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圈”谈文保机构该如何应对公众质疑
(2016-09-29 08:05:36)
标签:
文博圈文物保护公众质疑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国家文物局公布“最美野长城被抹平”调查结果
文保机构该如何应对公众质疑
2016-09-28
文博圈
“最美野长城被抹平”调查结果公布:确实使用少量水泥
对于公众关注的辽宁“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事件,中国国家文物局27日召开相关工程调查情况发布会,指明该工程部分标段未按照规定报批,确实少量使用水泥。
在当日的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辽宁绥中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抢险工程调查组组长陆琼公布最终调查结果:调查组经现场调查,涉及抹平有三标段,存在洽商过程不规范,记录不完整,未按照规定报批,确实存在使用少量水泥。责成辽宁省文物局,重新组织专家重新查找问题,再报国家文物局验收,对主要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等。
“调查组发现,2014年5月11日至20日的《项目监理日志》中显示a标段施工人员有使用水泥情况。”她说,此前提交的设计方案审批手续依法合理,招投标等程序合规,基本达到了抢险加固的目标,解决了因结构失稳进一步坍塌的隐患,但的确存在洽商过程不规范,记录不完整,未按照规定报批等问题。
对“为什么使用水泥”问题,调查组专家说,加了水泥后,能实现尽快牢固早期墙体的目标,但没有做好实验工作,对长城观瞻造成影响。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会上承认此次抢险工程的确损害了长城的古朴风貌,“工程方案的施工虽然达到了目的,但并不能回避存在的问题,的确对长城历史面貌造成了影响。在工作中,国家文物局也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今后将加强前后期监管,切实把好质量关,并加强长城修缮标准规范建设,真正保护好长城。”
他表示,国家文物局日前正在进行“长城执法专项督察”,此后还会组织长城沿线15省(区、市)专业力量对于近年开展的长城保护重大工程进行检查。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应妮)
文保工作应当如何面对公众质疑
近日, 两则被网友、 媒体纷议的文物保护工程问题引爆公众眼球。
一为山西洪洞广胜寺, 有位从事壁画修复的美女一不留神成为 “网红” , 先是网友狂赞, 继而有网帖质疑其技术方法有问题,
担心不当修复会造成壁画损坏;二为辽宁绥中 “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 , 因媒体热议而引起网上 “围观” 。
遗憾的是, 面对外界质疑、 追问,我们的文保机构在回应时,
总是首先强调工程方案科学合理, 项目审批规范, 施工单位资质达标, 招投标依法合规等, 但对工程实施中具体工艺、 技术、
材料等关键环节的把控是否严格,施工人员及其作法是否专业, 施工质量、 监理工作是否到位, 文物维修效果是否与勘察设计的初衷、
工程方案的要求相吻合等, 却鲜有涉及, 或语焉不详。 难怪有评论指出, 这样的回应往往会引发更多的质疑声。
从文物部门、文博业内看,长期以来我国文物保护工程领域业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无论寺庙壁画、城墙殿宇,还是青铜书画、漆木织绣,修复、维修中均有基本成形的法规依据、标准规范和管理规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及档案资料保存以及典范工程技术研究报告等,也都不乏可资借鉴的范例。但文保工程却常常不可能像文物展览那样光鲜靓丽地步入公众视野,从大众视角看,文物的修缮、养护只是专业团队默默无闻、严谨细致的闭门工作,往往由于工程情况对外宣传不多,文保规律、科学常识普及不够,导致信息不对称,诸如
2014 年 11 月报载陕西乾陵石刻被“洗澡”之类的公众疑问时有发生。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移动互联,使大众话题的形成、放大日趋急速,在媒体、网络的推动下,形形色色有法不依、野蛮开发、破坏文物的事件,大多逃不脱被迅速曝光、舆论谴责、严厉查处的命运,全社会关注文物保护、监督破坏事件的意识也在一次次事件中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工作中施工作法、工艺技术、材料选用等出现偏差,或工程质量出现瑕疵的情况难免偶有发生,由此引起的褒贬评论甚至质疑、拷问也将日益增多,渐成常态。
这次 “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
的有关报道和舆论关注仍在持续中, 尽管国家文物局及时回应并采取了组织现场勘验核查的紧急措施, 但施工管理、 工程质量是否确有问题,
问题能否很快查实和处理, 都还时时牵动着媒体与公众的神经。 虽然现在还不是讨论事件真相和是非的时候,
但有关文保单位在面对记者追问时所做的回应, 却须引起反思, 其中最需要改变的是: 扭转率先肯定自身、 设法开脱责任的习惯思维,
用公众听得懂、 辨得明的方式, 摆事实, 讲依据, 解疑释惑, 打消揣测;如果一时拿不出确凿、 可靠的事实依据,
也应给出调查核实方面的有关安排, 向公众传导据实、 客观、 理性、负责的信息。 若能如此, 我们则有理由期待,
下一个文保事件中将不再充斥那么多的质疑和追问, 媒体和公众也将会给予文保单位多一分平实的理解、 中肯的帮助。(本文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 跃 森)
国外的“长城”怎么修复?
