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朝也有大臣反对修长城

(2017-07-04 08:17:51)
标签:

彭运辉

明朝大臣

修长城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明朝大臣反对修长城的理由为什么说只对了一半
作者:彭运辉   2017-07-02

虽然长城的作用得到了历史的证实,维护了国家的安定。但是,在明朝仍然有大臣反对修建长城,而且列举了很多理由。那么,这个大臣是谁?他的理由站得住脚吗?

这个大臣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刘焘,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或者总参谋长。当时,明朝和北部的蒙古族关系紧张,双方交界地带的北部疆域经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负责国防事务的刘焘非常愁闷,对长城产生了怀疑。他说:“自古以来,修筑长城就是一种无可奈何而为之的下策,那么今天也谈不上是一种有效的御敌之策。长城修筑越是紧急,北方虏患就越是严重。修筑长城和将士驻守,不仅消耗了巨大的钱粮财物,将士们也越来越感到疲惫不堪。自从开始大力修筑长城,到今天四十多年了,没有一年不申请修筑长城的粮食,没有一个秋天收到修长城的效果。”刘焘所说的没有一个秋天收到修筑长城的效果,是指秋天仍然边患不断,因为秋高气爽、骏马膘肥的时候,正是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的季节。

让刘焘焦头烂额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一支秦皇汉武时期的远征劲旅,更缺少蒙恬、卫青、霍去病那样的骁勇名将,所以他极力主张养病蓄锐,反对年复一年没有效果地花钱耗粮修长城。此时,名将戚继光还在南方的海边带着他的鸳鸯阵戚家军扫荡倭寇,还没有北上蓟镇修筑长城从而开创十几年的安定时期。所以,刘焘也看不到修长城的显著效果了。

还有一个现象让刘焘认为长城无法发挥作用。我方兵力分散守卫长城,而敌方却可以集中数万兵力攻打一处。我军虽然号称十万,但一处不过三千。如果一处十里长城被突破了,那么两千里边境都变成难守之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然千里之外调兵增援,但是长距离急行军无法持续,动作慢了又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如集中财力养一支强大的军队。

除了刘焘,反对修长城的还有一个人,陈建,他的《备边御戎议十则》列举了修筑长城的五个弊端:一是工程巨大,花费无法估量。二是劳役军民,容易导致军民的厌烦情绪。三是长城逼近敌方区域,胡骑没有规律的骚扰让军民疲惫不已。四是长城处于边缘地带,难以有效防守,时间长了容易废弃。五是胡人每次都是数万之众侵犯,容易毁墙而入,长城不起作用,反被耻笑。陈建还比喻说,修筑长城如同将国库的财物去填塞庐山的沟壑,百劳而无一益。因此,修长城作为国策是一种下下策,不可取。

刘焘和陈建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认识到长城的真正作用,以及长城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他们看到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事实上,长城发挥作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国家政治清明,或者国家政权运作良好。打个比喻,长城如同一个军人的盾牌,如果这个军人身体有病,那么他就没有力气举起盾牌防御敌人的进攻,更没有力气反击驱逐敌人。

刘焘所在的嘉靖时期,恰好是明朝和北方蒙古部族关系紧张时期,而导致紧张关系的原因在于明朝采取了错误的民族政策。同时,军队整体素质不行,长城修得也不够坚固。这些原因叠加,长城必然是无法发挥作用。

当时,大臣赵炳然在给朝廷的报告中,就描述了边地情景:长城壕浅墙矮,将士们不仅饥寒,而且冒着风雨守卫长城之上。将士平时没有士气,对敌时不是被杀就是临阵脱逃。而且屯兵多数是老弱之人,有战斗力的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马匹瘦弱,器械缺乏,军衣破旧。如此防御状况,难怪敌人每次来犯都是如履平地。

而宣大镇总督王崇古秋天巡查长城时发现了更严重的管理问题。不仅长城墙体的坍塌普遍存在,守城将士不但不及时修缮加固,有的甚至投敌做了奸细。对于敌人的情报,隐匿不报;对于自己的情况却透露给敌人。王总督怒斥说,国家拨付的每个长城墩台的二十石粮食军饷竟然养了十二个奸细。

如果把军队和将士也比喻为“活长城”,那么这个明朝时期的这个“长城”已经破败了。再对照看看明朝的宦官专权和腐败政治,那个时候长城的作用可想而知了。相比之下,后来戚继光北上镇守蓟镇(今天京津冀地区)并大修长城,保卫北方十几年没有发生战事。可见,长城的作用大小还有一个前提,就是驻守长城的将士必须有战斗力,为将士提供支持的王朝必须清明高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