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抚宁长城“义乌兵”后裔古老的"逛楼"民俗
(2017-06-01 08:30:51)
标签:
抚宁长城“义乌兵”后裔“逛楼” |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
独特的"逛楼"仪式
2017-06-01 来源:河北日报 中国青年网 文:记者
王思达
“逛楼”,是“义乌兵”后裔在抚宁长城沿线形成的一项古老民俗。
张家楼、许家楼、龚家楼……在抚宁,屹立在长城上的空心敌楼不在少数,按乡民的习惯,多以姓氏命名。据长城保护员张鹤珊介绍,明时修长城的“义乌兵”,一大家子人就守一个敌楼,平常生活在里面,到山下开荒种地过日子,家族成员去世后就埋在自家敌楼脚下的山坡上。清代以后,长城没人守了,后人们都搬到长城脚下住。但每年清明节前后,后人们都会去“逛楼”。
与一般人清明扫墓祭祀习惯不同,这些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后裔“逛楼”时,要到祖先驻守过的长城敌楼里去祭祀,领着孩子们到祖先当年戍守过的敌楼上走一走、看一看、讲一讲,并到长城脚下的祖坟上拜祭,烧香、添新土、放鞭炮等。
据介绍,“逛楼”一般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祭奠”,这个仪式根据家庭条件的不同,场面规模也不尽相同。旧时殷实人家的祭奠仪式讲究排场,不但祭品丰厚、鸣鞭放炮,还要请上秧歌队,吹唢呐、摆纸扎,载歌载舞,仪式前后长达3个小时。清贫人家祭奠仪式相对简单,只在自家坟上扫墓添土,焚香跪拜、燃送纸钱。
其次,在祭奠仪式结束后便开始“逛楼”环节,男女老少一起走进敌楼,由族中长辈讲述老祖宗当年的事迹,诸如楼里来过的“大人物”、发生过的大事等等。这样一个楼一个楼地走下去,看下去,以图人丁兴旺,吉祥如意。每个楼的主人都会预备一些干鲜果品,特别是老人们都会炒一些黑豆、桃仁,让孩子们装在兜中,寓意五谷丰登、驱邪祛病。
三是“逛楼”归来,同族人便在一起聚餐,称之为“吃坟”。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当时每个家族都有一些共有的土地,由专人耕种,所获粮食收入等,专供“逛楼”时全族人吃喝消费,如有盈余则转下年再用。
“直到现在,‘逛楼’之后几家人聚在一起吃午饭时,仍要先由家族中有威望者‘领队’,面向东南向祖先敬酒三杯。”张鹤珊说,“这东南方,便是义乌的方向!”
而“逛楼”祭祀的供品和仪式,至今仍与义乌非常接近。此外,抚宁一些村落的“祭龙头”风俗,也与义乌的迎龙灯风俗接近。
同时,当年有些人丁兴旺的家族,还利用“逛楼”的时机,举办盛大的庙会,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城子峪的高跷秧歌,庄河的抬皇杠,东王庄的太平鼓等都到庙会上进行表演。
“逛楼”源于“义乌兵”后裔对祖先、故土的缅怀,却逐渐集南北民间风俗于一体,成为一种极具长城特色的燕赵本土民俗。
文/记者 王思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