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葛建亚:传统集邮媒体如何应对信息化挑战

(2017-03-16 07:39:58)
标签:

葛建亚

传统集邮媒体

分类: 集邮、收藏、文玩
传统集邮媒体如何应对信息化挑战    
作者:葛建亚    来源:集邮博览  2016年11月第11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同时深刻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受众选择信息的方式。以集邮报刊为主的传统集邮媒体,与社会传统的大众媒体一样,受到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严重冲击。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集邮报刊,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生存的压力。面对这一挑战,传统集邮媒体将采取怎样的对策?能否摆脱困境或未雨绸缪,获得新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现状之考量

  谈到传统集邮媒体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及应对对策,我们有必要先从新媒体对社会传统媒体的冲击说起。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是基于新的数字和网络技术而建立的,具体形式如互联网、移动电视、IPTV等。随着智能手机客户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愈发多元。新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形式,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为传播的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广泛性、开放性和丰富性等。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明显。过去,乘坐地铁时一眼望去,许多人在阅读报纸,现在都在点击手机上网或看微信。“互联网+”变成了畅通信息渠道的工具,新媒体广告和市场向上的拉动力增强。新媒体传播力惊人,数万条微博、2000万个微信公众号和1000多个新闻客户端,每天收到成千上万的信息。同时,自媒体成为公众提供与分享自身信息和见闻的新途径。在此情况下,社会传统媒体包括过去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令人羡慕的都市报,发行量和经济效益都大幅下降,被一位资深媒体人形容为“大踏步滑坡,断崖式下跌”。

  传统媒体—主要是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主要存在两个“软肋”:一是时效劣势。报刊的出版有一定周期,而网络媒体则随时更新。新媒体在时效上的优势,恰好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特点。网络媒体在适时更新信息方面,比纸质媒体方便得多,它可以使信息的传递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做到实时传播、同步传播、连续传播。受众几乎可以通过上网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这是纸质媒体望尘莫及的。毋庸置疑,随着上网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用户也会慢慢形成一种共识:网络新闻才是来得最快的。二是互动劣势。新媒体能够更好地让受众成为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只是接受者。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通过网络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使其观点得到关注,形成自媒体。然而,读者在纸质媒体上的参与是有限的,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或只能通过发邮件、写信等方式与报社或杂志社互动,而且互动的内容和深度也极其有限。

  大众媒体如此,集邮报刊相对而言属小众媒体,其“命运”与大众媒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是:作为纸质媒体,都面临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挑战和冲击,读者量减少,读者群萎缩;其个性是:集邮报刊不仅具有传播功能,而且研究和收藏价值相对明显。

  面对信息化的挑战,传统集邮媒体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从集邮报刊的品种数量上看,并没有大幅减少。2016年7月,山东的伊林出了一本《2015年邮刊图录汇编》,而他在十年前即2005年也出过一本。当时收录了全国各级邮协会刊和民办邮刊672种,目前统计收录了627种,减少了45种。而由于售品型邮刊从十年前的170种,减少到50种,少了120种,故而以邮学研究和集邮宣传为主的集邮报刊,品种不仅未减,而且增加了70多种。当然,品种的增加、数量的持恒并不说明危机不存在。但总体上看,集邮报刊与社会上其他纸质媒体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相比,前后未见明显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这十年来集邮文化持续发展,内涵有了新的拓展,集邮活动的专向性、多样化渐成趋势。文献、风景戳、附加费、自动化、免资邮品、签名封等方面的邮会相继建立,随之创办的会刊丰富了集邮报刊的百花园。

  二、随着文献集邮活动的兴起,集邮报刊作为阅读、收藏、整理和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受到集邮者的重视。不仅历史上的集邮文献,当代出版的集邮图书报刊,也进入了集邮者尤其是文献集邮者的视野。

  三、各级集邮协会的会刊大多正常发行。除了包括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刊在内的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各省级、地级和部分县级邮协的会刊在各级邮政企业的支持下,保证了持续出版发行。

  四、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包括《中国集邮报》《集邮》《集邮博览》《集邮报》和《上海集邮》,根据各自情况,积极采取措施适应时势变化,谋求生存之道。其中,《中国集邮报》面对生存压力,想方设法增收节支,提高文化竞争力。《集邮》杂志努力改善栏目和版面设计。《集邮博览》通过多种方式贴近读者、密切与读者的联系,有效地扩大了订阅量(2016年订量增加了3000余份)。《上海集邮》保持精编传统,以满足会员需求为宗旨改善发行工作。《集邮报》在完全面向市场、自收自支的情况下,开源节流,探索前行,渡过难关。

    挑战与对策

  在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传统集邮媒体尽管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集邮报刊的种类虽然并未减少,但发行量尤其是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的订阅量大多逐年下降,有的从过去近20万份逐年下降到3万份左右。受发行量减少和网络广告传播的影响,征订和广告收入都逐步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和业务的拓展。

