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明长城“月亮门”倒塌:大风吹倒的
2016年10月07日
来源:澎湃新闻网
10月4日,山阴广武明长城10号敌台“空心楼”坍塌,是由罕见大风所致,此前没有任何倒塌迹象,更不是有人私挖乱采取土拆砖或其他人为破坏因素造成的。
据村里目击者所说,事发当时,电闪雷鸣,风力罕见,把广武村里的牛棚、马棚棚顶卷起刮走,一些电杆被刮到,造成周边村庄停电。据气象部门报告,当时山下风力达到8级,山头风力更大。
事发后,山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市、县文物主管部门对现场采取了一系列应急保护措施,防止风吹雨淋造成进一步损毁。同时,县政府还决定邀请省市以及更高级别的专家到现场会审,尽快提出抢救和修复方案。
山西广武明长城“月亮门”坍塌
2016-10-07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山西广武明长城“月亮门”坍塌
山西广武明长城“月亮门”坍塌前后对比。 网络图片
10月3日晚,山西省广武明长城标志性景观“月亮门”塌了。
5年前,曾有一部名为《追爱》(又名《长城外面是故乡》)的电影在国内上映。影片曾取景广武长城“月亮门”,这也是该段长城的标志性景观,被列为山西省级风景名胜区。
继“辽宁最美野长城被抹平”后,长城保护再次引起关注。
“月亮门”被指未得到维护
被称为广武长城最美景观的“月亮门”,原本是一座敌台,历经大自然数百年侵蚀,只剩下一个拱形墙体,高高矗立在山脊上,和周围的长城墙体一起,构成了广武长城标志性景观。
据广武长城保护员尹成武介绍,月亮门是被一阵大风吹塌的。
据南都记者了解,月亮门位于山阴县张家庄乡新广武村西南约1
.4公里。2007年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将其命名为“新广武3段长城10号敌台”,国家编号:140621353201170163。该段长城为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山西提督雁门等关都御史李景元所修。史载李景元重筑雁门关边墙,绵亘十五里,至今在新广武部分敌台上仍能见到李景元所留石碑。
广武长城下有新广武城,始建于洪武七年(1374年),周长三里,高三丈六尺。广武在明初曾设为马驿,嘉靖十九年(1540年)设守备,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军站,成为雁门关山前的防卫据点。其所管边墙“东起胡峪界之东津峪,西止鵰窝梁尽境之王野梁,并玄冈、阳武、芦板寨,长二百三里。”
这一古代的军事要塞,如今成为朔州市的旅游胜地,当地政府曾以此为基础投入巨资建设广武风景名胜区。2012年12月24日,该景区被山西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当地政府在该段长城脚下投入巨资建设仿古建筑景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月亮门”并未得到加固。
山西长城保护研究会发起人张秉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这段长城在上世纪70年代曾遭人为破坏。当地村民为了取砖用铁锹甚至土炸药破坏敌台。此后虽然人为破坏减少,但相应的维护工作一直没有跟进。
10月6日上午,“月亮门”倒塌两天后,山阴县政府办工作人员接受采访称刚刚接到相关部门报告,尚处于调查核实阶段,待调查结果形成将对外告知。
把长城当作世界遗产对待
曾经参与主持陕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段清波表示,目前,“长城处在比较危急的病态状况中”。
由于长期受地震、雷电、暴雨、植物、风沙侵蚀等自然因素,以及拆毁、攀爬、踩踏等人为因素影响,长城整体保存状况较差。以明长城为例,根据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2007-2008年联合开展的明长城资源调查显示,明长城的墙体只有8
.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74.1%的保存状况较差。在长城沿线中,长城的墙体、墩台和单体建筑等破损严重。
在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长城专家董耀会看来,长城保护的难处在于“体量太大”。长城分布在全国15个省,404个县,这其中一半以上属于“老少边穷”贫困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属地管理”原则,长城由其所在的县市文物部门分段管理。
