的文物管理机构难以适应长城保护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一个县只有两三个文物管理干部,让他们去管理好辖区内200多公里的长城,这根本做不到。
后一篇:身处叠翠居庸也难耐笼蒸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