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占钊:陕北长城沿线明代古城堡考

标签:
袁占钊陕北长城明代古城堡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长城研究 |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
《陕北长城沿线明代古城堡考》
2017-05-18 作者:袁占钊
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
1.黄甫川堡[1]。明天顺(1457—1464年)年间始建于府谷县城东北80里的黄甫川谷中,弘治(1488—1505年)中添设关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包砖。此堡北至长城30里,西去清水营15里。
2.清水营堡。原名府咎堡,始建于巴州旧城,明成化三年(1467年)移建于今府谷城北70里的清水川河谷,并更名为清水营堡。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包砖,隆庆五年(1570年),始在该营长城以外开设贸易市场,北至“大边”[2]长城20里,西南去木瓜园堡30里。
3.木瓜园堡。明初于今府谷城北50里的木瓜川河谷中筑木瓜园寨,成化十六年(1582年)改寨为堡,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包砖,西北距大边40里,西南去孤山堡40里。
4.孤山堡。明正统二年(1437年)建于府谷城西偏北40里处的孤山川河谷西山之巅,成化十一年(1475年)移至山畔,万历三十五年包砖。城周3余里,北至大边40里,西南距镇羌堡40里。
5.镇羌堡。明初于府谷城西偏北30里处建东村堡,成化二年(1466年)迁址高汉岭,更名镇羌。万历三十年包砖。1952年11月改名新民镇。北至大边10里,西南至永兴堡40里。
6.永兴堡。成化十一年(1475年)建于今神木县城东北50里,万历三十五年包砖,北至大边13里。
7.神木堡。即今神木县城。明正统八年(1443年)建,万历六年(1578年)包砖,隆庆五年(1571年)于城北长城口开设市场一处。西北至大桕油堡30里。
8.大桕油堡。成化初建于神木县西南30里的解家堡乡境内,原属绥德卫。成化九年(1473年)改属榆林卫。弘治二年(1489年)增修,万历三十五年包砖。北至大边3里,西南距桕林堡30里。
9.桕林堡。明初建于神木县城西南60里的解家堡乡桕林堡村,原为寨,成化九年(1473年)改寨为堡。万历三十五年包砖。北至大边8里,西南至高家堡40里。
10.高家堡。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于神木县城西南100里(今高家堡乡镇府驻地),万历三十五年包砖,城周3里余。西南去建安堡40里。中段长城至高家堡东界始。
11.建安堡。明成化十年(1474年)建于榆林城东北110里今大河塔乡驻地西南5里,万历三十五年包砖,城周二里一百七十二步,楼铺15座,原有东、北、南城门并瓮城。现东、南砖券门洞尚存,门洞高约5米,宽3米。北至大边5里,西南距双山堡40里。
12.双山堡。成化十一年(1475年)建于榆林县城东北70里的今双山乡双山村山岗上。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基系因山就势铲削而成,至今可见生土层。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现仅存城墙残段,该城堡北距大边10里,西南距长乐堡40里。
13.长乐堡。位于榆林县城东北40里的中家梁乡长乐堡村。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此南20里建堡,弘治四年(1489年)移此新建。万历三十五年包砖,北及大边不足一里。
14.榆林卫城。明永乐六年(1403年)在今榆林设置榆林寨,正统初年改寨为堡,成化七年(1471年)增建榆林卫,成化九年(1409年)延绥镇迁住于榆林卫城。隆庆五年(1571年)在北长城口外开设红山市场。万历三十五年涂宗浚建红山市场款贡城。榆林城周长13里,城墙3.6丈,东南西北共设5个城门,现仅残留东、南城门。1986年国务院公布榆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15.归德堡。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余子俊督建于今榆林城南40里的刘官寨乡归德堡村。
16.鱼河堡。明正统二年(1437年)在今榆林市南鱼河镇九股水处设鱼河寨,成化十一年(1475年)迁到今鱼河镇政府所在地,即今无定河与榆林河汇流处的黑土圪瘩,改称鱼河堡。
17.镇川堡。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筑于榆林市西南30里的芹河乡保宁堡村。初为守备官驻地,后为分守中路参将府驻地,西北距长城6里。