  其次,传统集邮媒体对集邮舆论的主导性和控制力有所削弱。由于信息化发达,建有网站的邮会、擅用网络或微信微博的集邮者,都拥有随时发布信息的能力。与集邮相关的新闻和信息,不再是传统集邮媒体的专利。网络的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阻隔,使全国各地集邮者共享空前迅捷的集邮信息传播成为可能。

  第三,传统集邮媒体面临的挑战和生存压力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随着集邮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关注和熟悉了网络和微信平台,而对传统集邮媒体的依赖程度将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团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级集邮协会面临的转轨有可能给部分集邮报刊带来生存危机或压力。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挑战,传统集邮媒体不应消极应付,而应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首先应当看到,对于传统集邮媒体而言,网络新媒体的冲击,既是挑战又有机遇。譬如,过去集邮报刊收到的大多是手写稿,登记录入既费时间,又与作者难以互动。近年来大部分作者已熟悉电脑操作,通过邮箱向报刊发稿。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集邮报刊处理稿件和版面编排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传统集邮媒体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更快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输,并加强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与互动。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集邮媒体的对策和出路何在?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提出以下三点:

  一、拓宽思路,转型发展。

  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崛起,社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形成全媒体发展战略。其目标诉求是“最大化的资源节约、最广泛的内容传播、最多元的利益集聚”。许多社会报刊除了有网络版、PAD版、手机版、微博版、微信版,还在新闻、书评、汽车、房产家居、体彩等领域开发了APP产品,有的运营着理财、书评、时尚等多个微信订阅客户端。可以说,几乎每一个采编部门都在做报纸的同时,参与着新媒体项目的运营。今后还将在更多的垂直化领域开发新媒体项目。

  尽管集邮媒体难以融入全媒体运行,但同样应当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仅不回避新媒体,而且要重视和运用互联网络,办好自身的网站,通过网络和微信网页版,扩大集邮报刊内容的宣传,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和与作者的沟通,虚实结合,双向互动,加大辐射面并提升权威性和影响力。集邮报刊还可以利用新兴技术将线上和线下灵活地结合起来。举例来说,二维码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二维码可以实现传统纸质媒体与互联网的实时交互,增强纸媒的互动性、趣味性和时尚性。这实际上也是走媒介融合之路。

  二、精益求精,质量至上。

  在纸质媒体与网络宣传结合的同时,要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提高报刊质量上。集邮报刊的未来,不取决于人们怎么想,而取决于自身怎么做。就象面对邮票逐渐退出通信渠道而总有人担心集邮会消亡一样,也会有人担心集邮报刊会被新媒体淘汰。其实,真正的集邮者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轻视包括集邮报刊在内的集邮文献。面对竞争,集邮报刊真正的危机是质量满足不了读者需求而被淘汰。

  如何保证集邮报刊信誉和质量?首先,要始终注重报道的真实性。集邮报刊尤其是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通常有较严格的稿件标准和审稿制度,这是纸质媒体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要继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才能突破网络媒体的重重包围,受众才会越来越信任和选择纸质媒体。如集邮报刊的新邮报道、集邮工作和集邮活动的报道,其真实性和公信力必须得到保证。其次,要为精英化读者群提供优质阅读资源。集邮爱好者客观上有不同层次,随着网络的普及,传统集邮媒体的读者群层次将越来越高,或者说趋于精英化。在今天,信息量大而全对一份报纸已经不重要了,更快、更深、更精则对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重视集邮学术和集邮工作研究,重视集邮新闻策划和集邮活动的深度报道,以此形成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三是在内容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重视对栏目设置、版面编排等方面的改进,精益求精,使纸质媒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整合资源,合作共赢。 

  所谓资源整合,就是将未被合作的机会、未被提供的服务、未被整合的资源、未被提升的价值、未被开发的市场等各方面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而在我们这个共赢的时代,在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合作,是“共赢”的前提,至关重要。

  在现阶段,由于集邮管理体制所限,集邮媒体资源整合还只能以商讨和探索为主,但思路决定出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话题也许会在实践中逐渐迸放出理性的光焰。

  在此,我只能试提几点粗略的设想,即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资源的整合:

  一是信息资源整合。目前,集邮界新闻和相关信息的来源渠道甚广,包括邮票(品)发行、集邮工作部署、各地集邮组织动态、集邮活动讯息、集邮研究和邮集编组成果等,由于我国地域广、集邮资讯源头多,集邮媒体有必要通过加强与各级(地)集邮组织、集邮经营单位等以及集邮媒体之间的沟通,整合与共享信息资源,提高集邮宣传的整体性和吸引力。

  二是媒体资源整合。目前我国各种集邮报刊种类多、差别大,其中专项研究型邮刊可尝试跨地区整合;各地民办专项邮会可考虑在其挂靠的集邮协会的会刊上开辟专栏;全国集邮联的会刊也可考虑拿出部分版面或专栏,与省级邮协或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民办邮会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式发展。

        三是人才资源整合。无论是集邮报刊本身,还是集邮报刊所办的网站,要吸引人气,就首先要重视人才,加强编者(含“特邀”)和作者队伍的培养,以保证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