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边墙”今何在?
——追寻东魏肆州长城
2017-04-28 来源: 发展导报(太原)
作者:王杰瑜
原平市段家堡乡西向的山上,有一条绵延东西的边墙,二三十里的墙体,呈现出过火后的块状凝结,有的呈褐色或淡绿色的玻璃质晶体。当地百姓不知其为何人何时构筑,只知世代有“火烧边墙”的传说。“火烧边墙”分布的地方属于古时候的句注山。句注山西起宁武县的分水岭,东到繁峙县的平型关,横亘二百余里,介于滹沱、桑干两川之间,也叫陉岭。西晋时立有句注碑,碑文中将陉岭称为中国北方之险,天下之阻。北出通大漠,南下连忻代,所以别内外也(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五》)。北魏拓跋焘太平真君年间,分并州在今忻州设置了肆州,也就将这条山岭称之为肆州北山。东魏武定元年,为了防止柔然、茹茹等民族的南扰,于是在山岭之上修筑了一条长城,史称东魏“肆州长城”。长期以来,人们讨论肆州长城只能纸上谈兵,直到2000年,文物部门的普查才揭开它的真实面容,这对认识北朝时期山西的历史又多了一种视角,多了一种维度。
一、遗存分布与现状
东魏肆州长城分布于宁武县、原平市境内,大体呈东西走向,现存遗迹的实际长度大约为70多公里。
1、宁武县段
遗迹起自宁武县城西7.2公里处的榆庄乡苗庄古城。然后顺苗庄古城址北墙东向,越恢河后,沿凤凰山西坡而上,经东坝沟、三张庄后村,并于三张庄后村东5公里处进入原平市。境内大体呈东西向分布,全长约20公里左右,其中东坝沟村约有60米段落保存较为完好,墙体以砂岩质片石垒砌,现存残高1.4米,顶宽3米。当地人称“石碣边墙”。墙体内侧有三张庄后村、阎王壁、尖山峁三座障城遗址。
2、原平市段
原平市段,西接宁武段,东经轩岗镇北梁村、白草洼村、糜子洼村至长畛村,于长畛村南越河经四十亩村、大立石村、陡沟村、下马铺村至段家堡乡西庄头村、南妥村,又越阳坡河东入官地乡黑峪村,止于黑峪村北的山梁上,全长约50多公里。縻子洼东北的西梁、长畛村西1.5公里处的南梁和官地乡黑峪村等段落为土夯,其余为片石构筑。遗存保存较好的地段是四十亩村至陡沟村,该段长城遗址均由砂岩质或铝、锰等矿石垒砌而成,大部分受到损毁,个别段落保存尚好。现存残高1—2.5米,顶宽2—2.5米。另外长城墙体剖面包含有多层木炭灰及木炭,墙体表面大多凝结成块状,有的呈褐色或淡绿色玻璃质晶体,火烧痕迹明显。段家堡乡石墙村北的长城内侧,有一处障城遗址,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
120米,宽
25米,墙体全部为黄土夯筑,现存南墙残段长约10米,残高1.8米,顶宽1.4米,基宽2.5米,周围采集有素面板瓦等遗留物。
二、构筑方法
东魏长城构筑所用材料,一般就地取材,宜石则石,宜土则土。现存长城遗迹85%为片石垒砌,构筑法一种是厢式作法,即长城墙体两侧用片石整齐垒砌,每隔几米、十几米不等中间打一隔墙,中间填充碎石和杂土,形状类似今天的火车车厢一样,这也是早期长城中片石垒砌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另一种为以树木和片石混合垒砌,即先用片石垒砌,当墙体达到一定高度后,将整树平放一层,然后又在上面再垒砌片石,这样几层片石一层树,层层垒砌,借以加强墙体的强度。夯土墙仅占15%,夯层的厚度为7—11厘米,寰形圆底夯,夯窝径为5—6厘米。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发展导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