“面对这么一个巨型文化遗产,我们现有的管理机制应付不了长城的事情,在管理人员、管理经费以及监管机制上都存在不足。”段清波说。虽然基层文物部门从长城沿线的居民聘请了长城保护员进行日常看护,目前全国有3000多名长城保护员,但相较于2万公里、2万多点段的长城而言,人手还是不够。此外,在调动长城沿线的管护员的积极性也有限。“我们没办法监护长城状态,绝大部分长城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
在段清波看来,长城整体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长城的保护要更珍惜。此外,他还发现,在长城修复过程中,考古发掘从来跟不上。董耀会则认为,长城不仅仅是文物,不应只是文物系统的事情,而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长城。
采写:见习记者 李玲
实习生
杨安平
山西明长城敌楼年久失修被大风吹塌
2016年10月07日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省广武明长城标志性景观残存长城敌楼3日晚坍塌。当地长城保护员说,该段长城年久失修,当晚起了大风,第二天便发现这座敌楼倒塌。
广武长城保护员尹成武介绍说,坍塌前敌楼形状类似于凯旋门,也被广大旅游爱好者称为“月亮门”。现在敌楼只剩一根砖砌柱子。“敌楼原本就是摇摇欲坠,3日晚上刮了这几年少见的大风,第二天便发现倒塌了。”
山西长城保护研究会发起人张秉法介绍说,这段长城在上世纪70年代遭遇人为破坏。当地村民为了取砖用铁锹甚至土炸药破坏敌楼。八九十年代以后,虽然人为破坏减少,但相应的维护工作一直没有跟进。“像这样的濒危长城在山西还有多处,需要及时修缮”。
山阴县文管所所长欧阳田说,敌楼坍塌后已经向上级部门汇报,现在坍塌处已经拉起警戒线,等待进一步处理。
据悉,广武明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现存包砖最完整的明长城之一。该段长城未经过人工修复,保持了历史原貌,成为其他地方长城修复的“模板”。
(王井怀)
山西明长城坍塌
保护长城遗产到底该采取怎样的行动
2016-10-07 来源: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网络配图
山西明长城坍塌是怎么回事?据悉,山西明长城最著名的就是月亮门,月亮门已变成废墟。塞外秋早,山西朔州广武明长城所在的猴岭群山已经是秋高草黄,落叶萧萧。昨天这里一早就阴云密布,下午的时候更是下起了连绵的秋雨,寒意萧萧。得知广武明长城标志性景观“月亮门”坍塌后,很多游客、摄影师、文化工作者都特意赶来看望月亮门的废墟。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6日)报道了被称为山西广武明长城最美标志性建筑的“月亮门”突然坍塌,引发了热议。同时,各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纷来到倒塌的遗址表达思念之情,目前,已经变成废墟的“月亮门”附近已经拉起了保护绳。
所谓的“月亮门”其实是一座长城敌楼的残部,由于风霜雨雪的侵蚀,现在只剩下一个拱形的形体,因此被当地人和旅行爱好者形象地称为“月亮门”。接下来要如何处置已经成为废墟的月亮门?保护长城遗产到底该采取怎样的行动?
“今天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非常的遗憾,还有心痛。”
“我早上七点来的,上午的时候,很多摄影圈的朋友都上去了,那个情况来看随时还可能继续再坍塌,毕竟风吹日晒的,在那里几百年了。
”
“消失的形式觉得挺悲壮的,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悲凉,乘着这个秋雨。”
山西山阴文物局回应“月亮门”坍塌:系罕见大风所致
2016年10月07日 新京报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煜) 今日(10月7日)上午,山西山阴县文物管理局就“月亮门”坍塌一事首次发声,称事因“罕见大风”所致,此前“没有任何倒塌迹象”。
新京报此前报道,山西山阴县广武村一段未经人工修复的明长城于10月3日左右发生坍塌,导致包括“月亮门”在内的长城景观损毁。“月亮门”原系明长城的一座腰门,在自然风雨侵蚀下,仅剩一座拱形外墙,矗立在山脊上,形似半月,是广武明长城标志性景观。
此前,山阴当地一位居民告诉新京报记者,“月亮门”位于山脊,紧挨着临近的村庄。本次发生坍塌,除自然原因外,也与当地居民动辄从长城取砖回家自用有关。
今天上午,山阴县文物管理局公开表态称,“月亮门”坍塌“是由罕见大风所致,此前没有任何倒塌迹象”。文物管理部门援引据气象部报告称,事发时山下风力达到8级,山头风力更大。
山阴县文物管理局称,事发后,当地政府即派员赶赴现场处置,文物主管部门对现场采取了一系列应急保护措施,防止风吹雨淋造成进一步损毁。同时,山阴县政府还决定邀请省市以及更高级别的专家到现场会审,尽快提出抢救和修复方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