18.响水堡。明正统二年(1437年)筑于今横山县响水乡所在地,西距县城96里。成化二年(1466年)移建至里河乡并更名为夷堡。成化七年(1471年)因该堡泉水干涸,不利屯守,于是又迁回原址,仍称响水堡。
21.威武堡。明成化五年(1469年)始建于今横山县城西南50里处塔湾乡威武村。周2里80步,南、北、西有城门,楼铺14座,万历六年增修,高3丈5尺,砖砌牌墙垛口。堡西长城上置威武关,清废。今该堡大轮廓尚可辨,堡内已被黄沙掩盖,砖石基本被拆完。
22.清平堡。宣德中始建于今横山县石湾乡大理河北岸的白狼城村,称白洛城堡。成化二年(1466年)移建于今靖边县城东80里的高家沟乡北境,惠桥水库大坝附近的砖营儿,改名清平堡,该堡西北距“大边”15里。
23.龙州堡。明正统年(1436—1449年)间始筑龙州寨,位于今靖边县镇靖堡东40里的龙州乡龙州村,成化五年(1469年)改建为堡。有东西两门,楼铺9座,隆庆六年(1572年)增高,万历六年(1578年)砖砌牌墙垛口。现仅存残夯土,该堡西北距“大边”5里。
24.镇靖堡。成化二年(1466年)由寨门堡(今安塞县北境)迁至务柳庄,改称镇靖,成化十年(1474年)又迁至靖边县城南15里镇清乡白塔涧口。堡有东南北三城门,楼铺19座。今仅存城墙夯土。北距大边2里。
26.宁塞堡。成化十一年(1475年)筑于今吴旗县长城乡董涧村,位于宁塞河上游。堡城周4里3分,楼铺18座,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城墙垛口,堡北距大边2里。嘉靖年间,明军与鞑靼两次大战于宁塞堡。崇祯三年(1630年)神一元、神一魁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宁塞堡,现堡已坍塌无存。
27.把都河堡。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延绥巡抚余子俊督筑于今吴旗县周湾乡毕家梁,今名把都河旧城子。万历六年(1578年)裁。北距大边20里,东至宁塞堡34里,西至永济堡34里,南至保安县120里。
28.永济堡。成化初年修筑于今吴旗县周湾乡境内,属延绥镇长城西路统辖。东至把都河堡34里,西至新安边堡30里,北距大边15里。
29.柳树涧堡。明天顺初始筑,成化九年(1473年)弃之,驻军归永济堡,位于今定边县城东南140里的郝滩乡柳树涧村。隆庆六年(1572年)增高,万历六年砌砖,墙铺11座,城堡今尚存,东、南、北各一城门,堡内现辟为农田。
30.砖井堡。明正统二年(1437年)修筑于今定边县城东南的砖井乡政府驻地北3里处。楼铺11座,有城门3个,东曰“靖东”,西称“宁西”,南称“南安”。因附近有砖砌水井而得名。成化十年(1474年),南迁至东海螺城,嘉靖中又修复旧堡防守。北距大边1里。今已破坏。
31.旧安边营堡。明正统二年(1437年)筑于今定边县城东100里的安边镇所在地。成化十一年废弃,守军迁至新安边堡,成化末年因定边营孤立无援又复守旧堡。北距大边2里,东南至柳树涧堡40里。
32.新安边堡。位于今定边县城东南130里的新安边乡政府所在地。成化九年(1473年)由旧安边堡南迁至此,故名,并撤旧堡守军驻守,西路参将也驻扎于此,统辖14座城堡,北距旧安边营堡80里,东至永济堡30里。
33.新兴堡。位于定边县城东南80里油房庄乡星星堡村。明前期官军驻守砖井堡,成化十一年(1475年)在东海螺城旧址建新兴堡,移旧堡兵驻守。该堡至今尚存东、南、西门,北距砖井堡80里,东距新安边堡50里。
35.盐场堡。成化十一年(1475年)始筑于今定边县城西北30里的盐场堡乡政府驻地。弘治四年(1451年)增修,万历三年扩建。城周2里3分,城铺9座,该堡系陕北长城线上地理位置最西之城堡。
36.石涝池堡。明初,在宋代石涝城的遗址上重新修筑而成。位于定边县西南王盘山乡王盘山麓,堡城依山而建,城周2里,现已坍塌,北距盐场堡30里。
明代中叶以后,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到榆林,向前推进了300里,长城沿线的防御营堡分成三路:建安堡以东为东路,双山堡至清平堡为中路,龙州堡以西为西路。东路诸堡大部分皆在神木,府谷两县境内,这里的秃尾、窟野、孤山、清水等河川都是鞑靼不时出入的道路,由这几条河谷东南行,必然会威胁黄河沿岸及河东各地。龙州堡以西延绥西路,关系着两个方面,一是延安,一是庆阳。鞑靼的进攻,除了榆林一路外,就是越过横山山脉指向延安,一般都是就近毁边墙而入,重点是在镇靖、新城、宁塞诸营堡间,所循的都是前代的军事通道,可见,明代在长城沿线构筑城堡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
注释:
[1]本文资料除笔者实地考察外,还参阅了《延绥镇志》、《榆林地区志》陕北各县志等。
[2]“大边”长城(即现地图所绘长城)是相对于明代还筑了“二边”长城而言,二边是在大边之南,主要是“铲山为墙”。
(摘自《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