除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在其他国家也有不少类似的“长城”,包括英国的哈德良长城、以“哭墙”闻名于世的耶路撒冷古城墙,还有被印度人称为“印度长城”的昆巴哈尔堡外墙等等。
遭遇风化、雨水侵蚀几乎算是所有这些古城墙都要面对的命运,也因此,对他们的修复成了一项难题,这种难度不仅来自技术上。“每一项对这些珍贵遗产的修复工作,技术人员都是怀着最好的本意,但同时却不得不面临有限的实践条件。”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艺术文化学院教授皮特•斯通在接受前街一号记者采访时说。
在皮特•斯通看来,对于这些古城墙的修复,很难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他认为,想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修复标准,“目前来看大概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了。”
英国: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不列颠岛,始建于罗马帝国时期,从东海岸泰恩河口,至西海岸的索尔韦湾,横贯不列颠岛的颈部,全长约118公里,包括城墙、瞭望塔、里堡和城堡等,完整地代表了罗马帝国时代的戍边系统。
据公开资料显示,公元122年,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为防御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护已控制的英格兰的经济,开始在英格兰北面的边界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后人称之为哈德良长城。长城大约用了14年完成建设,三个罗马军团的士兵参与到工程中来。城墙的高宽因就近可用来修筑的材料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城墙大多使用的是当地的石灰石,除了西边的一段使用的是草泥,因为附近没有石灰石。草泥墙大约3.5米高,6米宽,而石墙则有5-6米高,3米宽。
如今的哈德良长城是英格兰北部最受欢迎的景区,并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长城相比,哈德良只能说是“短”城,今日所存,只是考古发掘出的小部分遗址。
立法保护
据皮特斯通介绍,英国政府早自1880年代起,就开始介入哈德良长城的保护工作。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政府制订了《古迹与考古地区法》,并于1928年把哈德良长城置于该法律保护之下。
哈德良长城的保护有3个显著特点:每5年制订一份统一的管理规划,不仅确定5年内要达成的中期目标,也确立了对未来30年保护管理工作的长期指导原则。
从规划所确认的对保护工作的四项基本要求,这四项要求是:第一、保护考古遗址和周围有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第二、促进符合世界遗产保护的农牧业体系的发展,以免现代农耕或畜牧方式改变原有景观;第三、合理规划公众游览路线和游览方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通过遗产管理促进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其次,设立了定期监测长城保护状况的机制,利用一切可行机会改善长城的保护工作。
手工修复
“对于这些古遗迹来说,最好的修复办法当然是采用和建造时期完全相同的材料。”皮特斯通说。但由于经费、取材等现实原因,实际的修复工作中往往很难做到如此。
2013年8月,英国曾经展开过一次关于哈德良长城的修复工作。这次修复耗资50万英镑,由哈德良长城信托基金出资,耗时两个多月。整个修复过程几乎没有采用现代化技术,全部由工人们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完成。工匠们从长城较为坚固的部分找出一些罗马时代的石头,将它们用于加固脆弱的部分。
出于对遗迹的保护,工人们并没有使用太多其它的材料,大多仍是使用类似的石块进行修补。尽管展开修复之时正值苏格兰独立公投开始之际,横跨英格兰和苏格兰境内的哈德良长城自然也因此受到关注,一名工人还曾开玩笑说,“如果公投成功了,那我们真得用混凝土来重新修一遍这个墙了。”
耶路撒冷古城墙
耶路撒冷旧城位于耶路撒冷的东方,面积仅1平方公里。东邻橄榄山,南邻锡安山。旧城内的圣殿山,为犹太人最神圣之地。耶路撒冷旧城是不规则的四边形,海拔720-790米。现今的城墙是500多年前土耳其苏丹苏莱曼时代重建的,由一个名叫索里曼•埃尔•马尼菲科的苏丹人主持兴建,最终于1541年完工。
建成后的城墙长4公里,高度在5-15米之间,有34座城堡和7座城门。这些城门有的开放,有的已被石头封死。最主要的城门有4个,即雅法门、大马士革门、锡安门和狮子门,它们按罗盘针所指的四个方位建造,分别通向国内的四座主要城市。1981年,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启动5年修复计划
