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石峁遗址考古研究和遗址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2016-08-23 06:18:58)
标签:

陕西神木

石峁遗址

分类: 世界遗产、文物、建筑、考古
层出不穷的发现 不断被颠覆的传统认识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早期石城和文明化进程
日期:2016-08-22   来源:国家文物局

陕西石峁遗址考古研究和遗址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正在发掘的皇城台二、三级石墙

陕西石峁遗址考古研究和遗址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皇城台石墙的纴木和支护石板

  8月16日至19日,由陕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神木县人民政府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承办的“早期石城和文明化进程——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神木举行。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金泽大学的学者,国内部分高等院校、文博考古机构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参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出席会议并致辞。

层出不穷的考古新成果不断颠覆传统的学术认识

  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对石峁遗址开展了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最终确认石峁遗址是一座面积约400多万平方米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的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是目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
  在随后几年的考古工作中,石峁遗址不断带给学术界惊喜。贵族墓地、居址、带有防御功能的“哨所”……尤其是正在发掘的皇城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在主题发言中介绍,在皇城台区域发现了4300多年前结构复杂的大型建筑遗址,瓮城、广场保存完好。在皇城台的底部,发现了一条用石头砌出的通向内城和外城东门的主干道。在进入皇城台之前,发现了多重结构的瓮城,旁边还有大墩台和广场。
  对皇城台的发掘,揭示出其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有9-10层自下而上斜收的石墙护坡,外形类似金字塔。台顶面积8万余平方米,有夯土基础、池苑等建筑。尤为重要的是在已发掘的皇城台二、三级石墙墙体内,有横向插入用于支撑的纴木,纴木下面还用石板支护。这比宋《营造法式》记载的“筑城时,城每高五尺,横用纴木一排”,一般认为汉代开始使用的纴木提前了两千多年。
  此外,在皇城台发现的3件铜器和4件制作铜器的石范,为揭示中国北方早期青铜器的形制和技术特征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
  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对这些铜器和铸铜遗物进行了分析。石范的发现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熔铜铸器的冶铸活动,这一发现为研究早期冶铸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由于石峁遗址所处的河套地区是北方草原和中原的中介地带,这就为早期冶金术从阿勒泰地区经外蒙古南下到河套地区,再向南进入中原的传播路线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证据。同时也为阐释石峁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基础。
  英国牛津大学罗森教授的主题发言是以世界的眼光认识石峁,由此引出石峁遗址与中国边缘地带所发现的石构建筑、与欧亚草原存在的广泛文化交流等问题。
  石峁遗址所呈现出来的社会演进的复杂程度和全面发展的物质文化,表明公元前2300年前后,以石峁城址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形成,迈开中国北方地区走向早期国家的步伐。北京大学赵辉教授评价,以石峁为中心的最新考古成果,已然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在有关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宏观思考中,相对忽视北方地区作用的传统认识,极大丰富了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细节,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新领域。

多学科跨领域的石峁研究成为新的热点

  在本次会议提交的64份论文中,从石城与社会、文化与交流、玉器研究、环境生业、科学分析、文明探源六个专题对石峁遗址进行阐述与讨论。内容涉及考古学文化编年、聚落布局、社会形态、生业形态、建筑技术、玉器、碳十四测年、锶同位素、古环境、植物、动物、孢粉、早期金属器及冶炼技术等各个领域。同时,不少学者还关注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国北方地区和世界其他同时期早期文明的对比研究等。既有微观细致的分析、宏观的阐述,又有犀利的提问和妙语的点评,会上会下讨论交流热烈。
  围绕石峁古城,主持石峁发掘的邵晶认为石峁城址最早修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夏时期毁弃,使用寿命超过300年。山东大学方辉教授则对石峁城址的筑城仪式进行分析,认为石峁东门址的瓮城、马面、角台等城防设施及建构技术,开创了古代城建史的多项先河。
  动植物考古学者的研究试图复原石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计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教授的遗憾是,目前在石峁的植物遗存中没有发现小麦。石峁文化的生业特点是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以粟与黍为主,后期家畜饲养的地位有明显提高。石峁在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唯独没有小麦,显示了其自身强大的传统。斯坦福大学的刘莉教授对收割和加工工具上的残留物和微痕进行分析,得出收割大量的狗尾巴草与畜牧业直接相关的结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胡松梅研究员的研究表明,石峁遗址周围的环境是以草原为主,有各种食草动物。而家养动物猪、牛、羊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个食用动物群的95%以上,证明石峁人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畜牧和狩猎活动。
  研讨会上,也不乏一些新颖大胆的观点,比如从天文学的角度解释石峁古城外城东门的方向和人头骨祭祀坑的排列,对石峁玉器具有货币功能的蠡测等等。相信随着石峁考古新成果的增多,多学科跨领域学者的参与,石峁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将会是国内外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

石峁遗址考古研究和遗址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石峁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工作,代表了当今我国考古研究的最高水平。”宋新潮在致辞中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进一步加强考古工作的系统性研究。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以石峁、良渚、石家河、陶寺等一批重要大遗址的考古研究为核心,统筹规划,开展一系列综合性、区域性考古研究项目。同时,加大推进多学科、跨领域合作,拓展考古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二是进一步发挥考古在遗址保护利用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增强考古工作的开放性。要充分具备文化自信,进一步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深化考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援外考古工作,使中国考古学更加具备国际视野和开放胸襟,切实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
  如何在黄土高原地区保护展示已经揭露的石峁文化遗存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赵荣说,陕西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石峁遗址的保护工作。由省人大主持的《石峁遗址保护条例》已公布,正在广泛征求意见;《石峁遗址保护规划》已公布实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业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榆林市委副书记尉俊东表示,榆林市委、市政府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支持和保障好石峁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让石峁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惊喜。(李  政)

~~~~~~~~~~~~~~~~~~~~~~~~

石峁遗址发现4300年前宫殿区 瓮城广场结构清晰
2016-08-19    作者:赵景辉 高奇发 蒋云龙     来源:陕西新闻网

  经过近半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榆林石峁史前遗址的皇城台区域,发现了4300多年前的大型建筑遗址,瓮城、广场保存完好,这为进一步研究龙山文化晚期人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新发现的大型建筑遗址位于石峁东门正前方皇城台的底部,经过考古人员的挖掘,发现了一条用石头砌出的通道,从皇城台底部直接通向了顶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石峁考古队队长孙周勇:“我们可以叫它皇城大道,这是一条非常宽阔的通向内城,通向外城东门的一个主干道。我们身后这个区域叫瓮城,也就是它在进皇城台顶部之前,有一个相对隐蔽的空间,也增强了皇城台的防卫能力。”
  这个建筑遗址结构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已发掘的石峁外城东门址。瓮城有多重结构,层层防御,在瓮城旁边还有大墩台和广场。而在瓮城的一处石墙区域,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两件保存完好的玉钺。同时在回填的土中还发现了制作青铜武器的石范。这对研究我国中国早期青铜发展史以及石峁遗址人类活动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石峁考古队队长孙周勇:“这个石范的发现,一方面证明在4300年,4000多年前后,石峁遗址已经具备了生产和铸造简单青铜器的青铜武器的能力,也证明了石峁的上层拥有控制青铜资源和这种作为当时的比较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一种能力。”
  除此之外,在皇城台周围,还发现了跟蓄水有关的池苑遗址以及数千平方米的夯土建筑、石人头像等一些新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石峁遗址人群聚落的特征以及社会形态结构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