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草原的边境文物被盗贼盯上了
作者:
毛锴彦 2016-09-06 来源: 内蒙古日报
编辑同志:
我是包头市达茂旗额尔登敖包嘎查的牧民,从小就听老人们说这里是古代内地通往北部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有辽代、元代时期的古城遗址和多座古墓。但是近10年来,这片宁静的草原经常有“陌生人”光顾。
记得那是2009年秋天的早晨,我赶着羊群正放牧时,看到草场上有十几个大坑,深的深、浅的浅,地上散落着不少打碎的陶片和锈迹斑斑的铜、铁制品碎片。我立刻意识到有盗墓人来过了,可恨的盗贼把祖先留下的文物偷走和破坏了!而且,不光我家,相邻嘎查的许多牧民家草场上都出现了盗洞。草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说,我感觉就像我们的民族文化也被偷走了似的,心里不是滋味。
为了对付盗贼,我们牧民成立了联防队,并及时向边防派出所汇报发现的情况。特别是几年前“草原神鹰”工程的实施,专门打击盗窃文物的犯罪行为,盗墓贼少了。但是,由于草原地广人稀,窃贼们经常夜间流窜作案,文物盗窃犯罪手段更加专业化,防范难度更大。我建议相关部门一方面能否尽快对遗迹进行抢救性挖掘,抢在犯罪分子之前把文物陈列在博物馆;另一方面,能否进一步应用科技手段结合牧民的驻地优势,让窃贼有来无回。
达茂旗牧民 巴特尔
中蒙边境包头市达茂旗境内,分布着世界级文化遗产汉长城及元代规模仅次于元上都的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遗址,在509处辽、金、元代墓葬群中,其中5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蒙古史、元朝发展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考古学价值。
边境文物遭不法分子垂涎
8月上旬,记者来到达茂旗草原。由于今年雨水好,达尔罕苏木哈沙图嘎查安达堡子古城遗址附近的草场像铺上了绿毡。但越走近,越让人惊诧,目及之处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盗坑,瓷器碎片、陶器碎块和石板随处散落。牧民乌力吉告诉记者:“我家的3000多亩草场上有上百个盗洞,大多是3年前盗墓贼活动最猖獗时挖的。有的深度一米多,最深的两三米,被挖的地方以后就不会长草,不但草原生态破坏了,曾有羊羔掉进坑里没及时发现就死掉了。”
“这两个坑是昨天晚上挖的,我当时在家里睡觉,听到黑狗叫了几声,我正准备给派出所报警,出去的时候已经看不见人影了。”乌力吉指着远处一个两米多深的大洞说。盗墓者的行动诡异,一般白天踩点,晚上开挖,天亮收工,当地牧民对盗墓者深恶痛绝。
据达尔罕边防派出所之前抓获的一名盗墓犯罪嫌疑人交代,边境地区地广人稀,日常情况下公安机关和文保部门很难处处兼顾。而盗墓团伙组织严密,盗墓工具日益先进,于是盗墓者有恃无恐,疯狂盗挖。盗掘活动职业化特征日益明显,分工更加细化,形成了一个集盗窃、盗掘、运输、窝藏、销赃为一体的地下文物犯罪网络。
此外,还有大量的古墓葬尚未发现或未被文物管理部门列入文物保护范围,造成发案后不能及时发现,形成大量隐案,即便发现,往往是事过境迁,不利于侦查破案,客观上也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草原神鹰”震慑作用明显
2013年12月,包头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和包头市公安边防支队牵头,启动了“草原神鹰”边境文物保护工程。其中,居住在文物点的牧民称为“文保员”,平时发现可疑情况会立即向文管所和边防派出所汇报。当地边防派出所在盗挖严重的文物保护点建立了9个“草原神鹰”
固定警务室和16个流动警务工作站,选派边防民警定期蹲守,既可以及时接处警,又可以达到震慑不法分子的目的。文保所则一方面负责派发日常巡护所需装备,另一方面负责宣传文保常识、对具体工作进行统筹协调,使三方合力发挥最大功效。
说起“草原神鹰”的威力,达尔罕边防派出所所长白生云说:“2013年5月2日,我们根据安达堡子古城遗址‘文保员’举报,迅速出击,将3名盗墓者人赃并获。通过突击审讯挖出了下线,3天内追回达茂旗当地遭盗挖的各类文物344件。这是近10年来破获的最大的一起盗墓案,‘草原神鹰’工程实施3年来,共破获盗掘案件数十起,挽救珍贵文物500余件。”
达茂旗多数古文化遗址坐落在沙丘沟壑纵横的地带,汽车进不去,只能依靠骑马进出。达茂旗文管所充分利用当地马匹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文物保护点较多的嘎查(村)建立了7支能够因地制宜开展文物遗址巡查的马匹巡逻队。
“在山高坡陡的文物保护点巡查,马匹可是咱们唯一的指靠啊!”白生云深有感触。尤其到了冬天白灾严重的时候,在草原荒漠地区,警车根本进不去。这种情况下,马匹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匹巡逻队”组成人员以当地文保员为向导、长期驻守在边境地区的公安边防战士为主体,吸收热衷文物保护的牧民群众参与,主要职责是对散落在边境地区古文化遗址进行日常巡护、开展联合执法,“草原神鹰”工程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加强。
