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之歌·回访]
张建国现在主要忙3件事儿
2010-03-19
来源:平顶山日报
招商引资,保护和研究楚长城,扶危济困——
事迹回放
张建国家住叶县城关乡,为人热心,乐于助人。在深圳务工时,他慷慨救助一名落难深圳的印度男子,使在深圳工作、生活、居住的1000余名印度人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并执意邀请他参加聚会,像对待英雄一样向他欢呼致意。(见2006年6月9日本版《感动千余印度人的张建国》)

张建国(中)与中国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长城研究权威专家成大林(左),《万里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郑严(右)一同考察楚长城。
记者:谢运和 摄

感言
张建国是个大忙人,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
昨日,张建国告诉记者,他现在主要忙3件事儿:一是招商引资,二是保护和研究楚长城,三是扶危济困。
张建国过去在深圳务工属停薪留职性质,2007年5月,他重新回到叶县,被安排到县招商局工作。
一、积极参与招商引资
2007年6月,叶县县政府在深圳举行叶县县情说明暨招商项目发布会系列活动。张建国利用在深圳期间积累的人脉资源,为活动成功举办创造了条件。
根据上级要求,张建国认真做好各类招商引资活动的筹备工作,不让任何一个细节出纰漏。2007年8月的一天下午,张建国搭乘一辆过路车,急匆匆赶到洛阳,把一份协议文本送到投资商下榻的宾馆。对方了解情况后很感动,连说:“难为你了,这么晚还跑这么远的路。”
在最近3年里,经张建国的运作或参与,先后有制盐、化工等两个大型项目落户叶县,项目总投资额41亿元。
二、保护、研究楚长城遗址
在叶县、舞钢市等地山林中,绵延着长百余公里的楚长城遗址。
对家乡充满热爱之情的张建国,和市区及叶县、鲁山、舞钢等地的楚长城研究爱好者一道,自费开展考察、研究、保护和宣传活动。
2007年至2009年,张建国等人多次陪同中国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长城研究权威专家成大林一同考察楚长城。
同年,张建国和王庆祥、李典芳等人共同发起了首次民间楚长城资源徒步考察活动,实地考察楚长城在我市的分布、走向、遗存等情况,使楚长城的研究、保护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2010年2月,经张建国牵线,市区和叶县、鲁山、方城等地的10余名民间人士汇聚叶县常村乡,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楚长城文化研讨会。
在实地考察和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张建国先后撰写了《叶县民间2006至2009楚长城考察报告》、《关于宣传保护、挖掘开发叶县方城山等楚长城历史文化资源,规划配套和形成河南平顶山大燕山湖系列旅游景观带的建议报告》,提交给上级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
从2006年9月至今,为了研究、宣传和保护楚长城遗址,张建国先后花了3万多元钱。
“这件事挺有意义,花点钱值。”张建国说。
三、扶危济困正在进行
在深圳期间,张建国一直资助着家乡的多名贫困学生。
返回叶县后,张建国开始资助卫铭铜、卫富春和尚冬梅兄妹等5名学生。他说:“教育可以改变人生。贫困学生因为我的帮助,能够有更美好的人生,我感到很欣慰。”
叶县叶邑镇五里堤村的袁天喜老人现已80多岁,张建国经常带领朋友、同事前去帮助、照顾老人,并帮助老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保安镇杨四庄村的杨海森,8年前外出打工摔伤了脊椎,瘫痪至今,妻子离他而去。张建国听说后,把杨海森作为自己定点帮助的对象。去年,他先后7次到杨海森家,送去钱和物品。今年2月5日,张建国又与单位领导一起给杨海森家送去方便面、饼干等食品。春节前夕,张建国再次来到杨家,给杨海森送去100元钱和3件礼品。
提起张建国,杨海森很激动:“他对我就像亲兄弟一样好,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干练而不世故、热情而不圆滑,这是张建国给人的印象。作为一个阅历丰富的人,如何能够保持这份热情与纯真?张建国说:“对人热情,对事负责,对我而言,不存在掂量轻重、费心选择的问题。我这个人天性就是这样,本色做人很轻松。”
(本报记者谢运和见习记者何思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