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野长城修缮方案设计者首度回应:修得确实不太好看(南都专访)

标签:
“野长城”被抹平长城保护维修南都专访修缮方案设计者长城保护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最美野长城修缮方案设计者首度回应:修得确实不太好看
南都原创 2016-09-26
13:01
近日,一则《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帖子引起舆论关注。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小河口的长城,原先残缺的垛口墙被抹平,整齐垒砌的石头面上铺一层灰白色覆盖物,长城野性风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
南都记者此前曾报道,国家文物局9月22日发文表示:"如该工程存在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等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决不护短,决不姑息纵容;如涉及违法违规问题,将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针对质疑,"最美野长城"修缮方案的设计者及负责人陈术石首度发声,于9月25日凌晨,在新浪博客发布《"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设计者如是说》的文章。陈术石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长城修缮前石头墙体,墙顶的石块已有松散,如此墙体如不加固,封实顶部,再过几年将会倒塌。
与此同时,他也承认,"这次修得确实不太好看。"方案设计和施工上有不足,应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兼顾游览者观感上的认同。
▲2011年9月陈术石拍摄的小河口长城。
曾经两次实地测绘
陈术石今年46岁,2006年-2014年4月,曾任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负责文物保护工程设计工作。
作为"最美长城被抹平方案"的设计者及负责人,他曾两次带领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到绥中大毛山长城进行测绘工作。2011年9月,他们花了20多天对1000多米的长城进行包括墙体顶部和两侧立面的实地测绘。在对大毛山长城有了整体初测的情况下,2012年4月下旬,陈术石又带队进行了第二次测绘,对画图时遭遇的问题进行核实及补测,并将草图和数据进行了完善。
据陈术石介绍,每天早上6点,测绘组成员提着一瓶5斤装的水瓶和干粮,背负各种测量仪器从山脚出发。从山脚下爬行到测绘地段需要1个小时左右时间,中午则待在山上用馒头和咸菜饱腹。傍晚赶在天黑之前下山,回到住宿地对当天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核对。
因为山林中鲜有人至,刚开始测绘时,墙体四周及墙体上杂草丛生、木林挡道,组员们求助当地人清理了周遭一两米范围内的树木及杂草,长城才现出原貌。
陈术石告诉南都记者,经过两次实地测绘,发现这段长城自明代抵御外敌时修建,清代废弃以来,没有任何保养及维护,维修前的石头墙体早已残破不堪,经多年风吹雨淋,墙顶所有石块已完全松散。
绥中大毛山长城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以其奇峻地势及保存完好的山岭,加之形态各异的敌台景观,在气候适宜的春秋之际总会吸引很多游客观光。陈术石告诉南都记者,"每位游客在墙顶走过时,便会带来一些石块移位和脱落的问题。这既威胁文物本体的安全,对游客的人身安全也有隐患。"
▲2012年4月,陈术石和测绘组成员在小河口长城进行实地测绘时的工作场景。
为什么要修成"平板路"
2011年,辽宁省文物局针对长城整体破损严重,部分地段险情严重的状况,委托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编制大毛山长城损毁较为严重的部分段落保护维修方案。随后,方案连续通过了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共获得国家1000多万元的补贴资金。2012年3月,国家文物局对此作出批复,同意辽宁上报的方案。
南都记者查阅《绥中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部分段落抢险工程修缮方案》了解到,设计团队提出,"对顶部残存素土海墁重新拍实,再用三七灰土补充一层拍实,平均厚度12厘米。"
陈术石向南都记者解释道,大毛山长城在维修前,石砌墙体段落的雉堞和女墙已残毁无存,只是一些散落的乱石。因此,在设计方案内,他们提出在开裂的大缝用小石头补严砌牢,加固归安所有松动的石块,墙顶夯三七灰土防水,以防止入冬雪水冻融,形成冻胀,造成墙体再次破裂。
陈术石说,城墙与人体一样有寿命,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加固和保护,将会加速长城的衰弱和易破坏性。
辽宁省文物局局长丁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段长城是抢救性修缮,是防止长城加速破损,符合抢救保护需要。这种中间略高、两边低的平板状,加上覆盖一层三合土,防水效果好,夏季可抵雨水冲刷、冬天可防存水上冻。不过他同时也坦承,修成"平板路"的确不好看。
对此,陈术石亦承认,"这次修得确实不太好看。"因为在方案设计和施工上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目前能力水平上还有差异,有不足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随着在专业性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会将方案改进和完善得越来越好,想办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兼顾游览者观感上的认同。
▲2012年4月,陈术石和测绘组成员在小河口长城进行实地测绘时的工作场景。
质疑者要求对话
在辽宁省绥中小河口"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的事情引起关注后,陈术石坦言,"几日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告诉南都记者,本来并不想辩解,但因为网上舆论存在"虚假夸大和刻意造假的内容",陈术石选择发声。
在回应的文章中,陈术石指出由绥中县永安锥山省级森林国家管理处主任刘福生提供的最美野长城修缮前后对比图,从山势,墙体走向和各部位残存状况看,并非同一段落,不具有可比性,并直言这是"典型的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对此,刘福生对南都记者说,关于最美野长城的对比图有很多,之后会陆续发布。虽然不是同一位置的图片,但反映的是长城修缮前后的样子,"通过卫星都可以看到,现在小河口长城就是一条光溜溜的'白条子'。"
刘福生告诉南都记者,他来过现场已经上百次了,非常清楚小河口长城之前有多美,"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这样修长城的。一棵千年老树的树皮被扒了,一只鱼的鱼鳞被刮了,还成样吗?"刘福生激动地说。他同时要求跟设计方及施工方对话。
而陈术石则坚持认为,不修的话,长城就会面临倒塌、损毁,城墙消失的问题,修的话,人们觉得沧桑感没了。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个单选题,其实不难回答。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长城专家董耀会看来,并不是对立题,"这就跟吃饭一样,是吃饱重要,还是吃好重要?吃好了就一定吃不饱吗?长城修得安全后,就一定会修得不好看吗?"
董耀会对南都记者说道,这么多年,长城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肯定要修缮。但应最大限度保留长城文物本体,快倒塌了的段落必须赶快修。同时要最大限度保留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与此同时,他也赞赏类似的讨论,因为如果通过这一事件,能引起社会对长城保护和长城修缮的关注,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和文物部门及专家学者都能参与讨论,形成共识的话,这对于推动长城保护修缮施工规范标准的制定有积极意义。
另据南都记者了解,针对媒体和社会关注的长城保护维修施工问题,国家文物局已组成"长城执法专项督察",集中督察长城沿线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城保护工作,绥中县明长城修缮项目也被列为专项督察重点内容。
一位调查组成员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关于"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调查评估结论已经出来了,国家文物局将于近期进行通报。
采写:见习记者 李玲 实习生 张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