基层文保力量仍显薄弱
文保员巴雅尔带着记者站在高处远眺金界壕遗址,能看见的只有建筑物的废墟和残砖破瓦。雨打风蚀,古城的城垣已颓败难辨,只剩西墙和东墙尚存一部分,以及断断续续的夯层。古城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长580米。城内街道、房屋、院落和角楼的遗迹依稀可辨,虽然斗转星移,仍可感受当时的繁华。
巴雅尔不无忧虑地说:“之所以眼前的这座古城近几年没有大变样,都是由于‘草原神鹰’工程实施后,通过破获的几起案件,对盗墓分子的嚣张气焰打击很大,盗掘活动已经很少发生。但是文保员的人数目前太少,全旗只有在安达堡子古城和金界壕两处有两名牧民文保员,每人每月有200块钱补助。周围还有三处国家级文保点和十几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点,没有文保员日常看护。当地居住的牧民都被称为‘治安联防员’,发现异常情况也会报警。虽然不是看重每月的补助,但是没有文保员的身份大伙毕竟心里有落差。”
达尔罕边防派出所所长白生云表示,为了将“草原神鹰”工程切实落实好,2014年初,包头市公安边防支队和自治区、包头市两级文物部门针对巡逻中存在的困难,共同出资为文保员、边防战士及治安联防队员配发了价值10万元的摩托车、强光手电、望远镜、防寒面罩等必要装备。并对达茂旗重点文物保护点及周边地形地貌进行了立体式航拍,通过GPS定位系统将34个重要文物点的地理坐标输入公安边防部队车辆全球定位系统,使公安边防人员在日常巡护中也能兼顾文保点的看护巡查。
“文物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解决后勤保障、人员培训等诸多问题。”
白生云说。
该旗文管所所长乔志杰在这里工作了20年,而在该文管所他是最“年轻的”,其余两位同志将近退休年龄。乔志杰说:“‘草原神鹰’工程的实施首先遏制住了边境文物被猖狂盗掘的趋势。可是由于我们文管所人少,不要说经常和边防官兵下点巡查,就是能完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文保点的基础工作就不容易。日常管护只能围绕重点开展工作,特别遇到突发情况,大部分较近的文物点到旗里也要100多公里,交通不便,文管员几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我们太需要既懂专业又有干劲的年轻人,这样才能共同推动‘神鹰’起航,对盗墓犯罪进行有效防范与打击,保护文化遗址,还牧民一片安宁祥和的净土。”
草原边境地区文物保护亟待加强
□锴彦
近年来,文物被盗掘的消息屡见不鲜,而且基本形成了盗掘、运输、窝藏、销赃为一体的地下文物犯罪网络,有一个趋势是这一违法犯罪活动正在向地广人稀的边境地区转移。尤其在我区,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和黄河文化交汇融合,历史文化遗迹分布广、数量多、价值高。如达茂旗等地的草原、戈壁地区,近年来文物盗掘案件频发。
草原边境地区之所以能给盗掘古城、古墓的窃贼以可乘之机,一方面反映了相关部门局限于人力、物力的制约,对各种遗址保护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确实在地广人稀的草原深处,一个面积一两万平方公里的旗县就有各级保护遗迹几百处,盗掘活动防范难度很大。
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指出,文物保护工作只有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才能传承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公安边防部门长期驻守在边境地区,且具有执法权,文保单位发挥专业特点,加上熟悉情况的当地牧民,三者合一,各司其职,创造性地打造了“草原神鹰”工程,在破解野外文物保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我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文物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可见及时抢救、合理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步,适度开发利用,打造文化旅游是更高层次的文物保护。
历史上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各民族文化遗留是盗掘分子眼中的“肥肉”,但更是考证草原文化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文物。据笔者了解,我区包括达茂旗在内的许多地广人稀的边境地区都是古代的城池要塞或者交通要道,野外文物同样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提高我区的野外历史文物保护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