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长城调查之路 拳拳赤子不忘初心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2016-10-10 作者:张文平
来源:文物出版社艺术图书中心
2006年,在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精神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开展了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力求摸清长城家底,经过长城沿线15个省市文物工作者10年的辛勤努力,终于清晰完整地掌握了长城遗存的情况。
文物出版社在这10年的时间里, 编辑出版了 “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13种,还有约20种正在编纂出版中。此外,还出版了《明长城》、《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发掘报告》、《河北省志 ·
长城志》以及 “长城保护工程丛书”
等有关长城保护的图书。这些图书覆盖了长城沿线的15个省市,全面展现了我国长城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保护现状,也反映了这10年来,长城保护的发展和成果。
翻开一本本报告,我们看到的每一组数据,每一张测绘图,字里行间都凝聚着那些工作在基层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人员的心血,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份
“全人类最令人震惊的文化遗产之一” ——长城,系统、全面、完整的资料……
2006年初,国家文物局在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宁波市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
“三普”)的试点工作。当时,我还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塔拉先生找我谈话,让我一边学习一边回单位工作,主持自治区的
“三普”
试点项目。我自大学毕业分配到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以来,长期跟随塔拉所长下考古工地,搞调查,搞发掘,相互都很信任,就一口允诺了下来。由于此前有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搞区域性考古调查的经验,学习了一些先进的考古调查方法,运用到
“三普” 试点工作之中,一年下来,内蒙古自治区的 “三普”
试点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为国家制定全国的文物普查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07年,国家文物局又开展了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由于长城资源调查与 “三普”
有一些相似性,塔拉所长让我两个项目一起做。那个时候年轻,做工作有热情,一起做就一起做吧,虽然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但干劲很足。于是,召集了本单位、12盟市及部分旗县的一些业务骨干,熟悉资料,制定计划,分头行动了起来。此前,我区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在长城考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以李逸友先生为代表,跑了很多地方,勾画出了全区长城分布的大致线路,为我们开展长城调查提供了基础性材料。
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长城资源调查培训班的内蒙古学员与老师合影,那时大都还是年轻人
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长城资源调查培训之后,我们又举办了自治区级的培训。自治区培训结束后,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举行了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启动仪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本次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也极为重视,出席启动仪式的自治区领导亲自为调查队员授旗,鼓励调查工作取得成功。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为各长城调查队购置了专门的车辆,各种专业的现代化调查设备一应俱全。万事俱备,调查队员整装出发了。
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启动仪式,自治区领导为调查队员授旗
大家多是年轻人,掌握现代化设备快,不怕吃苦,都感觉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长城在我胸中,长城在我脚下,大家以作为一名长城调查队员而倍感骄傲。现在,和这些老队员谈起调查长城的艰辛,问他们有没有信心像当年一样再走一次长城,他们都不敢想象能够走下来了。对长城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是那时大家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呼和浩特市长城调查队女队员
锡林郭勒盟长城调查队队员野外扎营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2007~2008年,组建了5支明长城调查队,完成了全区明长城调查的任务。2009年组建了7支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调查队,开始调查明代以前的长城。按照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的明长城调查数据,我区的明长城墙体坡面长度为712.603千米,只占全区长城墙体总长度的不足十分之一。内蒙古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调查的工作量很大,而国家文物局要求在2010年底之前必须完成全部的田野调查任务,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先生要求内蒙古在2010年组建30支长城调查队。可我区从事文物考古的专业人员有限,能跑野外的更少,很多人同时还在做
“三普”
工作,组建30支调查队何其难也!只能多方想办法,联系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找了一批学习历史、考古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充实到一线调查队伍之中。这样,2010年以老带新,共组建了21支调查队,斗酷暑,战严寒,充分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国家交付的任务。