2007年4月,以色列政府正式通过了一项为期5年的耶路撒冷古城墙修复计划。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官方首次推出一项专门的修复计划,上一次如此大规模地修复古城墙,还是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占领时期。整个计划耗资500万美元,负责实施这项修复计划的伊兰和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什么,这些珍贵的遗迹都将消失。”
据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这项修复计划以保持现状为主要原则,为了准确修复,工人们通过三维扫描,绘制了城墙的数字空间结构图,以准确了解城墙概况并设置修复方案。之后,对城墙周边的地理环境、动植物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做了详尽调查,将古城墙分为14个不同部分,针对每一部分,技术团队都对其进行相应的状况评估,并对其现状进行相应的图像和文字记录,之后才着手制定具体的修复计划。
对于影响城墙的植被一律进行清理,同时工人们还对松动、破损的砖石进行相应的加固,并在连接处重新进行了粘合。
在修复过程中,古城墙上的鸟窝得以保留,但长在石缝中的数百棵扁桃树被移除,因为这些树木的根部会破坏石块。锡安门附近城墙上的弹孔也得以保留。工人们还用三维激光设备扫描了古城墙,记录下每一块砖石的状况以及那些已经较为脆弱的部分。
2012年9月,随着最后一处狮子门的修复完成,这项修复计划正式宣告完成。
两难困境
古城墙自修建至今,已经历经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但古城墙遭受的创伤更多是来自于现代社会以后耶路撒冷遭遇的战乱。因此,此次修复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包括对城墙上的战争“遗迹”进行修复。
据以色列国家文物局参与此次修复的阿维•默西亚介绍,在当时的修复中,技术人员也曾面临一个两难困境:究竟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为了纪念教育意义而保留这些战争留下的痕迹,还是从保护文物本身的角度出发,去修复这些弹痕使文物回到最初的状态?
古城墙最出名的城门之一锡安门的修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1948年,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耶路撒冷的战争,正是在这次战争以后,锡安门作为耶路撒冷统一团结的象征,成为古城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对我们来说,它在国家层面的意义显然是很重要的,但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了作为珍贵的古建筑遗产,它有它的艺术价值。”
经过再三考虑,阿维•默西亚和同事们决定,一方面要保留其历史教育意义,即保存了门体上的弹痕,但同时,也对城门名称处以及周边墙体进行了必要的修复,以保存其作为古建筑的价值。
为了不影响古城内做生意的人们,修复工作大多在夜里进行。当地人对这项修复工作十分满意,一名在古城内经营小商店的商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原先灰暗脏兮兮的标志现在都变得干净了,这样很好。”
“对这些古城墙的修复工作十分复杂,要在保护古建筑艺术价值和避免其被过分商业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也并非易事。但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古城墙的修复,能够在保护这些珍贵遗产的同时,增强这里的居民和这些珍贵遗迹的联系,这样它们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默西亚说。
链接:还有哪些国外“长城”
位于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的昆巴哈尔堡是印度古时的重要山地要塞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堡垒外围的城墙被认为是仅次于中国万里长城的第二大长城。
昆巴哈尔堡建于15世纪,是梅沃尔王国时期兴建的32个炮台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Chittorgarh堡。堡垒借助地形的优势,如山脉、河流等而建造起来,外面再由蜿蜒36公里长的城墙包围,宽度在15-20英尺(约4.5-6米)不等。历史记载,城墙可以并排通过八匹马。昆巴哈尔堡的城墙花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建造。城墙里面保护着超过360座耆那教和印度教寺庙以及一座位于峰顶的宏伟宫殿Badal
Mahal。从宫殿顶部,能够看到阿拉瓦利山和塔尔沙漠的沙丘。(本文来自:京华时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