锡林郭勒盟长城资源调查启动
阿拉善盟长城调查队队员在调查中
乌海市长城调查队队员顶风冒雪搞调查
鄂尔多斯市长城调查队队员实地测量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公布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的最终成果数据,共调查历代长城墙体的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国家文物局历代长城长度发布仪式
最终我们计算出,在本次长城资源调查中,内蒙古共调查长城墙体长度为7570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13728处,包含了战国赵国、燕国、秦国和秦代、汉代、北魏、北宋、西夏、金代、明代等多个国家修筑的长城。长度最长、时代最多,这可以说是内蒙古长城的两大特点。

内蒙古自治区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国家验收会议
国家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成员实地验收内蒙古自治区长城
田野调查结束后,大家以为可以松口气了,但资料整理、调查报告编写两大任务接踵而来。塔拉所长曾在一次会议上对长城调查队员们讲到,田野调查很辛苦,但苦中有乐,有攀登之乐,有发现之乐;后期资料整理,每天直面的都是枯燥的数据记录,需要埋头苦干,一定程度上比田野调查更辛苦。我们在呼和浩特市市区内租了一间大房子,把骨干队员们集中在一起,每天同吃同住,共同奋战。两年下来,13728处长城遗产的记录资料完完整整地交付国家文物局;再三年下来,囊括内蒙古历代长城的8大部长城调查报告,目前已出版3部,交付出版社2部,剩余3部均已完成初稿。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 明长城卷》
整整10年的时间里,有近150名考古工作者参加了内蒙古的长城调查工作,是长城凝聚了大家,是长城调查工作锻炼、培养了大家。当年风华正茂的长城调查队队长,如今大多走上了本单位的领导岗位,他们说,是长城资源调查历练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业务水平;当年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如今绝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在文物系统工作会上他们发言讲,是长城资源调查让他们加深了对文物考古事业的迷恋;没在文物系统工作的还经常和一起
“战斗” 过的队员们保持联系,当年的那份长城情节让他们一生无法割舍。

赤峰市长城调查队队员在调查中
兴安盟长城调查队队员核对数据
长城时而屹立于崇山峻岭之上,时而蜿蜒于乡野阡陌之间,时而雄伟高大,时而俯卧如土垅。在田野调查工作中,往往离不开长城沿线广大农牧民的帮助,他们为调查队员指引道路,为调查队员们提供食宿方便。通过与长城调查队的接触,一些农牧民了解了长城的价值和意义,在他们眼里不起眼的一道土垄原来是老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于是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义务长城保护员。
锡林郭勒盟长城调查队队员在田间地头宣传长城保护知识
长城调查队是调查员,还是宣传员,又是保护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印制了长城宣传册,分发给长城沿线的农牧民和工矿企业,让大家认识长城、了解长城,从而避免无意识地破坏长城事件的发生。长城调查队阻止了很多潜在的破坏长城行为,也发现了一些正在破坏长城的行为,对于后者,长城调查队予以制止的同时,及时向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如2009年大青山金矿破坏秦汉长城案件,就是调查队员第一时间发现并报告的。
呼伦贝尔市长城调查队队员向牧民发放长城宣传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结项,并不意味着长城研究工作的结束;长城调查仅仅是建立了长城基础数据系统,走出了长城研究的第一步。长城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两侧历史上不同时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大问题。只有对长城进行不断深入地研究,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宣传长城、保护长城,而这些我们都做得还远远不够。
“经过历史的曲折发展,长城时代终于结束,咒骂长城恨不能将其哭倒的历史故事已不再动人。在新的时代心态下,长城得到了道德重建,‘修我长城’
成为恢复民族自信的号召。长城地带,曾为家乡,现在面临的是全面的社会更新。”
我的老师、历史地理学者唐晓峰先生,将这一段话作为其大作《长城内外是故乡》一文的结束语。我将这段话引在这里,作为本文的结束,让长城成为“全面的社会更新”的家乡的有机组成部分,才是长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最为凸显之时。
(张文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